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些故事说的是事实,那很惊人;如果这些故事是想像出来的,那么编故事的人脑
袋里有着什么东西,更惊人。”
远古的科幻小说家
在很多古装剧中,常常出现不该存在于那个时代的物品,称为“穿帮”,有时候会在三国
剧里的背景出现一幅写着李白诗句的对联,有时候则是在古装人物的手腕上戴着手表。每
当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总会被观众取笑上好一阵子。
![]()
但是,如果真的在不应该的时代出现了不该有的,或是超越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呢?
在古书的典籍上,这种不属于该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其实还真不少。
而它们也都很符合“远古的科幻小说家”的精神,那就是如果叙述者看到的是真的东西,
那的确是科技史上的一个惊叹号。但如果叙述者只是凭想像力编造出来的,那更是惊人,
因为他的眼光洞见了未来,比真正的科技产品早了千百年。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可以远溯到两千年多前秦始皇时代的奇异仪器吧!
在《酉阳杂俎》里,曾经记录了这样一片镜子:“秦镜舞溪古案石窟,有方镜径丈余,照
人五脏,秦皇世号为“照骨宝”,在无劳县境山。”
这是在秦朝时代,有一个石洞里藏了一片长一丈多的方镜,大小有三公尺长,这片镜子可
以照出人的五脏,所以秦始皇把它叫做“照骨宝”,这个石洞位于无劳县境的山中。
秦始皇时代大概对于这种超越时代的 X 光机类的仪器特别有兴趣吧,因为他拥有的超时
代宝物并不只是照骨宝这一件,还有别的。
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着,秦始皇在首都咸阳的宫府库中藏有许多的宝物,其中有一件奇
特的宝物,它的功能是这样的:“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直来照之,
影则倒见。以手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又女子邪心,则胆
张心动。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这是一面秦始皇宫中藏有的宝镜,高大概是一个人的高度,宽度大概一公尺多,在外面和
里面都有光源,只要用手掩着心在镜前照着,就可以知道疾病的位置,这面镜子的分辨率
很好,照上去肠胃五脏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它超越现代科技之处,是这面镜子除了能
照出内脏的清楚影像外,连人的情绪都可以照得出来。如果一个人有了邪心,也就是想要
干些什么坏事,就会照得出胆和心脏异常的动静,可以看得出这人想要做些什么犯禁的事
。所以秦始皇常拿这东西来照宫里面的宫女,只要有谁想要图谋不轨,就会立刻把她杀掉
。
这个仪器除了和我们熟知的 X 光机、核磁共振仪功能接近外,还能够照出人的情绪和图
谋,可以说是一件超时代的奇异科技产品了。
![]()
然后,在另一本古书《云仙杂记》中,又记载了一种很有趣的仪器。
“南唐王氏有镜,六鼻,常生云烟,照之则左右前三方事皆见。王氏向京城照之,巢兵甲
如在目前。”
这件科技产品很符合“远古科幻小说家”里的另一个特性,那就是记载的人搞不好不晓得
这件件东西是什么,但是千百年后看着这段记录的我们,却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什么……
南唐一位姓王的人有一件东西,是镜子模样的东西,有六个突出的组件,常常发出濛濛的
,如云烟的光芒(在古人的观念中,电子器材发出的微光对他们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只好
用云烟来描述)。如果用这件镜子类的东西映照,可以看到左右和前方的人事物,而且可
以看得很远,王氏拿这个东西照向离他显然有段距离的京城,在京城中的兵士,他们穿的
盔甲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其实也不用卖关子,他拿的这个东西,显然就是一具望远镜。而且还是电子类的产品(常
生云烟),可以自动调距的。
![]()
而时间点来到西元四世纪,在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也记录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周有韩房者,自渠国来献火齐镜,广三尺,暗中视物如昼。向镜语,则镜中影映生而答
。”
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周朝时有个叫韩房的人,从一个叫渠国的国家来进贡一面“火齐镜”,
有大概三尺宽,可以在黑暗中看见东西,像白天一样。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对着镜子说话
,还会有影像映出,和你对答。
简单的来说,这是具有夜视功能的萤幕,而且还有对话功能。如果把这个东西放在现代大
概不会有人多看一眼,因为它根本就像是一具能够做视讯聊天的普通萤幕。但这却是一千
六百年前晋朝人写下的内容。
![]()
有古代典籍中,有一部名为琅嬛记的笔记小说,题名是元代人所著,但也有人考证是在明
代时写出来的书,但不管怎样,这部笔记是在至少四百年前写就的,但其中有一些记载,
却让人觉得无法理解,因为里面记录的东西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在《琅嬛记》中记载,苏州人沈爱有一次走到水边捕鱼,看到渔民捕到一面镜子,他就把
它给买了下来。这个镜子有什么特别呢?它“置阁内,时时有人物影,平生所未睹者,往
来于镜内。夜恒有光。”
这面镜子放在房间里,常常有人影在镜子里走物,里面的人物是生平从来没有见过的模样
(如果里面是迈阿密海滩的比基尼女郎,当然是‘生平未见’),这些人物在镜里走来走去
,晚上镜子会一直发出光芒。
如果他捡到一台DV摄影机,大概就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了。
![]()
最有趣的,同样是在《琅嬛记》里,有个叫做谢霜回的人,拥有一张非常有意思的桌子。
“谢霜回有七宝灵檀之几,几上有文字,随意所及,文字辄形隶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
一人欲修道,则使其人自观,几上则便有文字,因其缘分性资而曲诱之。又如心欲得某物
,则几上便有文字曰某处可得。又如欲医一病人,或欲作一戏法,则文字便曰服何药愈,
念何咒,书何符即得之。甚至读书偶忘一句一字,无不现出,霜回宝之。”
这段文字,我曾经把它翻成白话文,把它拿给唸小学的小孩子们看,也拿给一些大人看,
但不告诉他们是什么地方引用出来的内容,看的人几乎千篇一律是同一个答案。所以,接
下来这段白话文字,也请大家自己判断一下,到底谢霜回捡到的是怎样的一张桌子。
“谢霜回有一张叫做‘七宝灵檀’的桌子,桌上有文字,会随着使用者的意思现出各种字
体,不管是隶书、篆书、草书都行。比方说有人想要得到修道的资讯,让他看着桌子,桌
上就会显现出文字来教他,还会依照来人的资质天份显现出不同的内容。有时你想要得到
某件东西,桌上就会显现出这东西要去哪里才能得到的资讯。如果想要医好某个人,或是
想像做某个特定的戏法,桌子上就会显现出要吃什么药,或是唸什么咒语,写什么符就能
得到。甚至于有时唸书忘了其中一句,一个字,桌子也会显现出来,屡试不爽。谢霜回非
常宝贝这张桌子。
![]()
是的,几乎所有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说,“啊,不过就是台桌上型电脑嘛!有什么了不
起?”
但是最了不起的是,这段记载是至少四百年前的古人写下来的,记载的事情发生的时间点
可能还要更古老。桌上型电脑也许处处可见,但是放在四百年前的某个人家里,那就很让
人匪夷所思了吧?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四百年前真的有这样一台桌上型电脑,那很惊人。但是如果这是作者
想像出来的,那他超越时空的想像力就比电脑发明人巴贝奇早了几百年。
最后,再以这段发生在五百年前明孝宗时代的记载做结束。
在《续文献通考》中有过这样一段让人摸不著头脑的记载:
“弘治庚戍岁三月,陜西庆阳府雨石无数,大者如鹅鸭卵,小者如鸡头实,皆作人语说长
短。”。
天空掉下来一堆大大小小,显然不是石头的东西,因为它们都会说话,会说三道四。
如果是从天空的货机掉下来一大货柜收音机,或是 MP3,大概也能造成这样的盛况。
但是,这场景却发生在五百年前,明朝孝宗时代的弘治年间,而且是以文献通考这种正式
记载写下来的。
![]()
其中的奥妙,就让大家自己去发挥想像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