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enfu35 (廣平å›)
2021-09-05 21:55:39※ 引述《Yenfu35 (广平君)》之铭言:
: 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在隔壁古八板看到文章提到:
: 在严重男多女少,而且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聘则妻奔
: 则妾……的情况下,聘金当然不会便宜(虽然正常来说会有一
: 定的嫁妆),娶得起老婆的人必然有一定经济实力否则付不起
: 聘礼……
: 也因为至少有一定经济实力,这个家庭原则上能够抚养若
: 干小孩,而当时人养小孩并没有现在娇嫩,三岁该能喂鸡,五
: 岁该能打猪草,七岁就能揹著婴儿管着弟妹在家里干活。在不
: 饿死的情况下,儿童也是家庭劳动力,十岁以上就能变为经济
: 来源(务农、纺织、做工等),这跟现代小孩养到二三十岁照
: 样在家啃老是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
: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626602439.A.57B.html
: 从我的父母、与他们同辈的其他亲戚的回忆,乃至于其他资料可知,
: 已上小学的儿童“揹著婴儿管着弟妹在家里干活”在至少60年前的台湾并不罕见;
: 但是这种事情在现在是犯法的。
: 另一方面,也许有些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老一辈的人,
: 会觉得现在的小朋友不像自己小时候那么能干、甚至太娇贵。
: 对于这种说法,我自己则觉得不尽合理,
: 毕竟你小时候能作的事情有些是现在的法律明文禁止的;
: 甚至讲更难听,你如果觉得现在小朋友太娇贵,
: 你应该去问立委为何同意立那种法、有关机关为何要定这些规则来保护小朋友。
: 回过头来,虽然已经过了20多年,但我还记得高中历史课本讲过,
: 19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童工,
: 也规定某个年龄层的童工每天必须上学2小时、政府会补偿雇主这2小时的损失;
: 但是后续的变化、特别是“小孩照顾小小孩”为何逐渐被认为不当,我就不知道了。
: 所以我想请板友推荐相关书籍给我看。
: 感谢板友的协助。
首先感谢mikamikan和YouthSouth两位板友推荐书籍。
在此回复我的阅读心得、兼分享相关资料。
A.阅读心得
我上个月去看了他们分别推荐的
《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和《童年的消逝》,
发现《为什么我们制造出玻璃心世代?》里面的一些观点能清楚回答我的问题。
书上举例说,现在的治安其实比以前还好,
但是为什么以前的家长敢让小孩独自或与其他邻居小孩到住家附近自由游玩,
现在很多家长却不但不敢让小孩独自搭地铁、还斥责敢这样做的家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发生了一些儿童独自出门后失踪、甚至死亡的案件,
经过媒体大规模报导及协寻,使得后来的家长认为需要这样保护小孩。
依我之见,这可以用两种方式“一言以蔽之”:
心理学名词“闪光灯效应”,以及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B.资料分享
今年8/05上网的《教育部电子报》中驻加拿大代表处教育组人员编译的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是重新思考儿童权利的机会〉则提到另一种解释,
不但回答了关于禁止童工的原因,
而且可以把相关原因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以前。
文章说:
结合娱乐、锻炼和教育儿童成为成功成年人的压力,今日的父母
可能觉得要经由保护孩子使他们免于悲伤、恐惧甚至失望等来制造
一个天真又美好的童年。
童年无忧 (childhood innocence) 是一种现代解释,主要受
Jean-Jacques Rousseau等早期现代思想家的作品启发。他和其他
人的童年无忧信念是基于白人、中产阶级、以欧洲为中心父权制的
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仅限于最有特权的达官贵族生活。
自19世纪以来,这种信念助长了对童工、健康和教育的担忧,并
以促进特定白人和上层阶级经济利益的方式塑造了欧洲和北美的社
会政策和法律,童年无忧的理想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具排他性。
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25467
这样看来,教育哲学“自然主义”的代表卢梭对此有一定的影响力。
最后附带一提:
若我没记错,这个卢梭不但在政治上主张“主权在民”,
也写过歌曲(包括中文〈铜铃响叮叮〉、日文〈むすんでひらいて〉的原曲),
生活还多彩多姿、甚至有些事情要到西斯或SM板才适合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