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虽然是跟着阴庙系列来的,但还是换个标题好惹。
这系列虽然主题是在阴庙制度及网内互打,但也隐隐扫到护理圈,
不禁让我回想起当年在儿科实习的超深刻记忆。
当年儿科实习从国立大庙为起点,
实习医师在病房的最大功能,在当年我的观点来看,就是“帮忙压制小孩”,
举凡住院小孩的打针抽血换药,都需要Ri出席,
以抽血on cath来说,大庙规定只有R以上才能帮小孩打cath,
于是,常见的画面就是Ri压小孩(遇到猛壮小孩Nurse也会上场),R打针。
(当年临床还见不到NP)
就这样过了1-2个course,就轮到外放,地点是乡下的地区私人教学医院的儿科病房,
结果,去了才让我“开了眼界”。
本来早已习惯要去帮忙压小孩,结果等我到场时,
才发现某位资深护理师已经一个人完成了on cath留血的全部动作......
当时跟她聊天的内容我已记不得了,但只记得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这种事都不会做,怎么当儿科病房的护理师?”
“还要等你们家的R来打针,那我事情都不用做了”
“不要拿我跟你们大庙的护理师比”
就这样,害我后来回到大庙时,一整个就很中二地瞧不起病房的儿科护理师......
这篇要讲的心得总结,其实是希望实习医师有机会时,
还是要多跑几家不同类型的医院,多看看各种不同(没有标准对错)文化的医疗,
眼界早点打开,对人生路线的选择,还是会有些许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