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惠琴/台北报导〕台北区、北区医学中心评鉴正进入二阶评审,预计十月公布,
目前有十一家医院抢九个医学中心名额,新增挑战者为台北慈济、双和医院,卫福部拟针
对通过评鉴、但挤不进前九名的医院,今年首度给予新增设的“准医学中心”层级;但其
健保给付还是维持区域医院等级,新制让许多受评医院摸不著头绪,医改团体也担心“肥
门诊”增加,与卫福部长日前宣示壮大基层医疗的政策矛盾。
台北、北区医学中心评鉴11抢9
国内医疗网分台北区、北区、中区、南区、高屏区与东区等六大区域,每两百万人口可设
一家医学中心,现共十九家;正在进行医学中心评鉴的台北区、北区就占九家,家数已达
饱和无法扩增,有民意代表认为,部分医院的医疗品质达医学中心水准,希望放宽名额,
但卫福部担心医疗过度集中,也希望资源有效运用,因而提出增设“准医学中心”方案,
让通过评鉴却无法成为真正医学中心的医院也获得荣耀,给付则不调整,不影响健保总额
。
健保给付仍维持区域医院等级
卫福部医事司长石崇良表示,“准医学中心”虽给付未调整,但就市场机制来说,比起区
域医院,仍可能提高民众就医意愿,因此估计有效益。但他也强调,卫福部并不是要鼓励
医院以成为医学中心为目标,是希望给有心追求卓越的医院一种肯定。
医改团体忧资源不均更恶化
但医改会研究员辜智芬质疑,若空有荣耀、未调整给付,哪家医院愿这样做?没必要虚设
这个层级,而令人担心的是准医学中心会成为开放医学中心家数的前兆,相关医院再争取
就可能会放宽,但国内医疗服务已呈现挤大医院的畸形“倒三角”,须调为“正三角”强
化基层能量,而非壮大医学中心,否则“肥门诊”沉疴难改善。调查显示十九家医学中心
平均每一百名门诊患者,有十四.五名是基层院所可处理的轻症,简直本末倒置。
前卫福部次长、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说,以前曾规划准医学中心是要提高
给付,但现在没有,回过头思考,许多医院努力升级,是追求实质品质,还是要符合评鉴
提高给付?要解决国内医疗结构面问题,应是医院评鉴与健保给付脱钩,不要再以医院层
级做为健保给付基准依据,否则只会造成“大者恒大、小者恒小”,资源不均现象恐更恶
化。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24144
(自由时报 10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