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牙医?中医?中双主修西?

楼主: randy01 (兰地)   2017-07-30 21:01:26
※ 引述《inejiii (流动的艳阳)》之铭言:
: 先跟s大问好,其实光看你之前的推文,大概就可以知道你是学长。
: 这篇文很长,高中生可以直接看下面。
: 我回这篇的用意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竟然还有这么多应该要剔除的东西”这句,
: 而这句主要指的就是五行、五色、五味、五脏。
: 先说结论:或许你认为古人都是乱推的,但在临床实用之后可以证明,五行、五色、五味
: 、五脏,这些东西是有一定的逻辑与效果在的。
五色五行这些从课程中删掉并无不妥吧,根本没人能证明这些东西是可用的阿,否证倒是
很多,至于五脏的概念其实不就临床操作的术语而已。比如说,脉诊左关弦,腹诊胸胁苦
满,病人出现某些症状,可用某些被归纳成"疏肝"的药物或穴道缓解,然后这组症候再命
名为"肝郁证",这样子单纯的药证对应不是好多了?无限上纲成XX理论只会造成初学者困扰
,浪费很多间看一些不知所云的解释
一个受质疑的说法,临床实用并不能拿来当理由,同样的我也可以说我临床不实用来反驳
你阿!
: 中医启蒙的源头,从远古三代到春秋战国,免不了沾染当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
: 阴阳的概念起于《周易》,五行的概念起于《尚书》,这跟宗教上没有太大关连,主要是
: 湿气消……”
: 由上可知,阴阳五行并非一人之谈,而是历代医家均在此基础上,都有各自的进一步论述
: 与阐发。
上面这段有点多,直接跳过,都在考古
: 弄清楚中医基本理论,能不能治病?
: 先从脾的生理现象来看。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能生成营卫气血,为后天之本。
: 水谷精微之滑疾剽利者,是为卫气。
: 若脾气健运,则气血畅旺,周身可受到营养濡润。意即若脾气健运,则卫气充实,则可令
: 腠理开阖有度,外邪不易入侵。
: 若脾气虚弱,气血无生化之源,卫气便随之虚衰。则除了容易感外邪,因为表虚失固,营
: 阴不能内守,还容易自汗出。
: 因此若遇到畏风怕冷、容易汗出之患者,首先鉴别诊断其是外感还是内伤?
你这边跟很爱嘴中基的上课老师一样,理论讲半天,讲到关键的诊断步骤却简单带过
病人怕风,容易多汗,你到底要怎么分辨外感还是内伤? 把脉?腹诊?舌诊?问诊?望诊?
: 若是内伤造成,是哪个脏腑造成?其是否有脾虚?
: 再来,是什么原因造成脾虚?有没有其他的兼证?是他脏影响的吗?
: 如果都不是,也没什么兼证,则单纯健脾、固表益气、扶正驱邪则可。以玉屏风散为例,
: 以黄耆1、防风1、白术2的比例,
: 黄耆固表益气,防风驱散外邪,白术健脾,从根本解决问题。
你诊断病人脾虚然后开补脾药,这边的行为其实就是你看到一组症状,然后开了一组传统
中医归纳有效的药物,"脾虚"在这里只是个临床归纳的症候群概念,我要改成X虚或O虚也
可以,重点是临床对应,不在你怎么解释
我觉得老实承认很多中医概念只是临床操作术语会比无限上纲成XX生理学比较好
病因病机四要素这东西run过就知道,基本上是在中西生理二元观的架构下制造出来的
老实说,真的很荒谬
: 如果是肝气郁滞,木不疏土,脾气无法升发运化,抑或土雍木郁,湿邪困脾,这些都会有
: 不同的转变、兼证和治法。
: 由上可知,你或许可以不认同阴阳、不认同五行,认为其不全面、不完美;
: 你也可以不用阴阳五行,
: 但你不能否认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或把其当作可以一笔抹煞的过时废物。
从你上面的范例我实在也看不出阴阳五行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是个符号我抽掉也完全没影
响。
其实很多强调中基的师长,我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根本唬烂,自己另外有自己的诊断方式,
毕竟藏招是中国传统。中医临床有不少自己独特的PE,我觉得学校多教一点这些才是正经
,而不是塞一堆从大陆剪贴过来的理论大杂烩要学生背起来,搞得毕业后只会问诊,结果
搞半天也只会问那几个有汗无汗大便一日几行口干小便黄
: 你说有的没的中医师无限上纲,觉得他们在乱吹,可以用真正的中医知识去卫教民众。
: 如果大家都团结一心,确实去卫教民众,我相信谣言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少。
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知识? 我觉得光这个中医师彼此之间就吵不完了
: 拿真正的经典来读,能够历经时代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真材实料千锤百炼,绝对不是像
: 今日有些中医师信口开河。
: 历代医家也是认为先前的学说有其可改进之处,穷经皓首,不断留下新的学说。
: 现在的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和工具,可以做更多的观察和研究;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破除谣言、卫教民众,发挥中医更多的价值,乃是当务之急。
你这边自己也说拉,"现在的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和工具...破除谣言..发挥中医更多的价
值..."
破除中基里面不适合的荒谬理论不就是现在的我们应该做的事吗?
最后给选中医的幸运高中生: 中医其实很有趣拉,每天都有战不完的文,可以不断训练自
己的科学逻辑与思考方式,除了战文之外,看诊也能尝试结合中西医,或结合其他东西,
气功之类的,比较有创造性,毕竟中医没有guideline嘛! 不用每个人都照着一套标准处理
其实也蛮有趣的
作者: giveUstars (大城市的游牧民族)   2017-07-30 21:22:00
....XDDDD 各位前辈们战场开回中医学生板好了
作者: Uber (Uber)   2017-07-30 21:36:00
话说牙医战神怎么今天没出手了(转移话题)
作者: castalchen (castal)   2017-07-30 21:37:00
中医讲的是中文 可是别人还是看不懂说不定翻成英文还比较看得懂
作者: inejiii (流动的艳阳)   2017-07-30 23:32:00
病因病机四要素这东西,有时候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没错,但不可否认他有训练中医逻辑思维和推理的重要效果。只是很多老师自己也带的不好,因为自己也不懂,连带就不用指望training 品质了。另外我说中基很强的师长,我都实际看过病,我才会这么说。基本上就是抓主证扎实迅速,用药精当,我问他理论,都可以给我信服的答案。服了药也很有感。最后,问诊、望诊、闻诊、复诊都可以是你收集资讯的方法啊?问号?这跟本文主旨无关,不知道你战的点是什么?
楼主: randy01 (兰地)   2017-07-31 00:06:00
要讨论的话转回中医学生版讨论吧,这里战这个没什么意义
作者: gentlwind (ㄉㄊ)   2017-07-31 11:40:00
结果那边闹干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