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orldrr ()》之铭言:
: 想请教人类食用全谷、精致谷物尤其是糙米、白米的历史
: 能够想到把全谷烹煮、甚至舂成精致谷物 实在很聪明
: 全谷糠皮难以消化烹煮费时 其烹调之法我尚未蒐得 纳闷古人真的有在吃全谷 尤其是糙米吗
: 精致谷物的普及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我父亲幼时家里穷 连米都没得吃 以地瓜为主食
: 我母亲家境尚可 但是是吃白米
: 两家都没有吃过陈米 因为米的产量少、价格高, 家中若有米很快就煮完了.......
: (错字很多 抱歉)
〈秦汉的粮食计量体系与居民口粮数量〉,代国玺,
中研院史研所集刊第89本第1分(2018) 网络全文连结 https://goo.gl/2pspGs
〝凡成品粮,不论加工程度如何,一般都使用标准量器来称量。〈仓律〉与《算数书》
所谓“禀毇、粺者,以十斗为石”,意即指此。禾黍的成品粮一般有三个等级,由粗
而精依次为粝米、粺米(也称糳米)和毇米,其中粝米最为常见。
小民百姓、戍卒刑徒,如果口粮以禾、黍、稷为主,所食的都是粝米。稻的成品粮
共分两个等级,稻米与粲米,稻米粗糙而粲米精细。
稻米与粝米相等,而粲米与毇米类似。粲米,秦简中一般称为“粲毇米”或“毇粲
米”,意在指明粲米与毇米可以等量互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并不清晰,所以
有不少辩难。或以为〈仓律〉应读为“十斗粲,毇米六斗大半斗”,或以为〈仓律〉
“稻禾”条应该复原为:“稻禾一石为粟廿斗,舂为毇米十斗,十斗毇为粲米六斗
大半斗。”
前一说错误比较明显。至于后一说,它虽以《说文》为根据,但我们知道《说文》
经过累世传抄,可能出现衍误,未必完全准确。再者,这种复原办法对于原简文字
的添改过多。
更为主要的是,岳麓秦简〈数〉0756明确言:“稻米求毁(毇)粲米,三母倍实
;以毁(毇)米求稻米,倍母三实。”则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与张家山汉简皆
“毇粲”连称,这足以说明“毇粲米”(也称“粲毇米”)是个专有名称,而不是
误抄。
粲米称为“毇粲米”或“粲毇米”,应该是因为禾黍米加工至毇米,已到极为精细的
程度;而稻米加工至粲米,精细程度亦属顶级,故两者可以等量互换,遂有此称。
附带提一下,《九章算术‧粟米》还载有禾黍的另外一种加工粮,即所谓“御米”。
“御米”无疑是当时最为精细的禾黍米,是在毇米的基础上继续加工而成的,8斗毇米
可得7斗御米。
“米”冠以“御”字,表明它属于王膳,只有君王才能享用。
《续汉志‧百官三》曰:“导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则汉代更是
设专官来负责舂御米之事。清人段玉裁注《说文》,于“粲”字条曰:“禾黍米至于
侍御,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这个理解思路颇有启发性,但比对不是很恰当。
粲米虽精,普通民众仍能见到,达官显贵犹可得而食,其与御米还是有区别的。与
粲米相当的实为毇米。〞
至于煮食方法
秦汉以前大多是三足鼎、鬲上置甑蒸煮
西汉后由于铁器跟砖灶的流行
改为用釜甑直置灶上煮食
顺带一提,秦汉时代只吃两餐,就现有文献,古人的食量非常惊人
秦汉居民口粮数量 单位:每人kg/月
等级 类别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粟 米 粟 米
1 大男 38.55 27.29 42.84 30.32
2 大女、使男 25.70 18.19 32.13 22.74
3 使女 19.28 13.64 26.78 18.95
4 未使 15.42 10.92 21.42 15.16
5 婴儿 12.85 9.10 10.71 7.58
给个参考值
据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口粮定量
共分8个等级,最高者为“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其食杂粮或面粉,定量幅度为每月
50市斤—60市斤(25~30公斤);其次为“重体力劳动者”,定量幅度为每月40市斤—
49市斤,平均标准为44市斤(22公斤)。
普通城市居民食用米量就已经是特殊重体力劳动的标准,农村吃更多,别再用现代眼
光看古人,古人热量来源不像现代有大量的油跟糖(秦汉时代这两样很贵),
不用帮他们烦恼热量过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