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ucifax (虎爷:犬科动物给我滚开)》之铭言:
: 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开封地下埋有六座古代城池,大梁城约距现在地表12至14米深,汴州
: 城约距地表10至12米深,东京城约距地表8至10米深,金汴京城约距地表6米深,明开封城
: 约距地表5至6米深,清开封城约距地表3米深,距地表12至14米,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
: 考証研究,应与现存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 等于在同一块地上
: 可能往下面铲个1公尺就会到上个朝代的遗迹上去了
: 那这样的话 不就有可能 假设有个明朝的摩天大楼高5楼 算15公尺
: 运气好在战火中跟洪水中没有被冲垮
: 那他到现在就可能还剩下10公尺
: 那地面上不就到处都是坑坑巴巴一堆之前的建筑碎片吗?
: 这样还有办法住人吗 还是把东西破坏掉 然后就开始住
: 而他们也没想到下面埋著的可能是前朝的高楼大厦?
重点是古人没有现代挖掘工具
盖房子的地基根本不用打那么深
你用的思维是现代水泥才有的问题
古代就算盖很高
材料主体还是木头跟夯土
不会有你所说的问题
夯土其实就是扎实的土堆
除非被烧过变成红砖土
而黄河每次决口
都会加剧淤积作用
而本来的房子已经被淤土冲垮或掩埋
再重新往上盖就好
这才是古人生活的样貌
并且天灾跟战乱会使人口流动
可能这块地方会有很长一阵子没人住
那淤积上去很正常
如同汉长安城的情况
经过渭河多次泛滥跟水文环境的改变
被水淹过自然会有一层淤泥
地上物除宫体、墙体这种夯实土之外
每次水淹或火烧就会崩塌
自然会盖在原来的建体之上
而唐代此处已变成禁苑
各通行门道用墙筑实
正常来讲没有什么人居住了
书上用一个探沟来谈这些地层堆积有多厚
宫城南宫墙深沟东壁剖面图
![]()
第一层:耕土层,灰褐色,土质疏松,厚0.15~0.25米
第二层:扰土层,黄褐色,土质较硬,距地表0.15~1.2米,厚0.45~1米,含有少量近代
瓷片和汉代砖瓦遗物。
第三层:汉代文化层,黑褐色,距地表0.6~2.2米,厚0.6~1.5米。其中包含有大量汉代
筒瓦、板瓦、瓦当、砖和五角形水管道残块等,还有数量不多的红烧土块。
第四层:黄褐色土中夹红斑,即所谓的五花土(夯土),距地表1.3~2.9米,厚0.9~1.5米。
此层次中含有少量汉代瓦片。
第四层之下为生土。
由于这是快30年前的挖掘资料,地层分层较少,现代考古像第三层会再细分
这些土层并不厚,如果像现代建筑通常就会直接挖到第三层
但过去的房子并不需要打这么深的地基,扰动较少
一次大淹水能不能累积数十公分的淤泥?
以渭河的含沙量并不困难
http://goo.gl/t0XVg0 凡那比台风过境时高雄淹水的报导,仔细看第二张图
就能看到淤泥,现代水泥墙不像过去土墙会倒掉,淤泥较少,淹个几次
就跟汉长安城上面的土层差不多厚了
古人当然知道下面有以前的遗物
像北京紫禁城
明代就盖在元代的遗址之上
考古有很明显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