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问] 请教明朝的建筑技术

楼主: calebjael (calebjael)   2018-02-05 01:26:37
※ 引述《DLowe (真理部网管员)》之铭言:
: 中国用青砖
: 只有闽粤用西方来的红砖
: 根据去年去世的周有光考查
: 烧青砖最早的目的是取代木头建佛塔
: 而佛塔的建筑技术
: 来自印度透过西域传入辽再传入北宋
: 中国的佛塔以山西省第一多,其次是周边各省
: 山西还有纯木头的应县木塔,后来用砖取代木头
: 砖的使用在辽/北宋还不普遍
: 北宋开封一次大火就烧掉半座城
: 砖真正大放异彩深入民间就在明朝
: 初期或许只有长城能用上
: 明朝之前的长城是用夯土造的
: 甚至进入明朝之后比较穷的西部还是续用夯土
: 北京有个英国人是终生长城迷兼研究者
: 他考证北京附近长城下有固定模板烧青砖
: 每段长城征召集体南方人同乡一起劳动
: 再用同乡人力或兽力拉上去
: 这种建筑方法可想像需要极度中央集权
: 不是后代想玩就玩得起来的。
: 正德年间南方走私经济开始富庶
: 万历年间富到流油,砖不再是奢侈品
: 开始成为民宅的材料
: 到中国就会发现,万历年间完成的建筑最多
: 青砖后来不是失传,而是民间不再像万历年间那么富了
: 清朝最赚的山西商人,还是用青砖在清朝盖了
: 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等。
: 中国一直有人争议更早就有砖
: 喊到战国,秦朝甚至更早
: 我相信有
: 问题是这种砖只是祖墓里的装饰品
: 如果无法像辽/北宋那样量产的话
: 发明又有何意义呢?
更早有砖并无争议。
秦砖汉瓦这个词不是现代才出现的。
然后现在陕西博物馆也有收藏 龙纹空心砖﹐可google一下就能看到图片了。
龙纹空心砖单块长度一公尺。
那是 秦 咸阳宫 一号宫殿遗址 的出土物。
一般来说﹐秦到西汉前期的砖﹐是以 舖地砖、地基砖、阶砖、踏脚砖为主。
不要忘记﹐兵马俑的底座﹐实质上就是一体烧制的砖﹐
兵马俑可不是直接两只脚插在地上的。
现代的分析一般是认为﹐中国建筑自古代就推崇 广阔开间。
砖虽然抗压性很强﹐但是韧度不够﹐抗弯性不如木。
因此建筑的上层﹐屋顶屋檐﹐如果是小跨度还可以用砖﹐如果是大跨度必定用木。
所以古代建筑是砖为基﹐木为顶﹐混合墙也是下砖上木。
那么自然就以木为尊﹐以砖为贱了(脚踩之物)。
早期(秦-西汉初)的画像砖﹐也多是装饰墙体﹐到了西汉中期才大规模向墓地转移﹐
到了东汉画像砖大流行时代﹐画像砖几乎就都是墓道用途﹐也是我们今天所知的主要。
至于说佛塔技术﹐那也不是西域传入辽传入宋。
首先﹐印度佛塔是 覆砵式﹐跟今天西藏的佛塔比较近似。
覆砵式是为了供奉﹐不是为了登临﹐所以大多数都是一个大塔肚﹐所谓几层几层﹐
是外表装饰的级﹐而非实际的层。
佛塔进入中国之初﹐建造的木塔也是不可登高望远的。
此时的塔形式上是中间一根大柱﹐作为全塔的支撑与稳固。
所以塔并不高﹐因为不一定有那么长的大木。
南北朝时代出现的高塔﹐用的是土台加木﹐本来魏晋南北朝时代就流行建高台。
即﹐先用夯土为台﹐然后台上再立木为中柱﹐然后外表包木﹐把柱、台全部包起来﹐
使得在外面看不到塔里面的夯土台﹐视觉上看似整个都是木塔。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即此﹐其高度推测为现存应县木塔的一倍)
但并没有流行多久﹐就全部中国化为楼阁式塔了﹐即中空﹐分层可上﹐四面来风。
(如现存最早的北魏嵩狱寺塔)
然后说到这里﹐顺便就会发现﹐之前秦汉还有的以砖为基很少见了﹐夯土流行。
确实﹐西汉中期之后﹐由于砖更多的应用于坟墓﹐在住宅中几乎消失不见。
建筑从 土砖木并用﹐向土木过渡﹐大量使用夯土﹐即使是普通民宅也多用夯土。
这种风气是到了南北朝时代才开始改变。
魏晋后期﹐大量汉人南迁﹐汉文化也进入南方。
一般认为﹐由于南方多雨潮湿﹐夯土建筑不适用于南方﹐
一来易泡水中而崩﹐二来地湿凝水。
所以南朝开始向 全木制 过渡。即连地板也用木板﹐与地面隔开。
北魏后期孝文帝改制﹐号称全面汉化﹐南风北渐﹐
所以在某些方面﹐孝文帝被讥讽为﹐非汉化﹐实南化﹐离汉-曹魏风格而就东吴。
不过这种 追求全木 风气确实在北方也流行起来﹐并形成了隋唐时代的主流﹐
也因此而东渡影响日本至今。
至于说后来再次砖流行﹐当然与社会的分工﹐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增加有关﹐
(特别是用石灰浆填缝以及黏连砖块)
不过就建筑上来说﹐并不是新来的影响﹐而是一种复古。
即 改进型秦砖汉瓦﹐不过这次反过来﹐变 宋瓦明砖。
当然﹐更具体更详细的分析﹐就不是本文所能涉及的了。
简单来说﹐战国到西汉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
大约每三百到五百年﹐风气就会有一次大的变动。
很多东西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更可能是风气上的复古、复现、复兴。
不能仅仅随意比较两个年代﹐然后得出 唐无宋有﹐就认为一定是外来文化影响。
讲真﹐还没到宋代﹐印度的佛教已经没落让位于印度教﹐
中亚的佛教也没落让位于伊斯兰教﹐这个时候还能有印度佛教来影响﹖
我是很存疑的﹐除非论者能够提供足够的关联証据(间接証据亦可)来証明。
同样﹐也不能说有秦砖﹐然后到了魏晋多用夯土﹐就说是落后。
风气改变就是这样﹐有时流行有时不流行了而已。
清中期之后﹐有钱直接盖水泥(包括古代砂浆)、石屋、钢筋水泥了﹐
并不是说不用砖就是落后没落﹐或者说制砖技术失传(这种说法真奇怪)
附带说一下﹐现代的中国最早的砖的争议点主要有二﹐
一是非烧结砖是否中国自己产生。
世界最早的非烧结砖诞生于将近一万年前的中东两河流域﹐此点没有争议。
后来埃及也有泥砖。中国古代也有这类非烧结砖﹐是自身独立诞生﹐
还是从中东传来﹐如果是传来﹐是以何路径而来﹐存在争议。
二是中国所发现的那些最早的古代烧制陶块﹐是否能算为砖﹐
比如55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的 烧结红陶块、
5000年前的浙江良渚遗址的 烧结土胚砖、
4100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的 烧结青陶板...
这些当然不能跟明确的烧制温度在一千度以上的秦代青灰砖比﹐
是否能算是中国最早的砖呢﹐然后又哪种能算哪种不能算呢﹐那就不好说了。
作者: moslaa (万变蛾)   2018-02-05 07:53:00
作者: nerevian (I GET YOU)   2018-02-05 08:05:00
作为建材的便为砖 目前确定的最早烧结砖是周公庙遗址的铺地砖吧 西周初年原始佛塔不出坟冢样式 与汉传的覆钵塔密檐塔楼阁塔都相距甚远 与今南传藏传佛塔也差异明显 佛塔和庙一样 建筑样式都在地化明显在闽粤哪来着忘了 好像闽南 发掘出宋代的红砖建材这种东西是就地取材 南方红土 做的砖也红查了一下 是泉州 再者原来闽南红砖来源有舶来本土两说
作者: stoneruler (光芒鱼)   2018-02-05 09:58:00
中国没发展拱门技术取代木材吗?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18-02-05 11:04:00
101大楼外面那一叠一叠方碗形状就提供减压,101减压当然不是靠这构型,不过他模仿的古砖塔是利用这构型减压
作者: fayever (yesman)   2018-02-05 11:51:00
从砖到夯土到全木再到砖砌,除了风潮以外,跟生产能力与需求也有关吧?制砖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烧制,远不如夯土来得方便快速。全木制建筑很快就把木材耗完了,尤其宋代大兴土木,把森林大木几乎砍光,后面的朝代要用全木制也没料可用,转用砖也是很合理的。
作者: tony121010 (我是来乱的)   2018-02-05 16:26:00
中国的拱跟西方的拱不一样,可以看田中淡的研究大量用砖材取代木头的作法,目前的确明朝留下的多有兴趣请查查看无梁殿印度的STUPA怎么演变到中国式的塔楼,那是另外一个大题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