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ndra80032 (频语儿)》之铭言:
: ※此文为板主代Po,板主不代转信给原发文者,请不要寄信来板主信箱※
: 我跟老公大学认识,交往十四年,结婚四年。
: 我们的感情应该算好吧,不然也不会走这么久。
: 他对我很好,对自己节俭但对我大方,
: 大小节日也都是他会去特别记得然后安排惊喜,十几年了如一日。
: 我通常只记得他的生日...。
先说结论,我觉得不算逼迫,比较是妳们的背景的差异性。
我举一个两个例子,A从小家庭背景是父母会疼爱,也重视生活品质,爸
妈从小会去给予爱与参与成长过程,在这样的价值观洗礼下,A认为生活
的重点在于生活品质,赚钱的目的是为何提高生活品质,没有必要让自己
经常性的处于高压的环境,所以A会认为有钱是要均衡使用,成长经验中
也没有因为对钱有着莫名的恐慌,自己的家庭背景如果也还不错,不会认
为家中的资源是不该使用,而是认同这是家庭的支持,是与原生家庭更紧
密的依据。
另一个例子,B从小的经验,双亲要求他要满足社会期待,分数、科系、
人品、危机意识、自制、寡欲,这样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很习惯去根据外
界、双亲、另一半、其他人等人的需求去做抉择机制的判定标准。对B来
说,唸书考高分,因为这是社会以及爸妈期望的,选择科系,因为这个科
技可能对未来的赚钱会有帮助。当一个体贴的男朋友,这是应该要做的事
。有小孩后,假日要带小孩要带太太出门走走,这是一个好先生该有的样
子。赚了钱为家庭付出,要把钱投入给家庭,给太太,给小孩,这是一种
责任。
以上B的例子,对B来说,职业、家庭、感情、小孩,甚至是小到跟另一半
一起出游,去度假,其实心态上来说跟工作没两样,赚钱是一种工作,宠
另一半是一种工作,买礼物是一种工作,出游一样是一种工作,每周的一
至日都是在工作,这样的生活当然是蛮闷到喘不过气。
A与B的差别在于,在成长过程中,B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主性,B的
自主性取决于外界,所以B在抉择时很常会看A的脸色做决定,及使这个决
定B不喜欢,但是在道德、大义下,B会选择放弃自己的需求,去迎合A,长
期的否定自己的需求,自然是充满著低落感,觉得自己努力赚钱认真持家
,从内到外来看都是一个很棒的人,为何B这么不开心。
就A的视野来看,生活就是提高生活水品,好的生活品质会带给家人更好的
生活满足,所以选择靠娘家近的地方,有计画的继承家业,买礼物给家人,
跟先生一起经营家庭生活,这是再正常也不过。
A遇到一个问题在于,无论AB的家庭开销再怎么高,A与B的认知就是有落差
。A认为生活品质提高,A觉得应该是幸福与满足,会有安心感,但是B怎么
一直不开心,以前薪水比较低的时候会有压力,这点可以理解,但是薪水也
登20万了,加上A的薪水,一个家庭月收入30万,应该是很够用,怎么B在家
庭经营上却跟A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A对此产生的疑虑,因为A从小累积的自主性告诉A这不是一件舒服的事,A想
要解决这个问题,想要面对这个让A觉得不舒服的问题点。
===========================================================
A要了解一件事,对B来说,B从小获得的爱,跟A是不同的。B比较像是有条
件的爱,B要符合期待,才会被肯定,所以对B来说,爱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以及满足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可能有道德上的污点,一个好的人不应该纵欲
,在这样的枷锁下,甚至是不许可去认识自己的喜好跟兴趣,而是只能当一
个外界期望的好人,有能力的人,自律的人。
对A来说,如果A觉得B应该可以享受生命,去提高自己的满足度以及学习家
庭经营不该是在工作,A要做的就是把B当成小孩去给予爱,像是在金钱上跟
B抢付钱,让B不要一直觉得被要求付出是他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让B可以喘
口气去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是理所当然。在生活中A也要跟B抢事情做,或者是A
花钱帮B处理,让B不要一直处于工作的状态。在出游以及时间金钱安排下,A
也要很有耐心的不断的去问B到底想要什么。
说穿了,B缺乏的就是幼年时的双亲的无条件的爱,A把对待自己小孩的方式拿
来对待B,基本上就是一个较为可行的路。
参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