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通勤族阿,我是永远的通懒族。
就策略面来说,通勤单趟超过30分钟,已属下策。
简单来说,
1. 交通风险
2. 时间与体力消耗
3. 费用消耗
4. 隐形成本
以上累积三到五年以上,会造成同一人的重大分岐。
人流跟钱流的角度来看,
足够优秀的学经历已经引导自然人流动至某区域;
足够优秀的经营能力已让上市柜公司法人流动至某区域。
某特定自然人,却将资金与时间资源逆着趋势,逆向投资。
吾未见其明。当然,亲情跟地域性或许是因素,
但不是构成好策略的决定性因子。
就个人实操经验来说,
以通懒族五到十分钟到公司的角度购置的房产,
或是想购置而未购置的房产,过去十年回测结果,
新北,竹北,台中,台南。
无一例外,全数大赚,最低标准是翻倍。
1. 交通风险
无需多言,台湾交通意外一年死亡人数超越八二三炮战全体死亡人数。
2. 时间与体力消耗
每天通勤时间如果能从一百二十分钟压低到二十分钟,
省下的时间,善用可以造成显著差异。
可以加强技能或参与社群,我个人曾五年内提升年薪三倍。
另外强烈建议别小看工作强度,特别是科技业。
3. 费用消耗
车子消耗,高铁费用等等,算你一个月一万,方便计算。
人们常不把月费用当一回事,却把房价过分当一回事
若从每月现金流的观点来看,
一间市价一千万的房子,贷款八百万
等效于每月需三万元 (青安宽限期月需是一万七千,利率 2.5% )
每月一万元将等效于270万的房贷,
将大幅压缩你宝贵的举债跟杠杆能力。
若用青安宽限计算,太可怕了。
青安宽限每月一万七的现金流可以橇动高达八百万的资金长达五年。
结果你拿一万去买车票,付油钱?
这里讲的杠杆可不是期货或加密货币合约里面的那种杠杆,
而是每人终其一生唯一一次,限时限量,由国家给予的
社会福利等级的超低利率,且无维持率的
足以无差别撼动全国房市的超优质杠杆。
这种理财中的超级英雄般的能力
确定要拿去买车票,付油钱?
4. 隐形成本
好的策略必须抓住本质
有人说继承即可,我躺平。
或是我租屋跟等社宅即可,我躺平。
亦或是地上权的房子。
这些说法都没有抓到本质,稳定长久的户籍。
国家要分配各项资源给自然人,初步依据是户籍。
有户籍才有学籍,这需要提早布局,起码三到五年以上
当地贡献的GDP比例往往会反映在当地的房地产价格上
或者你也可以说在某些地区货币贬值的速度特别快。
资产增值跟货币贬值,或许可以很粗暴地看成等效。
有户籍,才有学区跟增值。
才开始结束场外排队,进入市场内开始与他人抢夺资源,
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也可以买非工作区域房产取得增值,但如果您长期下来是聪明且勤奋的人,
都已肉身投入某地区(请自行带入贵公司区域),您却不投资该区域自住房,
这逻辑或许是考虑到地缘性,但户籍跟学区的取得,需要更有远见。
肚子饿了,有空再谈头款从 [0,200] 区间内,各阶段的策略。
其实很简单啊,只要认知到位,比高中数学简单多了,
执行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