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bart (ケンタ)》之铭言:
: 推 babylina:南宋的关系,以前历史月刊有讨论过,不过文章丢了... 07/31 12:32
: → babylina:简单说就是南宋有点自比蜀汉的味道在 07/31 12:33
: 推 MerinoSheep:争正统的关系 南宋必须承认蜀汉是正统 07/31 12:45
以前在三国版讲过,简单提一下:
中国历代大一统政权皆建立在中原地区,建都在中原的政权,当然会选择以历史上建立在
中原的王朝作为正统;而偏安的政权,就得想办法证明历史上分裂时代偏安的政权为正统
,建都在中原地区的政权为僭伪。总之双方的出发点都是要说明自己是正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采用曹魏为正统,是因为陈寿是西晋时代的人,西晋的政权取自曹
魏,如果否定曹魏的话,那西晋就是僭伪,所以陈寿称曹魏是正统,目的在于证明西晋是
正统。
而撰写《汉晋春秋》的习凿齿却以蜀汉为正统,因为习凿齿是东晋时代的人,东晋的立国
背景于蜀汉相似,如果以曹魏为正统,蜀汉为僭伪的话,那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就会
变成正统,东晋反而成了僭伪;习凿齿之所以肯定蜀汉是正统,目的也是在于肯定东晋是
正统。
北宋开国之后,首要面对的议题是要如何解释五代十国的纷乱局势,在那以前仅有魏晋南
北朝是分裂的时代,而三国时代是分裂的开端。因此,三国时代究竟要以哪一国为正统的
争论就浮现出来了。
宋代三国的正统争论首先是由欧阳修提出的,他认为“新与魏皆取于汉,新辄败亡,魏遂
传数世而为晋。不幸东汉无贤子孙,而魏为不讨之仇。今方黜新而进魏,疑者以谓与奸而
进恶,此不可以不论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
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魏进而正之,不疑。”
因此欧阳修在编撰《五代史记》的时候,并不以朱全忠的后梁为伪,而将之列于正统。
编辑《资治通鉴》时,司马光也采用了相同的逻辑,特别写了一篇“论正闰”来说明他选
择曹魏为正统,而不选择蜀汉为正统的理由:“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
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
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
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从欧阳修和司马光的观点可以看出北宋学者最初的心态,他们主张曹魏是正统的理由和陈
寿相同。也是因为欧阳修和司马光生在北宋,北宋篡夺后周,跟西晋篡夺曹魏,是同一模
式。把曹魏当作正统,也正是使北宋居于正统。
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已经受到相当大的争议。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刘恕曾
经直接质问司马光,“然汉昭烈窜巴蜀,似晋元。吴大帝兴于江表,似后魏。若谓中国有
主,蜀不得绍汉为伪,则东晋非中国也;吴介立无所承为伪,则后魏无所承也。南北朝书
某主而不名,魏何以得名吴蜀之主乎?”
后世甚至有人因此质疑司马光,例如明代许自俊指他是晋代司马氏的后人,他说“司马温
公《通鉴》,晋魏禅代,不直书司马懿父子篡弑,自以晋裔而为尊亲讳,则失之诬。”
北宋亡于金人南渡之后,局势就完全逆转过来了,必须将蜀汉当作正统,才能够使南宋成
为正统。
南宋朱熹编纂《通鉴纲目》,其最先的动机即在于不满《通鉴》之正统问题,朱子彻底改
变了司马光“帝魏寇蜀”立场,而径以蜀继汉为正统。朱子认为:“只天下为一,诸侯朝
觐,狱颂皆归,便是得正统”,也就是说他是以大一统的政权作为正统的标准,依此标准
,朱子认可的正统标准为:周、秦、汉、晋、隋、唐六个王朝属于正统。
对于正统,朱子又分为两类:“有始不得而正统而后方得者,是正统之始; 有始得正统
而后不得者,是正统之余。如秦初犹未得正统,及始皇并天下,方得正统。......而当正
统王朝分裂,或偏安一地时,只能算是正统之余,如东晋、蜀汉之类便是;除了以上两种
情况,其余便属无统”,可见朱熹的正统论的基准在于国家是否统一,以及某一姓的统治
是否中断。
朱子把正统论作为编撰的基本纲领,但在解决史书年号的问题方面受到麻烦,他认为正统
王朝书写年号是不成问题的,但其他的王朝要区别对待。“如周亡之后,秦未帝之前,自
是无所统属的道理”,因为无统时诸国“不相主客”,如“三国南北朝五代,皆天下分裂
,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此等处,只合书甲子,而附注年号其下,如魏黄初几年
,蜀章武几年,吴青龙几年之类,方为是。”
对于正统王朝出现外姓篡位,或者是正统王朝灭亡后而后继正统王朝尚未建立前,朱子认
为可以采用权宜的方法来解决,如“蜀亡之后,无多年便是西晋。中国亦权以魏为正”;
又如唐武后篡唐为周,则应书写“帝在房陵”以表示唐朝的国祚未绝,这些都是朱子认可
的权宜方法。
由此可知,朱子对《资治通鉴》以魏纪年是很不满意的,而提出三国当以蜀汉为正的看法
,可由一封奏折看出他的观点“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号而不正
其明,汉丞相出师讨贼而反书入寇”,“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
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原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所以这可以看出,南宋之后,现实的政治格局引起了学者的文化心态与历史观念的重大变
化,体现在正统理论问题上,“合天下于一”的观念淡薄了,而“居天下之正”的 意识
突现了。
直至明清两代科举以朱子的著作为指定教材,正统论之争因而平息,确立了朱子以蜀继汉
为正统的立场。例如《三国演义》即以蜀汉为正统,采取了肯定刘备而否定曹操的态度,
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