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看刘备的态度,刘备有4个儿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其中刘封是义
子,肯定不在刘备考虑之列,刘禅是长子,按惯例皇位是他接班,但是在三国时期,蜀汉
新建,内根基不稳,外魏、吴虎视眈眈,所以作为枭雄的刘备在考虑接班人一定慎之又慎
,试想刘备奋斗大半生,最后才辛苦建立基业者,从他用人与看人都有一定水准,假设刘
禅真的昏庸无能,刘备会硬将半生基业传到一个废材手上?
刘禅继位之初,孔明已经权倾蜀汉,刘禅听从父亲遗命,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但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
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
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
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
葛亮的职务。
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
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
己见。
诸葛亮死时,26岁的刘禅,随及废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
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
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因为他知道,权力总揽在一个人臣手里的危险性。为了避免自己再受到像诸葛亮这样权臣
的节制,阿斗选择分权,这才是巩固自己皇权的最好方法。
不仅如此,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欲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
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
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
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
其衅。刘禅深知不断地北伐,就是不停的消耗自己的国力!
在识人用人问题上,刘禅也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如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
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
赐棺椁葬之。”
刘禅能在诸葛亮死后在位30年还有一点,就是他愿意放手让辅政大臣行使职权,这在封建
时代并不多见。诸葛亮生前推荐蒋琬、费祎为接班人,他虚心采纳,先后任命蒋琬、费祎
为执政大臣。蒋琬总理国事时,刘禅当皇帝已有十二年,早就可以自己作主了;但他并不
独断专行,对蒋琬、费祎这两位执政大臣仍然十分尊重。
蒋琬秉承诸葛亮的治国方针,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军事上,他清醒地认识到魏强蜀弱
的现实,执政十二年,除了派姜维率领偏师攻袭曹魏凉州,以及延熙七年(即曹魏正始五
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进犯汉中时调兵抵御之外,他基本上没有发动大规模的
军事行动,从而舒缓了民力,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良好效果。蒋琬、费祎连续执政达十九年
之久,占了蜀汉四十三年历史的将近一半,构成蜀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不能否认的是,刘禅晚年宠信宦官黄皓与陈祗使其专权乱国,这是刘禅的一大过失。说到
蜀汉的灭亡,首先是因其疆域最小,国力最弱,长期与魏对峙,民力已消耗殆尽;其次是
因后期朝政腐败,加速了国势的衰落。对此,刘禅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刘禅在国家人民
去留之际,放弃了抵抗,选择开城投降,这个为了平民百姓的安定,而不惜轻易牺牲了自
己的统治利益的选择,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刘禅的这一举动,无论是在当时看还是在
后世看,无疑都是正确的决定。刘禅不算英明君主,但他所做的这个决定比历史上的许多
皇帝都强多了。
不知大家有什么见解来谈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