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问] 人类食用全榖 精致谷物--糙米白米的历史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5-09 09:17:48
※ 引述《worldrr ()》之铭言:
: 想请教人类食用全谷、精致谷物尤其是糙米、白米的历史
: 能够想到把全谷烹煮、甚至舂成精致谷物 实在很聪明
: 全谷糠皮难以消化烹煮费时 其烹调之法我尚未蒐得 纳闷古人真的有在吃全谷 尤其是糙米吗
: 精致谷物的普及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我父亲幼时家里穷 连米都没得吃 以地瓜为主食
: 我母亲家境尚可 但是是吃白米
: 两家都没有吃过陈米 因为米的产量少、价格高, 家中若有米很快就煮完了.......
: (错字很多 抱歉)
〈秦汉的粮食计量体系与居民口粮数量〉,代国玺,
中研院史研所集刊第89本第1分(2018) 网络全文连结 https://goo.gl/2pspGs
〝凡成品粮,不论加工程度如何,一般都使用标准量器来称量。〈仓律〉与《算数书》
所谓“禀毇、粺者,以十斗为石”,意即指此。禾黍的成品粮一般有三个等级,由粗
而精依次为粝米、粺米(也称糳米)和毇米,其中粝米最为常见。
小民百姓、戍卒刑徒,如果口粮以禾、黍、稷为主,所食的都是粝米。稻的成品粮
共分两个等级,稻米与粲米,稻米粗糙而粲米精细。
稻米与粝米相等,而粲米与毇米类似。粲米,秦简中一般称为“粲毇米”或“毇粲
米”,意在指明粲米与毇米可以等量互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并不清晰,所以
有不少辩难。或以为〈仓律〉应读为“十斗粲,毇米六斗大半斗”,或以为〈仓律〉
“稻禾”条应该复原为:“稻禾一石为粟廿斗,舂为毇米十斗,十斗毇为粲米六斗
大半斗。”
前一说错误比较明显。至于后一说,它虽以《说文》为根据,但我们知道《说文》
经过累世传抄,可能出现衍误,未必完全准确。再者,这种复原办法对于原简文字
的添改过多。
更为主要的是,岳麓秦简〈数〉0756明确言:“稻米求毁(毇)粲米,三母倍实
;以毁(毇)米求稻米,倍母三实。”则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与张家山汉简皆
“毇粲”连称,这足以说明“毇粲米”(也称“粲毇米”)是个专有名称,而不是
误抄。
粲米称为“毇粲米”或“粲毇米”,应该是因为禾黍米加工至毇米,已到极为精细的
程度;而稻米加工至粲米,精细程度亦属顶级,故两者可以等量互换,遂有此称。
附带提一下,《九章算术‧粟米》还载有禾黍的另外一种加工粮,即所谓“御米”。
“御米”无疑是当时最为精细的禾黍米,是在毇米的基础上继续加工而成的,8斗毇米
可得7斗御米。
“米”冠以“御”字,表明它属于王膳,只有君王才能享用。
《续汉志‧百官三》曰:“导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则汉代更是
设专官来负责舂御米之事。清人段玉裁注《说文》,于“粲”字条曰:“禾黍米至于
侍御,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这个理解思路颇有启发性,但比对不是很恰当。
粲米虽精,普通民众仍能见到,达官显贵犹可得而食,其与御米还是有区别的。与
粲米相当的实为毇米。〞
至于煮食方法
秦汉以前大多是三足鼎、鬲上置甑蒸煮
西汉后由于铁器跟砖灶的流行
改为用釜甑直置灶上煮食
顺带一提,秦汉时代只吃两餐,就现有文献,古人的食量非常惊人
秦汉居民口粮数量 单位:每人kg/月
等级 类别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粟 米 粟 米
1 大男 38.55 27.29 42.84 30.32
2 大女、使男 25.70 18.19 32.13 22.74
3 使女 19.28 13.64 26.78 18.95
4 未使 15.42 10.92 21.42 15.16
5 婴儿 12.85 9.10 10.71 7.58
给个参考值
据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口粮定量
共分8个等级,最高者为“特殊重体力劳动者”,其食杂粮或面粉,定量幅度为每月
50市斤—60市斤(25~30公斤);其次为“重体力劳动者”,定量幅度为每月40市斤—
49市斤,平均标准为44市斤(22公斤)。
普通城市居民食用米量就已经是特殊重体力劳动的标准,农村吃更多,别再用现代眼
光看古人,古人热量来源不像现代有大量的油跟糖(秦汉时代这两样很贵),
不用帮他们烦恼热量过剩的问题。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8-05-09 14:24:00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9 14:28:00
《异物志》:"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秦就算了 从上面看来 汉南方制作蔗糖 貌似没到奢侈品程度?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18-05-09 14:46:00
产量有限啊 ,加上古代运输出本地应该都加价卖当地人常有的,外地人却是难得
作者: 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   2018-05-09 18:48:00
"异物"还会常见吗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9 18:53:00
南方"远近皆有" 自然相对于"北方" 就是异物了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5-09 19:02:00
而且有的是甘蔗,不是糖,还要再加工制造出来的才是糖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9 19:25:00
早在《楚辞》就有对蔗糖加工的记载 楚国一带在汉代是比不上中原啦 要说跟交州都一样算蛮夷之地嘛...为何"珍"而当成供品 也是如z大说的 对北方而言是珍贵没错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5-09 19:42:00
就算是南方“糖”也是很珍贵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9 19:51:00
不是所有住长沙、武陵的都是蛮人 除非有文献指出那边的居民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5-09 19:52:00
看长沙吴简就知道,当地有很多并非编户齐民,而是重新被安排户籍才纳入,是中国领地跟汉化是两回事中国南方的汉化是很长久的过程,在两汉汉化区域并不大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09 19:58:00
以少数民族为主 个人觉得叫偏远地区 比叫蛮夷地区 好些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5-09 20:02:00
如果用现在眼光没问题,可是当时的人就是这样看的......
作者: kingstongyu ( ?????)   2018-05-09 20:24:00
要洒氮肥还有除草剂,开垦的土地下面如有荆棘也会影响产量,古代没除草剂和氮肥,收成不可能与现代相比古代常有蝗灾,但孟山都基改大豆里有对蝗虫致命的成分
作者: verdandy (无聊人)   2018-05-10 03:15:00
如果是指转bt大豆的话对是针对鳞翅目,蝗虫效果不大
作者: hit0123 (@@")   2018-05-10 16:32:00
是万恶的孟山都!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10 22:05:00
长沙、武陵的汉人表示:原来汉朝早元朝一步,已开始有"南人"的概念啦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酱,酱不汁冰,难吃!)   2018-05-10 23:48:00
真厉害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5-11 00:04:00
桓阶他爸桓胜表示:蛮夷?我出身长沙临湘 还不是当到尚书我想说的是,无论心里怎么看待南方,但从桓胜的例子,可看出汉中央并没有因为长沙这块你所谓的"蛮夷"之地,而对当地百姓施予仕官上的差别待遇,如此而已否则岂不是打了汉政府自己在长沙开发建设的脸?《后汉书》的南蛮西南夷列传,针对的也是外族,如果真要歧视长沙、武陵以资区别的话,何不改为"南方西南方汉人"列传就好?其实你一开始附注秦汉时代至少就北方而言,糖很贵,便可省后面这一大串争辩XD
作者: oversky0 (oversky0)   2018-05-11 23:23:00
中文大辞典“蔗糖”https://i.imgur.com/3pLeS9o.png中文大辞典“糖” https://i.imgur.com/224OZpI.png
作者: Abill (白焰)   2018-05-12 09:06:00
猜测是因为肥沃的地少 种粮食都不够 所以没办法种经济作物?
作者: worldrr   2018-05-12 14:13:00
小米好像是古代或原住民饮食常听到的特殊食物 为何他们会种植小米 而稻米食用量逐渐胜过小米的因素为何?
作者: dragonclwd   2018-05-12 16:27:00
中国北方取代小米的是小麦,不论主食是哪一种都跟产量有关
作者: worldrr   2018-05-15 10:51:00
为什么后来小米就少种了 (还是很好奇:-P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8-05-15 18:08:00
因为麦的CP值变高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