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为什古人会认为士大夫人格和道德较高?

楼主: a00080245 (啊)   2014-08-18 00:41:47
※ 引述《souldragon (太极螺旋)》之铭言:
: ※ 引述《Match (寻找)》之铭言:
: : 因此 我在想 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博弈的薰陶呢
: : 若我们从小开始就会算计 会分析比较利益 会互相合作共利 从个体到团体
: : 行为的背后 我们学会用利益去看 我们能够明白什么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好影响
: : 什么行为对大家有利容易被接受 赤裸裸的讲开来 因为算计 我们越来越理性
: : 而这样演化下来的社会 我认为 真情反而更能够变得可贵
: : 这博弈论进化成熟 它会是大格局的 大智慧的
这个其实古人有想到过,就是墨子的交相利、兼爱非攻
墨子从算计上得出所有人都互相相爱,不打仗,即是最大利益
至于抨击这个学说的就是孟子,他骂墨家无父,也骂杨氏无君
杨朱的学说是拔一毛利天下弗为也
看起来跟墨家完全相反,但其实也是一种算计的学问
杨朱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顾全自己的最大利益,即是社会的最大利益
这两个概念很值得放在一起讨论,一个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一个是极端的社会主义
无父无君的抨击听起来像是封建八股的教条
但这两样都来自于古典社会的道德标准
如果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一切依法律行事
古典社会即是按照封建下的大宗、小宗维系社会制度
无君在孟子时代的脉络下,即是对社会的全然无视,是一个极端
这个在荀子的学说有较清楚的答辩
至于无父,则是儒家系统里,诸如亲亲这种我固有也的人之四端
一切社会制度的开始皆源自这种人之私心,人天生有亲疏远近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发扬人的本性才能达到大同世界
硬要人兼爱反而是不合人性的事情,也是另一个极端
就像孔子与叶公的攘羊答辩
社会的公共利益有很多地方是跟个人相冲突的,而且有时候也不这么非黑即白
例如一个登山者遇难,抢救要付出很多社会成本,可能可以供应许多学童营养午餐
这样是救还是不救呢?
一个郭董跟一个鲁蛇遇难,郭董可以养活许多家庭,那是要先救谁呢?
这些都是交相利会遇到的直接问题
孟子提出了按照自己的本心,也成为后世心学的开端
当然孟子相对于孔子提出的心学理论,也在阳明学清楚看到流弊
不过有些东西是还可以再深究的
: 1. 理性不等于道德 感性(同理心)才是道德
: 认为完全理性=完全道德 那是古典学者的错误认知
: 2. 利益有范围问题 自私的人通常指的是考量的范围很小
: 而博奕论或算计能力 和会不会大范围考量完全是两回事
: 若勉强要把理性感性二元论述 会大范围考量的也是感性
: : 例如人们不会去炒房 因为他们会明白
: : 不劳而获的投机取得会伤害大环境 连带影响到自己
: : 人们不会去制作黑心产品 经过计算 发现时间长远下来 这是害处大于利处
: : 人民因从小训练下来有脑袋有智慧 能够去分析媒体的资讯 能够去理解政官的用意
: : 理盲而滥情的情况将不会存在
: : 但会不会过于极端导致理滥而情缺呢 我认为还好
: : 因为我们富理性而更有同理心 我们从小常计算 自然容易站在对方立场
: : 例如博爱座 车上看见一老妇 经过计算 她要是久站出事反而增加社会成本
: : 当然例子可能举得不好 但大概 就是理性至上会连带着正确的情感的观念
: : 要不要有红灯区 外遇犯不犯法 父子要怎么骑驴 真理越辩越明
: : 有时候是看法角度问题 有时候是利益归属问题产生争执
: : 但那时我们能够抛开一些较陈老的道德约束
: : 而计算出一条大家都合适对大环境好的最佳解
: : 有理性 有真理 事情清晰明确 自然就有执行力 众人也容易取得共识
: : 是否博弈教育 能够取代道德教育 或者 辅助道德教育
: 没有道德的原因是出于感性无知 而非理性无知
: 以为没有道德是因为理性无知 从根本上就假设错误
: 何谓感性无知?例如捷运随机杀人事件就是典型
: 冷血杀人魔的大脑构造里 感情中枢通常都很弱 不会亮
: 化工厂排放重金属污染河川或气爆 也不是出于理性无知
: 而是明知道有问题仍想侥幸投机 不被抓没人发现就好
: 理性计算的能力是中性的 不要再被错误的东西误导了
: 一把刀会被决定怎么用 是出在人的感性能力上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