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对自己的起源很有兴趣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21-09-08 15:55:51
虽然标题是问自己的起源,但从行文来看,原po想问的主要还是“林氏的起源”
所以就先不请原po翻族谱或是说祖先可能攀附这些事
我自己也姓林,所以查过一些资料,勉强可以提供一点论述
首先,我们排除掉鲜卑邱林、满人林佳、尾张林氏和南方百越改姓的情形,这些显然
不可能是最早的林氏
总之先看一下历代姓氏相关书籍
1.推测是战国时期赵人写的《世本》,完全没有林氏
2.维基百科上有贞观氏族志的残篇,里面只记载林氏的郡望是“南安”,也就是今天的
泉州。老实说没什么帮助
3.中唐时林宝撰写《元和姓纂》首见比干起源说,并列举平凉、广陵、魏郡、晋安(即
南安)等四郡望
4.南宋郑樵《通志》主张林氏起源自周平王子开,又列举王子开后代三代,认为
“世系甚明”,批评林宝是攀附比干自肥
但郑樵随后又指出周桓王子克的子孙和王子开的子孙重名,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这两位林
茂、林英用草字头取名也和不符当时的习惯
事实上周桓王本名就是“林”,要说是周桓王后代以父名为氏还比较合理。
现在问题来了,“比干说”最早见于林宝
而从郑樵批评林宝的行文,“王子开说”似乎早于林宝出现
但是我们不知道郑樵引用的资料在哪,目前也没找到汉代以前的文献记载王子开这个人
元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引用孙愐的话,跟“王子开说”一致。
但是胡三省每次都只说“孙愐曰”,所以这其实不太好验证。
孙愐是盛唐人,年代比林宝早一点,主要著作是唐韵,但早已亡佚
5.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整理了史书上有名的林姓人物传
最早记载的是《左传》中季桓子的司机林楚。
阳虎想设宴谋杀季桓子,到季桓子家中带人前往会场
阳虎自己的座车开道、左右卫兵挟持、后方则是堂弟阳越压阵
快到会场的时候,季桓子突然开始给司机立flag:“林楚啊!你祖上都是我们季氏的良臣
。你也要继承祖先的意志喔!”
林楚表示:“现在讲会不会太晚?我不想找死,我死了对你也没好处。”
季桓子:“不晚不晚!只要赶到孟氏那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不是想找死,就怕你也遭殃喔!”
“去吧!林楚!就决定是你了!”
于是林楚凭著高超的驾车、闪躲和反flag技巧,奔驰到了孟氏的宅子。成功拯救了季桓子
《元和姓纂》还提到左传中的两位鲁国人,但《古今图书集成》未收录
齐国为了把鲁昭公送回国,跟三桓在炊鼻开战
战争中,有个叫林雍的人不想当颜鸣的车右(大概是因为颜家很穷)
于.是.他.就.在.战.场.上.跳.车.了
接着就被齐军砍掉耳朵,颜鸣急着要来载他
林雍大概还是不想上车,于是又被齐军砍掉一条腿,才跳上别人的战车逃走
大概是不知道林雍已经逃离
颜鸣后来还是三次冲入齐军阵中寻找林雍,大喊著“林雍快上车”
林不狃则在另一场战争中,面临鲁军的溃败。
同伴叫他快逃,他反问:“我比不上谁?”
“那你要停下来(再战)?”
他回答:“这样不好”于是他就慢慢地走
然后呢?然后他就死掉了
……我好像知道为什么《古今图书集成》不想收录这两人了
回到《古今图书集成》,先秦时期的林姓人物还记载了四位
除了“林放”这位出自《论语》的鲁国人外
林回、林类分别出自原创性很强的《庄子》、《列子》寓言。有可能是虚构人物
但是既然会拿来命名,可以推测林氏在战国已经不是珍奇姓氏了
最后一位林皋被记载为赵国相,但没记载哪位赵王,也不见于通志
查关键字都是清代文献,应该是虚构人物
汉代出现的林氏人物记载在《史记》、《汉书》上
虽然可以认为是真实人物,但也已经过了能推测起源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古今图书集成》和《元和姓纂》都未提及林禄这个传说中的开闽始祖
《古今图书集成》直接从汉跳到唐,不记魏晋南北朝人物
《元和姓纂》虽然列举了四个郡望,但是极力描写济南林氏
对晋安林氏只记载他们永嘉南渡住在泉州、东晋有一位通直郎林景而已
6.家谱的部分我找了林献堂写的《西河林氏族谱》电子书
前面的好几篇序文大同小异,都是主流林氏家谱的写法。紧接在后面的则是一张比干墓的
导览图、相传是周武王给比干墓的铜盘拓印和相传是孔子题字的刻石,最后还有盖章BOY
的诗
那个铜盘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号称是唐代挖出来的。上面刻文是“右林左泉,后岗前道。
万世之宁,兹焉是宝。”
顾炎武对此有进行考证,但那不重要。不管着盘子是否存在、是不是比干墓所用,上面写
的文字根本不能说明比干和林氏起源有关。
“右林左泉”顶多只能描述这个墓周围的风水,和传说中的遗腹子取名“林泉”毫无关系
至于孔子题字,那个题字是楷书,不可能是孔子所写。我不想讨论盖章BOY
在一串蹭帝王热度的题字赠诗诏书之后,终于进入正文,林献堂自己整理的仕籍考。
我们来看看经历好几个版本扩充之后,我们传说中的林泉老祖宗被灌了多少水
周武王赐姓林、改名坚、封清河公食采于博陵
首先,周朝封国绝大部分都是单字,没有所谓的清河国
其次,即使按传世文献,周朝也没那么多公爵,有的话你也应该会出现在史书上
第三,清河郡最初是在刘邦汉高帝九年建制;博陵则是汉桓帝爸爸的陵墓,此前没有这个
地名
林坚的儿子袭封领地240国……我懒得吐槽了
后面周朝仕官有很多奇怪的官名,比如司马大夫司马将军等等,有时候抄抄《周礼》的虚
构官职也很合理,再不然就是灌水成太保甚至“三监”的状况
到了东周开始出现汉代官职,左将军前将军青州牧都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林
回林类都有出现,还给国籍不详的林回安排的虢国户籍。
左传中的不想同车的林雍被说是“奋不顾身”;桓子劝说很久才听话的林楚被说是“义不
辞艰”;不跑不停的战场奇行种林不狃被说是“誓不怯战”
这三人,照理说只能算鲁国卿士。但是这个仕籍考却给林雍加了“畿内闾正”、给林楚加
了“太仆正”……然后再派出去当鲁国卿士大夫?
汉朝以后的官职还符合时代,只是灌水很严重。除非有加注解,我看大概都不是真人。
原PO很好奇的三国时代,汉献帝初平2年,有位林农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但史书上
当时的司隶校尉是黄琬
建安24年,有位林祇使持节大将军中书令左仆射。史书上当年无大将军、次年大将军是夏
侯惇;中书令当时仍为宦官职;左仆射为魏王属官。
曹丕称帝后的魏国有十位,我懒得一一考证
《三国志》中试图谋杀吴国孙峻失败的林恂,反而没被林献堂记载在这里
先跳到后面的族系表,这边写明林坚官职是三监、公爵,食邑博陵,古名冀州,又名西河
三监、公爵和博陵我都吐槽过了,周朝行政区划没有冀州,假如〈禹贡〉为真,那么这时
的冀州应该包含整个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半部。维基百科上有人把这个“西河北”的地方
称作西河,但实际上我还没在哪本史书看过
现在林氏祠堂和墓地,普遍用西河作为堂号,反过来弃用济南、平凉、广陵、魏郡和晋安
等郡望。久之反而让人以为西河是林氏郡望
西河郡其实在今天的晋陕大峡谷一代,位在龙门峡以北的黄河段直至内蒙古,跟博陵郡隔
了一整个山西省。历代族谱作者都没考证这点,大概是将错就错吧
顺带一提,族系表中也有一位林开,时间大约也在东西周之间。书中没说明和王子开是否
为同一人。网络上有人解释称王子开被过继给林氏后人为养子,但我还没听说过周朝有这
样的过继制度,因此先不采纳
网络上有一篇〈唐故处士济南林君墓志铭序〉,还附上拓本,但是光从那个网站我找不到
拓本出处。由于懒得翻唐朝墓志铭汇编,我就先不考证真伪了。那篇墓志铭年代为晚唐,
比林宝晚,主张的源流是出自鲁国公室,公子林的孙子。
出土文物中,小学堂族徽数据库有一个“林亚艅卣”,目前我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个青铜器
的发掘处、推定年代和物主。
网络上有人说商代有方国叫“林方”,引用陈梦家的说法称其为在淮南。似乎是依据《甲
骨文合集》36968。但是我真的不会用甲骨文缀合的数据库,而且懒得动身去查陈梦家的
书,所以就先不细查了。
整理一下,总共有几种起源
1.比干说
最早只能追溯到中唐林宝《元和姓纂》,距离牧野之战已逾1800年,始祖林坚的官职、采
邑、爵位皆为族谱虚构。比干本人的事迹,最早只见于《论语》,《诗》、《书》、《易
》、《左传》。只能说证据不怎么充分
2.公子林说
只见于一篇晚唐墓志铭,距炊鼻之战逾1300年。公子林名不见经传。但是此说法最容易衔
接左传
3.王子开说
最早见于南宋郑樵《通志》,元代胡三省曾引用盛唐孙愐,但未见书名。其子孙名字不符
东周命名习惯。但王子开名不见经传
4.王子克说
出处同上,算是自相矛盾的论述。但是鉴于王子克流亡南燕国,其父周桓王名为林等因素
,可信度相对前者较高
5.林方说
目前这个方国的推测都是位于淮南,与鲁国有相当距离。且没有人物记载,难以确认
这些说法其实根据都不怎么充分,所以我也无法断定哪个才是真正的起源。若只从《左传
》来看,甚至可以猜测林氏只不过是季孙氏的分支而已。所以在找到更多考古证据前,选
一个自己开心的比较重要吧!
作者: Anjou (小潔我愛妳)   2021-09-08 16:14:00
我还是觉得林比较像是依附在殷商遗民的姓氏就类似宋国一样 是殷商之后的一支所以才会有比干之说反正可以确定的是林不是姬姓系统
作者: moonlike (Thema & Variationen)   2021-09-08 18:04:00
推!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21-09-08 18:36:00
西河可能是哪里的河之西也没有可能平埔族在攀附汉化,都有把山之西或山西同音,变成山西省也不是不可能
作者: yoho (竹密何妨流水过)   2021-09-08 19:09:00
作者: jason222333 (发呆)   2021-09-08 20:33:00
应该是林方 毕竟有甲骨文佐证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21-09-08 20:40:00
林方说机会是很大的,毕竟大多林姓几乎都南方人为主
楼主: DarthCod (鳕鱼)   2021-09-08 22:06:00
但是左传、论语等人物都在北方,汉唐也以济南为主其实也不排除二重起源
作者: Nakata0911 (夏亚 阿兹纳布 )   2021-09-08 22:57:00
其实我是觉得这种起源非常....有趣你的祖先往前推十代 那一代总共有1024人从父母开始算是2046个人 然后只关注其中10个人从哪来也许扣掉那十个还会比较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21-09-08 23:12:00
问题是上千的很多都是一生无名,根本留不下痕迹
作者: Clarkliu (noname)   2021-09-09 00:07:00
一个跳车一个开车的 怎么那么有趣 ww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21-09-09 00:25:00
颜鸣人也太好了
作者: gundamx7812 (台湾没人看足球)   2021-09-09 00:52:00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21-09-09 02:21:00
好文推
作者: KangSuat   2021-09-09 13:17:00
早期中国东南原住人群——以山越和姓氏为例的探讨东南人群至迟从东汉晚期就普遍使用汉姓或汉式姓氏流传了很久 随着这些昔日的边区开始发达 某些姓氏才爆增在历史文献中
作者: cht1234 (cht1234)   2021-09-09 20:39:00
自己的祖先是谁,自己说了算才是历史常态
作者: a00080245 (啊)   2021-09-10 06:18:00
推~~~
作者: lordguyboy (懒洋洋)   2021-09-11 16:12:00
这种都比文献嘴砲而已 不如做大规模DNA普查然后就会发现 自己跟家族历史血脉毫无关系
作者: rocket34 (下个路口)   2021-09-12 12:46:00
推好文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21-09-15 10:08:00
DNA调查本身也不一定能结论出啥 如果种族群体或者能分辨 单一家族特定祖先就很难 经过的代数够多 单一对象的DNA可能会被洗得一干二净 尤其某些基因只传父系或母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