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慧可出家前是北魏的军人吗?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1-10-29 05:13:16
前几天版上刚好有人在问慧可、以及人均耕地的事情
想说干脆一并连同北魏的部分经济状态,回在同一篇好了
先告知本文如无特别注明,史料皆出自《魏书》
打从北魏世祖(451年逝世)晚年,"颇营立田园,以取私利。有人进谏:
“..所在田园,分给贫下,畜产贩卖,以时收散..”恭宗不纳"
然而参考三国时代的笮融"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
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三国志)
是故出现了"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世祖善之。遂除田禁,
悉以授民"的议论
让灭佛前路边一堆人等著吃免钱的饭,在灭佛后一时无法快速消化这现象
只好恢复开放良田给民众耕作
472年,下诏:"然无知之徒,各相高尚,贫富相竞,费竭财产,务存高广,
伤杀昆虫含生之类。茍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钟不朽。欲建为福之因,未知伤生之业。
朕为民父母,慈养是务。自今一切断之"
佛教从谷底逐渐回温,有共同的精神寄托之下,倒也看不太出穷人有造反意愿
473年,"诏牧守令长,勤率百姓,无令失时。同部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
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之内终身不仕"
愚见以为该诏原本希望,以类似共产主义的精神,发挥安定下层百姓的作用
避免激化阶级对立,以持续维持豪族的爽爽生活
有牛则自然势必要有田,因此人均耕地定会随之上升
事实上,北魏孝文帝的政商关系,还颇密切,譬如尔朱荣他爸尔朱新兴,"太和中,
继为酋长。家世豪擅,财货丰嬴...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
高祖嘉之,除右将军、光禄大夫。及迁洛后,特听冬朝京师,夏归部落"
以酬庸作为答谢
却没想到,从478年的"民渐奢尚,婚葬越轨,致贫富相高,贵贱无别。
又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高下与非类婚偶"
不难看出贫富差距有缩小的倾向,个体户数量高起来了,对增加国家税收自有莫大助益
于是政府不再像当初那么依赖豪强
便在485年颁布均田令、又486年配套的基于"民多廕附。廕附者皆无官役,
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的着眼点,而立了三长制
把黑户从依附之中拉出来台面上!至此,人均耕地更加跃进
焦点转回487年出生的慧可身上,在此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北魏的官场文化:
非士族高门而在官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不乏当过尚书仪曹郎的甄楷、
本州别驾,加轻车将军的阳弼等,只是这些是在慧可皈依佛门之后的事
在此之前长于吏干的寒门,虽也有粗览经史,闲晓吏事的剧鹏,但他毕竟是阉人
属先进宫才被发掘之特殊案例
其次观其生平记述,《景德传灯录》说他:"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
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
估计家境不会差到哪儿去,才允许他光读书不干活
尽管北魏朝廷在经济上逐渐自主,但血统上仍有需要做到层次分明,496年有载:
"诸州中正,本在论人;高祖将辨天下氏族,仍亦访定,乃遥授挺本州大中正"
问题是51X年的时候,《魏书》能找到一则有人上表,表明当时"中正卖望于下里,
主案舞笔于上台...使门齐身等,而泾渭奄殊;类应同役,而苦乐悬异"
对照前头所云,反M型社会下,出现暴发户也不算什么意外,有机会买通官员
使低层门户的跃居上流
结果官的名额被占走了,造成天龙门阀的被迫跑去,仍有战事需要下的当兵
所以才有接下来的几句:"士人居职,不以为荣;兵士役苦,心不忘乱。
故有竞弃本生,飘藏他土。或诡名托养,散在人间;或亡命山薮,渔猎为命;
或投仗强豪,寄命衣食。又应迁之户,逐乐诸州;应留之徒,避寒归暖。
兼职人子弟,随逐浮游,南北东西,卜居莫定"
前面提到,有豪强享有定时往返北方部落的特权,490年,有人针对流刑
主张"窃以北镇新徙,家业未就,思亲恋本,人有愁心,一朝有事,难以御敌。
可宽其往来,颇使欣慰,开云中马城之食以赈恤之,足以感德,致力边境矣"
同样在边境,差别待遇明显的话,隐忧随时浮现,毕竟那个时候以犯罪配边者
"多有逃越,遂立重制",若逃兵被抓到而判流刑,日子将过的十分痛苦
又我们知道传记向来都会为传主讳,综合以上诸点,在这边个人斗胆猜测
慧可其实很可能是逃兵后,被美言成云游四方..
话说回来,这篇好像比较适合回应在古八版@@
作者: gundam0079 (随意挑选欢淫试插)   2021-10-29 13:07:00
作者: ErnstvonBohr (Ernst von Bohr)   2021-11-03 01:53:00
作者: Segal (Dino)   2021-11-03 12:50:00
我也以为这篇在古八版@@
作者: MoreLight (大文)   2021-11-03 13:5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