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推荐] 《乐土》的迷思、破灭与经验总结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7-07-19 18:21:21
  也来转自己一篇吹风文作个示范。本文原载风传媒与《东方文化学刊》第六期
(已于三月出刊),没有明写的是,《乐土》是星云历史小说大奖得主,政治敏感
的人看到星云-佛光山,就知道这个奖项底下的作品应该不会偏向台独,其潜台词
就是“我们来选一些不台独、不媚日的台湾史小说给大家看看”,至少我是会感到
这种默契。而《乐土》的确是这样一部小说,写得相当好,所以我更要为文大赞,
只差没有明写出“反观......”什么来引战了。我应该引的,因为发完这篇文章后
,还是没有见到有谁在讨论这部小说。谨此向大家推荐,欢迎想战的人去找这部小
说来读完后发难。
※ [本文转录自 book 看板 #1OgM9oNI ]
作者: youtien (恒萃工坊) 看板: book
标题: Fw: [推荐] 《乐土》的迷思、破灭与经验总结
时间: Sun Feb 19 17:16:32 2017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OgM8k7K ]
作者: youtien (恒萃工坊) 看板: historia
标题: [推荐] 《乐土》的迷思、破灭与经验总结
时间: Sun Feb 19 17:15:23 2017
http://www.storm.mg/article/224630
古代日本有过不少移民,有零散的,也有成建制的。其中有一支比较有办法的,向隋唐学
习律令,建立了国家体制,并且编撰了《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官修神话它就是“万
世一系”延续到了今天的大和王朝。是的,日本的王室原是外来政权,立国之初,也还有
许多“不服王化”的土著(包括原住民和落地生根的移民),和各怀鬼胎的豪族的。他们
一直没能解决豪族问题,豪族到近现代也转型成各种门阀、派阀,继续与日本的其他问题
同在;土著的问题则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办法就是“神道设教”,利用信仰与文化来达成
同化。征服者一开始力有未逮,也还要借助当地原有的民俗信仰与头面人物来达成统治,
例如多山的诹访地区,其神社格局、各种祭典和其他地区颇有差异,甚至有与神道教教义
相违的血食祭祀,这就是古代土著在归顺朝廷的表面底下,仍传承著自己一套文化的证据
。对这方面历史有兴趣的朋友,敬请关注我正在编辑的《东方文化学刊》第六期“神道文
化的核心”,将有一篇结合文献和实地考察、近四万字的力作〈御柱考〉,向我们揭示古
代日本曾有这么一场成建制的外来民族对本地民族的征服之战,人界打完,再在史书与祭
典上表现为神界的战史。
类似的征战,世界各地都有过;然而具体的情况究竟如何呢?太久以前的,只能靠考古和
想像来拼凑蛛丝马迹;但如果到史料充足的近代还有呢?我们就可以类比一下,从近代土
著的反应,想像古代土著的心灵了。
近代的日本,的确又这么干了一次,那就是殖民台湾期间对原住民的征讨。这篇文章要谈
的正题,乃是朱和之(1975-)刚于去年12月出版的历史小说《乐土》,它杰出地描写了
1910年代殖民者与太鲁阁原住民两方各色人等的思想与行为。
(图) 《乐土》封底的剧情简介。(作者翻摄)
《乐土》(联经出版)封底的剧情简介。这简介其实已将剧情讲完了,然而这种历史小说
的好处就是不怕剧透,因为情节发展和结局都是按史实来。(作者翻摄)
“殖民主义的文明 vs. 高贵的野蛮人”是现代文学常见的题目,西方以之反省自己过往
的恶行,也与被害者谋求和解;被殖民的一方,则多是突出殖民者的傲慢与罪恶,而询唤
原民的尊严、抗争的美德。在宗教方面,也多半有“一神教/科学主义 vs. 原始信仰”
的戏份。《乐土》和这套路却有些微不同。
首先,作者的立意相当持平,其主旨并不在歌颂或谴责,而是干干净净地把整件事的始末
与文化脉络整理出来,细致而不矫情地呈现了日本人当时皇国思想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古
代武士道和近代政治学的倾轧,是如何使古板的佐久间不顾现实效益,一心只想把这辈子
干过的事再干一次,而因为占著忠君的大义名分,众人也无法撼动他的固执;政敌从舆论
和高层方面运作撤换他,愚忠或别具鬼胎的属下奉承他,都只让他更加迫切;尽忠职守的
探险队付出性命画出了山区的地图,人类学者融入“蕃人”理解了他们的文化,然而他们
无力也不愿反省己国在大政方针上的错误,便也只有把些微感慨抛到一边,但求自身在这
体制与历史中能有一席之地。作者不刻意丑化,也不为之矫饰,而是尽力做到如实呈现,
呈现出高贵与庸懦并存、公心与私心混杂的矛盾集合。
原住民方面,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当地世代相传、遍布生活各种细节的祖灵(utux)与祖训
(gaya),是如何将他们养成虔诚的勇士,又使他们不敢且不愿变通;主角吉扬身为最具天
赋的猎人和领导抗战的总头目,战事开展时,却因为妻子被迫在野外生产,触犯了禁忌,
而使他必须抽身去杀一只猪来祈求原谅,之后在孩子脐带脱落前也因沾染了秽气而不能参
加战斗。尽管他心急火燎,竟也乖乖照做了,他和族人也无人说这时应该权变一下。作者
在此没有再藉谁之口发出什么议论,只让我们读者自去感受和思索。这等克制的史笔,非
常可贵。
近年,因为台湾的政治斗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怎么讲,成了一个与统独问题紧紧
相连的雷区;我们每看一部作品,都会带着一份担心、一份嗜血,看它有没有媚日或者仇
日之嫌,然后迅速在心中把作者划到我方或者敌方,接着就是设法诋毁或者护航。而如果
作者设法回避这个雷区,我们就会想问“你为什么不提这个、那个,还有……”但心下其
实已经给了答案:“因为没种”。那么,有没有够有种,又秉持中道而行的作品呢?这就
是。它稳稳地把一个个雷区全都碾过去了,不怕你爆,因为作者淡定而有把握。可惜的是
,这样一来,反而会让它人气难以提高,因为想战的两边都会觉得它不够过瘾又很难挑毛
病,于是就会倾向避而不谈,于是到现在,一个地雷都没有爆,而也不见有什么讨论。我
想,还是有不少朋友,想干干净净地看一些没有夹带私怨的历史小说的;如果你是这样的
人,《乐土》就值得你一读。
除了政治之外,本作的另一个精彩之处,是对“神力”的描写。神是否存在呢?人又可以
有何等异能呢?历史小说不能像玄幻小说那样怎么说就怎么有,但硬要按无神论来说“都
是幻觉”也不对;比较一般的做法是采取“不可知论”来模糊处理,或是有限度地承认人
的第六感、灵感等不太夸张的能力,《乐土》则多跨了一步:默认utux是存在而且有力的

传承了“背贺灵”的猎人,可以得到山林之中的各种神助,凭直觉找到路径与猎物,射击
之时有祖灵帮忙担当观测手,告诉他枪口再瞄高一点、低一点,以至在有效射程之外还可
以打到人,而敌人打不中他。Utux会给人福祐,给人梦兆,也会降祸给违反gaya的人,依
程度轻重需要不同等级的献祭才能谅解;utux也并不总是公正严明的,偶尔也会有恣意的
行为,那时人就要据理力争……然而这些并不是作者钦定的“设定”,而是通过人物的感
受与口传侧写出来的,这一方面是小说家给自己保留退路的写法,一方面也是史家的分寸
。这既是一本忠于史实的小说,我们看它对灵异的描写,就有一种和作者一起摸索个中规
律的趣味。
神力也是有限的。书中有一段,吉扬‧雅布生平首次走出太鲁阁山谷,见到大海,震慑于
壮阔的景观和厚重的海风时,也感受到,“风里没有一点utux的气息。那是强大而粗野的
风,是没有灵魂的风”──用现代的话来说,出了服务区,没有祖灵的信号了。开战以后
,面对日本不恤民命的大队人马、有了地图、数学等科学力量辅助而能越过山头轰炸部落
的大炮,族人虽单兵战力高超、有祖灵加护、甚至拥有比日本员警还好的步枪(以前买到
的),又善用游击战法,亦寡不敌众,也不禁动摇了信仰之心,怀疑utux是否真的比不上
日本人的kagaku(科学)。后来,台风将攻守双方都困住,族人解释为utux也只能竭尽最
后的力量唤来暴风;吉扬虽狙了佐久间总督一枪使之坠崖重伤,但也终于在粮绝之后,考
虑到毫无胜算,而为了族群延续,艰难决定投降。
全书最精彩也最反讽的地方,在战后的归顺式上:“日本人为了用族人能够理解并遵守的
方式完成归顺式,采取了传统的埋石仪式……按族人的习惯,仪式原本应由和解双方共同
进行,但在日本人认知中,这只是被征服者的立誓归顺,因而袖手旁观。于是这一场族人
单方面参与的埋石立誓,仿佛不同亲族合而为一的会盟。”不同于一神教的西方殖民者,
日本人自己也还保持着包括泛灵信仰的神道,碰上其他泛灵信仰的民族,应该比较容易找
到适当的沟通方式,然而傲慢使他们还是选择了粗暴地将自己单方面想出来的一套强加于
人。于是,便如简介所说,这场“理蕃”战争反而凝聚了太鲁阁人的共同意识,后来日本
人除了树立几个模范生以外,也没有达成他们所吹嘘的“同化”。是否可以说,这至少有
一部份,是因为近代化的体制,使他们忘却了神道与“和”字的根本要义,泯灭了自家的
巫性呢?可待另行研究。
临近尾声,总督府在台北举行“凯旋大祝贺会”,会场布置被疾风吹得七零八落──这也
可以认为是神灵的报复与警示,然而神力也只能给人心罩上一层阴霾而已;真正让当局美
梦落空的,还是人事。
佐久间离任返回日本以后不久后即黯然病逝,他极力坚持的古武士道与维新士风,还是压
不太下大正时代更讲究资本主义与民权的潮流,而这和神道的关系不大;在台湾,佐久间
死后,布农族和汉人的起义或许还能和utux扯上一点关系,但“德国人工樟脑技术突破”
这种事无论如何不会是土著神所能影响的。无论看小说、看史实还是打游戏[2],我们都
能愈来愈看清人事与神道的分际,以及各自的极限。
但当然,日本当局也还是会坚持他们的一套神道设教。小说尾声第一段,竟让我联想到《
东方》系列作的典故了:
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十二月八日,位在塔比多(今天祥)的佐久间神社举行正式落成
的镇座祭。神社内合祀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与开拓之神大己贵命,作为当地研海支厅的守护
神。
“大己贵命”何方神圣?他另外一个名称叫“大国主”,就是记纪神话中,开拓了苇原中
国,又被迫“让国”给“天孙”的那位尊神;他的子女中有一位建御名方神,就是《东方
风神录》中八坂神奈子的原型。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寻找《东方Project》系列
游戏、漫画以及同人创作如《宛如梦幻‧织田信长传》来玩,再参考一下《东方文化学刊
》。
那么,日本对太鲁阁的征伐,是否也可以和诹访的历史类比一下呢?这一想,就能比出许
多异同了。相同的是,原住民并非没有先进的武器(诹访土著抗战时已有铁器,太鲁阁人
有洋枪),也多少有得到汉人的帮助(虽然证据与功效不甚明显),更有坚固的本土信仰
,后虽不得不向外来势力低头,但也继续保持着自己的认同;己贵(大国主)与佐久间左
马太在人事斗争上,也都不算成功。相异的是,这回大和民族没有去和当地的民俗文化“
习合”,或者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给他们条件和意愿去真正同化台湾人。凡人经
常会想把以前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新的地方再来一次,而忽略了环境的变化,和自己也并不
完全了解那“成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结果就是让我慢拖累了家国。
小说末段,吉扬携子看着佐久间神社旁猎猎飘动的日之丸旗,教儿子记得祖辈代代相传的
射日神话(呼应了第二章开头的记述),说无论碰到多大的艰难,都要一代接一代不断努
力求取生存与自由。最后,他听着溪谷里不绝的风声,仰望青空,“目光无比深邃”。这
真是最漂亮而且适当的结尾了;毕竟,后来又有许多令人难过的事情,而今太鲁阁人虽有
了自治的地位,但在现代化的大潮之中,也和世上其他民族一样,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危机

(图)佐久间神社旧址竖立了文天祥石像与正气歌石碑。(维基百科)
1950年代,几度损于风灾的佐久间神社,在中部横贯公路开辟时被顺势拆除,1961年蒋中
正将当地地名改为“天祥”,不久后神社旧址竖立了文天祥石像与正气歌石碑。往好处想
,至少文天祥和太鲁阁人没有恩怨,也颇有些共同经验。太鲁阁族于2004年经政府核定为
第十二个台湾原住民族,目前人口约三万人。(维基百科)
二战之后,中华民国政府陆续拆除或改建了日本人在台湾盖的神社,仅有少数孑遗;日本
神道在台湾汉人与原住民的民俗信仰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现今台湾人对日本的好感与想
像,撇去反国民党的政治心理,是战后日本国各种文化产品几十年一点一滴挣来的。应该
说,我们这两代人所见的日本文化,是战后两代日本人埋头收拾,在民主主义的基础上、
和平宪法的制约下重新演绎出来的;他们在人文上复归到“和”与“绊”的概念,以而温
存巫性,也在科幻与宗教文学中对“神圣智慧”提出思辩,此等合于人情又呼应着普世诉
求的表现,在世界市场上得到欢迎,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其成果在1980-90年代达到鼎
盛,那也是朱和之学长以及我们这一辈人的少年时期。
然后,我们渐渐进入资讯空前丰富的网络时代,世界的变化繁多得令人目不暇给,老辈的
凋谢也让人愈发难以在各种仿品中寻求传统的原貌与真意;我们之中的一些有心人,或带
著使命感,或想着生意经,或秉持着纯粹的兴趣,来从事创作了。跨越前网络和网络时代
的我们,在阅读履历上很容易达到比前辈和后辈都多元而繁杂,然而我们整出来的东西,
能有多么可信、多么对味呢?又能多么确切地将种种精神传达给读者呢?这个核心已经够
难,若再考虑如何在市场上成功就更难。然而这本《乐土》毕竟在核心问题上缴出了一份
精彩的习作,于我们对历史、神道有兴趣的创作同好,极其值得观摩,所以这里我必须向
大家诚挚推荐这部难能可贵的小说,也希望今后它能有机会改编为漫画,或比《赛德克‧
巴莱》更为大气工整而不矫情的影剧。
作者: mingjer (李肯特)   2016-02-20 08:34:00
感觉很有趣的一本书!谢谢推荐!
作者: wittmann4213 (玄武岩)   2017-07-19 20:03:00
很好看的一本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