看预告花很多篇幅在故事开刚始的现实战争,我怕它把细节拍的太琐碎而
抓不到重点,预告中又有许多纳尼亚战争的鸟瞰画面,也怕是画虎(魔戒)不
成反类犬、没有纳尼亚该有的特色,结果真正去看了以后,证明自己的担心完
全是多余的。
他们很聪明地将原著做适当改编,不怕和原著不同,该增即增、该删即
删,焦点非常明确--不是我以为的纳尼亚王国,包括狮子(顺便提一下,我
还是习惯叫牠长桥版的阿斯兰,而非大田版的亚斯蓝)、女巫,电影重心完全
落在四个小朋友--彼得、苏珊、爱德蒙、露西身上。
首先,摒弃所有复杂的拍摄技巧,每个画面都干净清楚,一如小朋友简单
的思考模式;镜头都是落在剧中小朋友所关注的地方:举开头为例,从离别时
母亲的脸、火车上看到别的小朋友的挂牌、到下火车后和别的车站规模的落
差,气氛由感伤、不安、转为逗趣,这一段剪辑出小朋友易转移的注意力。
其次,剧本写的实在好。从躲防空洞开始,所有对白和行为都经过精心设
计,因此仅管故事进行的步调缓慢(慢到会怀疑它演不完),却没有一句台词
或画面是多余的,角色间的互动丰富了整个原本单薄的故事(当然原著亦功不
可没,可是对话就没有电影那么深刻,这和译本或许不无关系):
居领导者地位的大哥对同是男生的弟弟有着恨铁不成刚的期许;重感情、
纤弱的弟弟在不断被哥哥否定的情况下,变得古怪爱闹别扭,只有细心的姊姊
理解包容他;姊姊一心以母亲为目标努力想照顾好弟妹,在哥哥积极的作风下
她于是保守谨慎,显得处处和哥哥对立,结果被讥为卖弄聪明;最天真的小妹
觉得凡事考虑太多的姐姐很无趣渐渐和姐姐疏远,而和同样没有心机、开朗外
向的大哥走最近。
小朋友的演出也是无可挑剔、值得赞许(彼得外型很像希斯莱杰儿童版
耶!),里头最让人失望的就是白女巫,一点气势都没有,倘若蜜雪儿菲佛肯
接演就好了(没接的原因据说是要顾家庭),连那只人羊都比她抢戏,人羊丰
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让人无法将目光从他(还是牠?)身上移开。
细节部份,例如滴水成食物那一段够精致,树精的诠释也不流于俗。
加上旋律性强、搭的恰到好处的配乐,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一个
充满童心与童趣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童真”。
电影中,还在现实生活时仍有些装成熟的世故,进入纳尼亚以后,处处呈
现一般电影看不到的童真。童真是什么?记得自己小时候是用什么眼光来看待
这个世界的吗?那就是童真,一种纯粹无杂质的东西。用讲的都很难解释了,
他们却可以成功地把它拍出来,并且和幼稚、好骗做明显的区别,实在很厉害。
因此,我不太同意它“只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电影。或许原著是写给小
朋友看的(书中旁白叙述的对象就是小朋友),电影本身却和一般笑过就忘的
儿童片截然不同,其用心,非得受世俗污染(很无奈我必须用这个词)的大人
才看的出。
真要说的话,我认为《纳尼亚》是一部让成人拾回遗落童真的电影。
它让我忆起遗落在孩提时代的童真。
最后一段很有趣:机心是进不去纳尼亚的。你相信纳尼亚,纳尼亚就存
在;只要你保有童真,随时都可能进入纳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