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买房记
文/李开周
原文网址 http://www.myohue.com/archives/13625
朋友送我一套《栾城后集》,说是苏辙写的,笔下成熟老
到得很,简直超越他哥苏东坡。我翻了翻,还没瞧出来苏
家哥俩哪个水平更高,倒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苏辙
这人跟房子打了大半生饥荒。
中国人的老规矩,父在子不立,意思是说,只要当爹的还
在,儿子不管长到多大,都不必自立门户,而父亲过世前
,也有义务给儿子留些家产。用这个规矩去衡量苏辙他们
家,你会发现,苏辙的爸爸苏洵就没尽到义务。
苏辙是宋仁宗宝元二年(一○三九)出生的,从这年起,
到嘉祐元年(一○五六)进京,苏辙在眉山老家旧宅里住
了十八年。等到他和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
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
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妾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鬟、保
母,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了,苏洵才去赁了一
处宅院,几十口挤在一起。嘉祐五年(一○六○),苏洵
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一○六一
),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直到治平三年
(一○六六)苏洵病故,除眉山老宅,没有给儿孙留下一
处房产、一块土地。苏洵遗言中没提房子的事,我猜他内
心应该是有些愧疚和遗憾的。
父亲过世后,苏辙守孝三年,再来京城做官,已经三十一
岁,该自立门户了。然而,苏辙的运气似乎不大好,熙宁
元年(一○六八)政府分房,他在家守孝,没赶上;熙宁
三年(一○七○)皇帝赐宅,他去了河南淮阳办教育,还
是没赶上。眼瞅著朋友李遵度在洛阳买地建别墅,眼瞅著
朋友王巩在扬州扩建住宅,苏辙心里难过,他在给朋友的
诗中感慨道:“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莱。”二顷田就是
二百亩地。
熙宁十年(一○七七),苏辙去山东徐州,租住逍遥堂;
元丰三年(一○八○),苏辙去江西高安,借住部使府;
元丰八年(一○八五),去安徽绩溪当县长,住的是县衙
;元祐四年(一○八九),去浙江杭州当市长,住的是府
衙;绍圣元年(一○九四)下放河南汝州,在许昌租了一
处民宅;同年七月下放江苏南京,还是租的房子。
苏辙下放南京时,王安石也在南京,人家早已置地买房,
“以为终老之计”,苏辙见了,免不了再次感慨一番─此
时苏辙已经五十六岁,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离入土不
远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也该给儿孙们置产吧。所以,
在元符三年(一一○○),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赶忙
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
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
、扩建,治成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
回到许昌时,苏辙年近七十,儿子们都已成年,大儿子也
做了官,都该自立门户了。但是,只要苏辙还在,就有义
务给他们买房;只要苏辙没给他们买房,他们就有理由抗
议。在《栾城后集》中,苏辙有诗道:“我老未有宅,诸
子以为言。”这个“以为言”,恐怕不只是提建议,还有
喋喋不休的抱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