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鲜每年会固定派使者访问北京,这本书是从这些使者的角度看待明朝(后来清朝取
代)、朝鲜自己、日本,书中引述大量朝鲜文人或一般百姓(商人)的记述,穿插一些明人
或清人的回应,日本人的说法比较少
从万历朝鲜战争开始讲起,丰臣政权的日军入侵时,朝鲜政权一片慌乱,对日方的作战计
画跟兵力完全未知,连朝鲜自己有多少军队跟粮食都搞不清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出使明
朝求援的使臣上,朝鲜国王交给使臣一百几十两白银打通关节,并不断交代使臣肩负救亡
重任,还说要请明军自备粮饷后勤,朝鲜无粮可征
一般都认为明军救朝理所当然,但其实当时明朝有不少反对派,很多大臣认为让日朝两边
去打,明军只需看守边境就好,一直到战争结束前都不断有这种声浪,所以作者有讲述朝
鲜使者如何处心积虑要让明军出兵,主要策略是强调日军目标在中国,救援朝鲜可把战场
限制在(明)境外,再低报日军数量,只说主力两万,偏师数千,使明军感觉很容易取胜
这本书重点不在战争,直接跳到战后明、朝、日三方交流的情况,尽管明臣也承认明军在
朝鲜多有抢掠,朝鲜举国上下还是感恩戴德,天朝天兵、父母之国不离嘴边,甚至明亡之
后,还是常说神宗厚恩,缅怀崇祯帝,不能接受中国百姓已忘明顺清
朝鲜人相当重视文化素养,上层文人以研究中国文学及儒家经典自豪,且自视文化高人一
等,除父母之国外皆蛮夷,如女真是胡人,日本人是倭人,战后与日本文人和平交流时,
也是直呼倭人,日本人抗议依旧故我,但朝鲜文化确实相当高,有些被日本人带回去的朝
鲜俘虏,在日本靠卖字画可以累积逃亡的财富,且这些朝鲜文人俘虏在日本颇受尊崇,拿
著扇子求诗络绎不绝
满清入主中原后,朝鲜上层文人不齿满人是胡人,虽然战败不得不称臣,但国内还是以思
明为主流,清廷看不到的文件都用崇祯纪年,还有记到崇祯一百多年的,此时派往北京的
使者,也把行程从朝天(明)改为燕行(清),路上也不吃那些绑辫子的人民卖的食物,宁可
乡野间乱找东西吃,朝鲜士人对明朝的感情,实在是现代无法想像
心得感想:
1.明朝太监在贪污都几万几万两拿的,看到朝鲜拿一百两来关说,笑着笑着就哭了,后来
看到崇祯上吊,朝鲜国王要起十万大兵复明,哭着哭着就笑了,要是有十万兵,当初清军
入侵时就在南汉山城搞定龙骨大,哪还用派龙骨大的儿子龙骨小去谈判老半天
2.以往看朝鲜战争都很疑惑,怎么朝鲜军这么弱,而且国家都搞成这样了,还是要内斗,
战争没结束就先把最好的将领斗掉,看了这本书,觉得朝鲜最重视儒家休养,文化的确是
相当高,但另一方面就会轻视武备,而且相当热衷朝斗
3.从朝鲜求援时低报日军数量来看,朝鲜真的认为自己不行,骗也要骗到明军出动,不然
低估敌人对备战有不好的影响,但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
4.书中叙述两个被俘朝鲜人逃回家的经历,第一个辗转逃上明朝使者的船带回中国,还被
万历召见,随便勉励几句赶快回家,就变奉旨归乡,一路敲锣打鼓,在朝鲜风光无限,第
二个也是受尽苦难,好不容易回朝鲜,结果被看做降敌者,一辈子是罪人,同样情况下场
也差太多
5.以前读这段历史时,都没想过明军不救朝鲜,看了明朝大臣出兵与否的论战,感觉若不
是皇帝坚持,明朝不出兵还比较正常,当时距离明亡只剩五十年,要是明朝没打这场战争
不知道后来会怎样,影响应该满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