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李达嘉:我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意见…

楼主: TCKJACKY (伟)   2016-06-10 17:06:58
我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意见:以中国现代史为中心的讨论
文◎李达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缩网址:http://goo.gl/fHcOLv
一、课纲应符合学术与社会发展的脉动
争议多时的微调课纲(即 104 课纲)在新政府上任 12 天后,即由新任教育部
长潘文忠正式宣告废止。这项措施在大选结束、政权转移底定后,似乎早已在
大家的预期之中,原先支持课纲微调的一派也没有发出太大的声音。反倒是中
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马晓光两度展开抨击,先说这是“台独分裂势
力企图在文化教育领域去中国化,用台独史观毒害台湾青年一代,割断两岸同
胞的血脉连结”,“他们自以为播下的是所谓‘龙种’,但收获的只能是‘跳
蚤’”。这已经到了口不择言的地步。其后他又在回答记者询问时严词威胁,
民进党当局如果做此选择,“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这些言辞不禁让人
怀疑中共在过去几年是否已经将手伸进台湾教育,欲藉教育来影响台湾青年一
代的思想。更令人讶异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辛旗少将
亲口说出,2008 年他曾透过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与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波
两人,向甫当选总统的马英九建言应修改台湾教科书,以扭转台湾人天然独的
倾向。(见《中华奉元学会第 28 期电子报》)至此,微调课纲背后的政治运
作,以及欲以历史教育来操控青年学子思想的意图更是暴露无疑。
在科技挂帅,文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历史学早就日渐式微。对
高中生来说,历史向来也都不是值得重视的科目。这些年来高中历史课纲问题
之所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成为论争的焦点,无非因为历史教科书的撰写卷入
了意识形态之争。早期以中国为中心的史观,在台湾本土意识兴起之后受到了
挑战。中国中心论者对于台湾史研究逐渐成为显学感到不安,认为部分人士意
图借由历史教育的“去中国化”,将台湾推向独立的道路,于是极力捍卫传统
的中国中心史观。台湾中心论者则因为台湾史研究长期受到压抑,违反人们日
常关怀由近而远的习性,亟欲改正长期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史观,建立符合政
治现状的历史论述。台湾本土意识越强,中国意识者危机感越重,就越想运用
政治力挽救逐渐流失的优势,历史课纲的制定因而成为政治的角力场。
历史有没有可能完全摆脱现实政治的影响呢?从事学术研究的历史学者,大多
以追求客观为职志。然而,客观本身便有极为复杂的意涵和层次。历史书写不
只有事件的叙述,还有观点、立场、态度、价值观等的呈现。标榜客观的历史,
终不免含有主观的成分在,终不免受到现实的牵引。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
(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
谓历史是当代人思想的体现,历史的论述脱离不了当代生活、环境、思潮的影
响。因此,在不同时期,历史学者关怀的议题、观察的角度或观点也往往不同。
历史学的观点既然随着时代脉动而会产生变化,那么,高中历史教科书可能永
远停留在旧日的论述框架吗?借由政治力将中国意识强加在青年学子身上,真
能够转变他们天然独的倾向吗?
马晓光和辛旗的言论,所反映的是中共思想控制的思维。中国这些年来尽管经
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但是中共在思想言论上仍然进行高度管控。中共
向来把历史当做替政治服务的工具,它藉历史教育来强化民族主义、进行思想
控制,以巩固政权。去年中国纪念对日抗战 70 周年,中共宣称抗日战争是由
它所领导的,便是历史为政治服务的显例。它推动两岸共写抗战史,也含有多
重目的,一是要紧抓历史的解释权,二是要台湾历史学者为它的历史论述背书,
三是将统一战线策略运用在台湾学术界,四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再强化。历史是
政治的工具,历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中共对历史的思惟。即使
中国史学界受到台湾和世界史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是中共官方对历史教育
的思惟并没有改变,也希望这个方式在台湾实行,“导正”青年学子的思想。
然而,台湾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早已产生重大歧异。台湾确实也经历过思想
控制的年代,国民党来台后,蒋介石宣布戒严,在思想言论上进行高压控制。
那时的历史和公民教育,都是民族精神教育,小学生作业簿后面印着“国家至
上”、“民族至上”几个字。历史教科书的中国现代史,是以孙中山、蒋介石
和国民党为中心的论述,传达党国一体、领袖崇拜的思想。1975 年蒋介石逝
世后,威权统治宣告结束。1977 年中坜事件爆发,对长期独大的国民党提出
挑战,同年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出版,突破了以国民党为中心的书写方式。
1981 年国民党党史会在圆山饭店首度召开以中华民国历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
研讨会,教育部在各大学研究所设立中国现代史奖学金,鼓励中国现代史研究,
而台湾史研究则在没有官方鼓励的情况上兴起,并且逐渐成为显学。台湾的历
史研究是随着政治发展而变化的,自由讨论之风也与政治民主化同步。时至今
日,中国现代史研究逐渐式微,台湾史研究之风鼎盛,其实反映台湾本土意识
的高涨。从整体趋势看来,是台湾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促使历史的关怀议题发生
变化,而非历史研究催生台湾民主化。前教育部长杜正胜等人对高中历史教育
的改革,其实只是呼应台湾政治社会思潮的变化。真正促成台湾年轻世代天然
独思想的,不是历史教育,而是他们土生土长的环境、自由民主的空气,以及
台湾与中国大陆的鲜明对比。中国官方和台湾部分中国中心论者想要用台湾
40 年前的政治思惟,透过历史教育来扭转这些“天然独”世代的思想,灌输
大中国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这种和现实严重脱节的思想教育政策,会激起
他们强烈的反抗,自然不足为奇。
微调课纲已经宣布废止,但是后续的争论恐怕不会就此平息。站在教育的立场,
课纲的纷扰争议不断对学生来说不是好事,但是这些争议引起他们关注课纲却
又未必是坏事。回到问题的根本,我们既然不希望如 40 年前的国民党或现在
的中共把历史教育视为民族精神教育,也不应让统独意识之争左右历史教育。
如何让学生从历史教育中认识历史的意义,从历史中学习思考分析、拓展视野、
建立文化观,才是要务。台湾本土意识的高涨,助长更多人对台湾史的兴趣,
然而,对中国史和世界史仍应给予关注,才不致流于偏狭。养成健康的历史观,
是教育改革的初衷。
以下我要对 101 课纲中国现代史的部分做简单的讨论,一方面因为这是我较
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因为它对台湾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101课纲中国现代史的检讨
教育部宣布废止微调课纲,历史课程纲回到民国 100 年 5 月 27 日公告版本,
也就是一般所称的 101 课纲。在 101 课纲之前,几位历史学者已经完成预定
在民国 98 年起用的 98 课纲,因为 2008 年(民国 97 年)政党轮替,
为 101 课纲所取代。由于现在要回到 101 课纲,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课纲,
我们有必要对它再进行检视。这里仅就“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来讨论,
下限到 1949 年国民政府迁台之前,当代中国另立一编,暂且不论。101 课纲
和 98 课纲在中国现代史这个部分似乎没有涉入意识形态的争议,因此我们可
以纯粹就内容来讨论。
101 课纲的中国现代史一共四个单元:(一)中华民国的创建与民初政局,
(二)统一建国与抗战,(三)战后复员与国共内战,(四)社会经济与文化。
就课程设计来说,前三单元都是政治史,第四单元才讨论民初新知识分子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工商业者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无法清楚呈现民初思想和
社会的变化对政治造成的钜大影响。第二单元第 3 节战乱下的社会与民生,
所要讨论者与第四单元也有重复。这样的安排在时序观念的呈现上并不理想。
相较而言,98 课纲在课程编排上把“旧社会与新文化”放在洪宪帝制与军阀政
治之后、国民党改组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试图将民初的社会思想变化与
五四新文化运动联结起来讨论,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历史的脉动。
另一个严重而很难解决的问题,是内容的庞杂势必对实际教学造成极大困扰。
上述四个单元分配的上课时数为 4 周 8 小时,也就是每个单元必须在 2 小时上完。
其中第一单元分 3 节,其余为 2 节。以第一单元来说,2 节分别是:(1)
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这里要讨论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颁布及其后
所遭遇的挫折,并简介洪宪帝制始末及南北分裂状况。这些内容要在 1 个小时
(可能是 45~50 分钟)内讲完。(2)北伐以前的中外关系。这里要讨论民初
与俄国、日本及英国等列强关系,并述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个
内容也是要在 1 个小时内讲完。对民初历史稍微有点认识的人都知道这段历史
是非常复杂的,课本根据课纲编写,要把这些内容叙述进去,于是课本还是传
统教科书的写法。学校老师拼命赶在两个小时之内讲完一个单元,学生囫囵吞枣,
提不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样的情况呢?这种未能超脱传统教科书的叙事方式,
既然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楚交代,整个课纲的设计应该有重新调整的必要。
我们也许要重新认真地思考,高中历史教育到底希望学生学到什么?回头去看
98 课纲,至少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提出较有理念的课程设计,对各
个单元的重点,提出较详细的说明。例如对民初政局的讨论,提示:
民国成立之后,面临着新旧秩序转换的深重考验。
本节可以民初党派分歧与洪宪帝制运动为背景,依下列要点探讨:
2-1 民初各方人士对于如何建构政府体制的不同思维与行动;
2-2 民初实行议会民主政治的折冲与困境。至于革命过程、
党派倾轧、洪宪帝制、复辟运动与军阀政治等细节,则不宜缕述。
相较于 101 课纲而言,这样的说明至少提出此一时期历史的核心问题,比较能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或许我们也可以从革命的“后遗症”来做分
类论述:一是由皇帝制转为民主共和未能适应,国会的乱象、袁世凯称帝、
张勋欲拥清帝溥仪复辟,都反应此种现象。二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从清中叶
以后地方督抚权力逐渐加强,义和团事变后更盛,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形态推
倒满清,袁世凯担任总统后欲行集权中央,袁死后各省军人分据一方,形成军
阀政治。中央权力式微,各省军阀合纵连横,孙中山到广州另立军政府与北京
政府对抗,形成南北分裂,以后又有联省自治运动,都是在此脉络下发展。总
之,原则上应让学生对历史发展有图像性的概念,而不要去读太多的细节。
98 课纲带有较高的理想性,也不是没有缺失,对中共的讨论便显得明显不足,
101 课纲也存在同样问题。此外,98 课纲所标举的理想可能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可能对某些历史段落并不熟悉,写出的课文无法符合课纲
的要求;二是学校的历史老师不一定具有掌握历史脉络以及各个时期历史核心
议题的能力。98 课纲显然也和 101 课纲一样,要面对教学时数的问题。这些
都需要再检讨修正。
中国现代史部分存在的问题,相信也在中国史其余部分、台湾史、世界史中出
现。抛开统独之争,回到 101 课纲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站在学校老师和同学
的立场重新设计整个历史课程。
三、教科书的问题:以康熹文化版为例
历史课纲引起相当多的讨论,不过,学生真正读的是历史课本,所以,我们仍
然有必要看看根据课纲编写的课本呈现何种面貎。我必须在此先声明,这里以
康熹版为例,并没有针对性,而是因为我唸高中的女儿正在用这个课本,我只
能借到这个版本。
康熹版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在第 3 册,这一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史,
第二部分是世界史。中国史包括现代史(民国史)和当代中国,这里只讨论中
国现代史部分。
我是看了课文才回头了解编著者的背景,简单介绍如下:中国史主编王仲孚原
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兼任教授,专长是中国
上古史。中国史编著者 3 人:石兰梅、陈健文都是台湾师大历史系副教授,
钟艳攸是台湾师大侨生先修部历史科助理教授。石兰梅的专长是中国上古史,
陈健文的专长是秦汉史,钟艳攸研究台湾的同乡会以及编写教书。他们的研究
领域都与中国现代史无关,上古秦汉离现代很远,不禁令人替教科书担忧。
历史研究越来越走向专业化,某一断代或某一领域的研究者对另一断代或领域
往往是外行。教科书的编写有课纲为依循,阅读者又是高中生,看来似乎简单,
但是如果对此一领域不熟悉,很难用简单的文字把复杂的历史交代清楚。上文
已经将 101 课纲的四个单元列出,基本上前三章以政治史为主轴。教科书对民
国成立到军阀时代的论述可谓清晰,不过这里便暴露课纲偏于史实叙述而不重
历史解释的缺点,学生能从这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得到什么,值得课纲委员重新
思考。第 4 章社会经济与文化,虽然在时序安排上错置,但此章内容应是学生
最容易吸收形成概念的部分。前文提到 98 课纲和 101 课纲都对国民党清党后
中共的发展没有列入讨论。康熹版教科书则在第 2 章第 2 节以一页篇幅对此
做了简单的叙述。
不过,由于课纲的说明极为简单,编著者往往在各小节再分细目叙述,有些部
分便显得片断、零碎,很难给学生清楚的概念。例如第 1 章第 2 节讨论民国
初年的对外关系,下分四项细目叙述,分别是(1)五九国耻、(2)英俄日三
国在中国的竞逐、(3)五四爱国运动、(4)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五九国
耻所述的二十一条要求,和五四爱国运动本有密切关联,中间插入英俄日三国
在中国的竞逐,讨论俄国力图控制新疆、外蒙古与东北,英国企图使西藏独立
等事,前后看起来毫无关系,缺乏对此段历史的理解以及历史叙述应有的思考。
再如五四爱国运动的叙述,一开头便说:“一战结束(1918年)后,列强竟将
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迳转交予日本,中国代表陆征祥(1871~1949)、顾维钧
(1888~1985)等虽据理力争,……”这里没有说明最重要的背景第一次世界
大战在 1914 年爆发,1918 年结束后,列强在巴黎召开和会,没头没脑地,
学生如何知道陆征祥、顾维钧是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德国在山东有何权益?
而且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此期间提出废除秘密外交、民族自决的诉求,对五四爱
国运动有重要影响,也未提及。
教科书第 9 页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至日本另组中华革命党。不过,
课文完全没有提到 1919 年孙受五四运动影响,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便跳至 1922 年孙中山决意采苏联模式改造中国国民党(页 19)。
有些是编著者文字叙述和概念不清楚的问题,如第 16 页记述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说:
自从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后,部分知识分子便想“以俄为师”,
寻求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早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已被引
进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对俄国红色革命的成功甚为倾慕,且中
国一直是苏联推动世界共产革命的重点国家。1921 年(民国
10 年)在俄共的策动指导下,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
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
何谓“寻求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在此前课文的叙述里,只有介绍 1919 年
的五四爱国运动,这里所谓的“五四时期”是指什么时候呢?苏联十月革命是
在 1917 年,那么“早在五四时期”是什么时候?“不少知识分子对俄国红色
革命的成功甚为倾慕”又是什么时候?这段课文在时间和概念上都是错乱的,
我想学生唸到这里一定感到雾煞煞。而且中共最重要的阶级斗争在这里完全没
有提到。
同样在第 16 页反帝运动部分,说:“1925 年……英国巡捕在租界以武力镇压
民众,死伤数十人,引发‘五卅惨案’,全国因此爆发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5 月 30 日上海公共租界巡捕对民众开枪,造成伤亡,事件本身被称为“五卅
惨案”,在共产党员的策动下,在各地掀起反帝运动,称为五卅运动,因此只
能说惨案引发五卅运动。这又是文字叙述和概念问题。而第 25 页和 41 页都
把中共的土地革命说成土地改革,是明显的错误。
此外,第 19 页图 2.1.1 载孙文题黄埔军官学校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标题作“中华民国国歌”,其后说明:“孙文于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
的致词,后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所谓“致词”,是在典礼上发表谈话或演
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于 1924 年 6 月 16 日举行,孙确实曾亲致
训词,文长七千五百余字。这篇训词后来收入《国父全集》,编者下的标题是
〈革命军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第 2 册,页 691~700。)现行国歌歌词事
实上是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颁布的书面训词,教科书上所载图片为孙中
山手书字样。
第 16 页补给站说:1913 年 3 月,列宁发表〈马克斯学说的历史命运〉,
提出亚洲第一路线的说法,强调“到欧洲去的捷径是经过北京与加尔各答。”
列宁〈马克斯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并没有这项说法,在《列宁全集》里似乎
也找不到这句话。它的出处是蒋中正的《苏俄在中国》:“列宁的迂回战略,
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苏俄征服世界的路线是从亚洲向欧洲。
列宁以为‘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这一迂回
战略,亦使俄共的战争,形成其曲折的路线。”(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57,页 329)编著者的叙述似乎转引自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台北:
东华书局,1977,下册,页 370),但上述说法应系误传。
书上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在此无法一一列举。我之所以花了许多时间细看康
熹版中国现代史部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故意挑毛病,而是因为历史
教科书关系数十万学生的学习,是他们要熟记的内容。在课纲上之外,我们仍
应关注教科书本身,仍应仔细检验依课纲撰写的教科书到底是什么样貎。从课
纲的制定,到教科书编写,到教科书审查,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教科书中
国现代史部分存在的问题,应该也会在其他领域出现;康熹版的问题,也可能
在其他版本出现。在考试左右教学的现象无法有所改变的情况下,一纲多本政
策下的教科书编写,是否造成偏重年代、史事、人名而有利于记忆,比较接近
传统教科书的版本更受青睐,值得思考。教育部宣布回到 101 课纲,但是从中
国现代史的部分看来,这个课纲以及根据它编写出来的教科书过于琐碎、片断,
无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完整的历史概念,也无法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学
习的兴趣。我不知道历史教科书的意识形态之争是否能够落幕,但是在意识形
态的争议之外,我们也应该从教育与学习的立场,对现行课纲与教科书存在的
问题,认真地加以检讨、面对,并寻求解决之道。历史还是要回归专业,免除
政治的干预,否则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制造更多灾难。
引用来源
李达嘉/我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意见—中国现代史为中心的讨论
(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6/06/我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意见
— 中国现代史为中心的讨.html)
缩网址:http://goo.gl/fHcOLv
作者: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6-06-11 13:09:00
我们必须在意识型态之争永远不会落幕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