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rdaeron (Terry)》之铭言:
: ※ 引述《gundamx7812 (亚洲空干王)》之铭言:
: : 二战后,香港传媒在广播时大多数使用粤语,你指的是音乐和电影产业?
: : 电影产业方面,粤语片的发展是十分奇怪的。
: : 四十至五十年代,粤语片虽与国语片分庭抗礼,但产量仍占总额的四分三。
: : 六十年代中后期,粤语片开始式微,而国语片则大行其道。
: : 到七十年代初,粤语片在粤语电视和国语片夹击下近乎死亡。1972年,粤语片的产量是0。
: : 然而1973年,粤语片重登香港票房榜首,
: : 之后许氏兄弟的电影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占据市场,代表了粤语片的复苏。
: : 到八十年代,粤语片一词逐渐被港产片取代。
: : 音乐产业方面,黄霑有一篇博士论文是:
: :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rp-hk-filmography-series-4-2.html
: 这边有解你们的电影疑问。
: 还有更多的故事。
好有趣的一串,从主题发展到母语,发展到官话,再拉到滥。
回到主题: 粤语=广府话
从电影来看,香港粤语、厦语、潮语、国语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使用。
但最大宗的为粤语。文化人方面则以国语为大。
以上面的LINK 的内容得知:
厦语片在当时竟然如此重要,1958、59年的出品数量,
就跟同时期的国语片差不多,只是影片大都出口到东南亚各地上映;
到了六十年代末,粤语片、厦语片、潮语片却都一一消声匿迹。
回到本地市场上,粤语片可谓占尽了地利,就以1957、58年为例,
统计全港戏院的营业额,便以粤语片戏院生意最为稳健和突出[6];
然而在文化层面上,国语片却始终处于优势,最明显的例子莫如
每年一度的东南亚电影节(1957年起改名为亚洲电影节),
一直都排斥粤语片,仿佛只有国语片才能代表香港电影。
1956年的东南亚影展便曾因拒绝粤语片参加,引起以吴楚帆为
首的粤语影人的愤慨[7]。香港电影在语言上的转化,最能贴切
地反映出香港的社会文化心理。
[6] 参见〈影片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大公报》,3/3/1958;
〈1958香港电影市场〉,《新晚报》,19/3/1959。
[7]吴楚帆对影展大会拒绝粤语片参加而没有说明拒绝理由,
甚表愤慨:“如果说因为粤语片的品质过劣而被拒绝参加的话,
那我就坚决地否定这种看法,因为粤语片并不是没有好作品,
譬如《寒夜》、《春》、《秋》,及最近拟参加影展而被拒绝
的《断鸿零雁记》等,我敢大胆地说一句,无论在制作上,
导演手法,演员演技,各地的票房纪录,都不会比这届参加
影展的各国影片要差。”(〈影展拒粤语片参加,粤语影人深表愤慨〉,
《星暹日报》,22/6/1959)
回头看广播电台的部分:
1949 年,丽的呼声启播,为广播娱
乐掀开新一页。丽的呼声除有英语和粤语节目外,更有国语、
厦语 和潮语等节目。
所以粤语还是最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