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观点] 清季火药将军陈阶平

楼主: aaa8841 (匡国军节度使)   2014-11-04 07:33:18
※ 引述《hgt (hgt)》之铭言:
3.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陈阶平列传
推 aaa8841: 祁寯藻 11/03 23:45
→ hgt: 想请问楼上 要如何确定是隽还是寯?? 我看论文上是写隽 11/03 23:52
H大的这问题其实是处理人物传记都会遇到的,而且常发生,不可谓不重要,
文献在形成过程中的传抄、刊刻,只要是人做的,就有可能出错。
尤其传记,如果一开始的撰拟者就弄错字形,后面就是一整串的。
判断上,牵涉到史料的作者、用途、前后手等性质,
越接近本人的可能越准确(例如本人手迹),用途越严谨的可能越准确(例如题本)
人物实例,如 杨黻,《明史》作“杨黼”,《进士题名碑录》《国朝献征录》
及光绪《吉水县志》皆作“杨黻”,明史为误。
例如敝族 刘于义,《国史馆传稿》载其字“谕旃”,但在家谱中载为“喻旃”,
则以后者为是。
例如敝族女诗人 刘荫,《灯窗琐话》载“江阴缪少微征甲,著有《存希阁诗》…
其室人刘佩萱女史荫”,《历代妇女著作考》载“荫字佩萱”,
《晚晴簃诗汇》作“刘寿萱”,《清代毗陵书目》载“舒艺室丛稿误刘荫为刘寿萱”。
因此其名寿萱为误。
除了名字之外,生卒年月日期、官衔、籍贯、旗籍、履历等等各种个资都可能错。
例如敝族 刘熙祚,《明史》载赠太常少卿,但家谱与蒋德璟撰的墓志铭都写大理寺卿,
亦以后者为是。
例如 宗室善焘,他在道光十六年九月升补太仆寺卿,
《国史馆传稿》、《玉牒》皆作“太仆寺卿”,但《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卷288作“光禄寺卿”,卷296作“以...太仆寺卿善焘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这三种文本相对于履历册都是二手史料,位阶相同,可推知孤证的光禄寺卿是误写。
例如 完颜阿什坦,《国史馆传稿》《清史稿》旗籍作正白旗,
《进士题名碑录》《八旗通志初集》作正黄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镶黄旗,
依内务府档案、完颜麟庆的家谱则可知是内务府镶黄旗包衣。
例如 庄承籛,籍贯《进士题名碑录》作陕西西安府咸宁人,
《咸宁县志》选举志仅载其拔贡、举人,比对《苏州府志》《武进阳湖县志》、
族谱、姜晟撰其家传,综合可知他曾祖庄朝生自江苏常州武进迁居苏州元和,
幼年因其父遣戍陕西故寄籍陜西咸宁,中进士任官后又复籍苏州元和。
又如 宗室寿富, 《清史稿》、《国史馆传稿》作“隶正蓝旗”,
但《宗室贡举备考》载其父宝廷为镶蓝旗。按舒尔哈齐子孙编入镶蓝旗,应依后者。
他死亡日时,《玉牒》作“七月二十四日亥时”,是事后呈报宗人府的,
但其密友林纾撰的行状作“七月二十三日巳刻”,且正常会忌讳如果人未死而
误记提前死期,故应从后者。
他弟弟名寿蕃,《玉牒》、《国史馆传稿》、《清史稿》皆作“寿蕃”,
唯独《碑传集补》收录林纾撰的行状作“寿薰”,此时因宗室是出生取名后即呈报
宗人府仔细誊写,《玉牒》在字形信度较高,故较有可能是《碑传集补》抄录字形有误。
凡此种种,枚不胜举,在此仅顺手取数例。简言之,要直接看文本。
回原主题,
祁寯藻,寯或隽,
1.《清史稿》作寯
2.《国史馆传包+传稿》作寯
传稿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56/85/0a.jpg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56/74/e2.jpg
履历片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56/74/e4.jpg
3.国史传稿抄出的《清国史》作寯
https://images.plurk.com/7EZB4KF9siMLUoYYysxdGC.jpg
4.《续碑传集》秦缃业撰〈祁文端公神道碑铭〉作寯
https://images.plurk.com/3E2wxREYMJS7POoEEpG41D.jpg
5.《词林辑略》作寯
https://images.plurk.com/1QFBa4eyo6HmLIfLGGHKhX.jpg
6.兵部移会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5/a0/90.jpg
7.明发上谕抄档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9/d1/85.jpg
8.奏折抄档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2/dc/1a.jpg
9.奏折录副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8/89/71.jpg
10.奏折录副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8/50/34.jpg
11.祁氏著《京口山水考》手稿
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07/94/22.jpg
档案中的署名是完全一致的。
许多中国论文写“隽”,不知何故,简体使然耶?(但简繁表中未见,且亦有用寯者)
楼主: aaa8841 (匡国军节度使)   2013-11-03 23:45:00
祁寯藻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3-11-03 23:52:00
想请问楼上 要如何确定是隽还是寯?? 我看论文上是写隽
作者: pbdragonwang (pbdragonwang)   2013-11-04 05:24:00
作研究真的要多方引用史料来验证才行
作者: mayaman5566 (伯利兹天团)   2013-11-04 05:32:00
异体字而已。《说文》有“隽”无“寯”、“隽”《龙龛手镜》并收“宀”+“隽”与“宀”+“隽”二形同时间又收“隽”、“隽”二形,以“隽”为正。不过,就现存墨迹来看,祈先生本人确实是写“寯”字虽然他偶尔会写草一点,以致看起来像是“宀”+“马”其实有时会出错,就只是写太草...清代就发生过哥哥写字太潦草,让人家把弟弟的名字看错...也就跟着刻错了看错的人叫孙星衍,他写的道歉信有留下来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3-11-04 07:29:00
:最常见就是欧阳脩还是欧阳修的争议,不过没手稿可看的话真的就比较麻烦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14-11-04 09:42:00
您家好多人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11-04 09:47:00
多谢!我是查清史稿子宣宗本纪确定的
作者: godivan (久我山家的八重天下无双!)   2014-11-04 21:17:00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是避讳而改名
作者: fr373969 (Brian)   2014-11-05 04:42:00
推方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