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权] 毕恒达老师:为何要迫人自我否定?

楼主: quendigay (小虾妈妈来扫地)   2016-11-29 05:25:34
▼ 毕恒达 (台大城乡所) 11.28 @ http://bit.ly/2fJON5G
▼ [他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做,大家就说他做错了]
同志婚姻平权近日沸沸扬扬,有的人认为相爱是人权,有的人主张毁家废婚,有的人害怕同志婚姻会摧毁传统家庭制度。不论你支持何种主张,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但是,论辩要有逻辑、不能用假资料、要真心反省自己是否有歧视的差别心。
在有些年代、有些社会,小女孩才一出生,什么事都还没有做,她就已经是罔市(随便养)、招弟。随着社会观念变迁,现在,女人已经当上总统了,男人可以接受女人的领导。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如果妳生的是女儿,妳还会希望女孩从小就接受男尊女卑的价值观,认为女人没有权利与男人平起平坐吗?
在异性恋霸权的社会里...对,我就是要讲异性恋霸权。
不知道为什么萌萌们,很讨厌这个词。其实说异性恋霸权,并不是在指责特定的个人,而是在描述一个社会的性别制度。在大家没有明说之前,默认了每个人都是异性恋者。(很多人、很多研究都在探询同性恋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的?其实答案蛮简单的,你先回答我异性恋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的?你的答案就是答案。)异性恋成为规范,而同性恋是他者。透过制度、文化与个人日常实践,来巩固异性恋作为主流规范。
想想我们社会中的同性恋者,在什么事都还没有做的时候,开始察觉自己跟多数人不一样,身边找不到同类,社会的氛围让他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于是学会说谎,假装自己跟大家一样。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妳会希望你的孩子(或别人家的孩子)在什么事都还没有做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做错事了,于是学着否定自己吗?
简单的说,如果为同志立专法,是社会隔离(social segregation),而不是积极行动
(affirmative action)。因而是歧视,不是矫正。隔离是,将异性恋与同性恋视为不同
的族群,分开立法,给予不同的待遇(异优同劣)。而积极行动,是为了补偿长期历史下同性恋受到不公的待遇(权力资源分配),因而透过国家的介入,让同性恋受到更多的优惠待遇,加速不同性倾向之间的平等。现在修民法的主张,只是要将同性恋与异性恋视为同样的人,享有基本人权,没有要特殊待遇。假设要另立伴侣法的话,前题有两个,一是仍然要修法让原有婚姻制度可以适用在同性恋身上,二是伴侣法不必特地为同性恋而设,无论异性恋与同性恋都可以适用。也就是,不要将同性恋视为次
等公民。
▼ 毕恒达 11月27日 23:45 ·
明天(11/28)立法院前青岛东路,支持同志婚姻立法,请大家来现场助阵。
底下是曾经刊登在自由时报的一篇旧文,稍加更改增补后,再发一次。
前日对高中人文班的同学讲述研究与论文写作。演讲结束后,一位男生羞怯地来问我:“老师,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有位朋友是同性恋,你还可以继续跟他做朋友吗?”我说:“当然可以啊!”他露出惊讶、不可置信的表情,并回我:“教会的教友,还有我爸妈,都说同性恋是错的,会导致人类的灭亡。”我可以体会一个单纯的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中所面临的痛苦。他的良知告诉他,同性恋没有错,但是父母和教友却带给他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尽管有愈来愈多天主教/基督教国家通过同性婚姻合法;教宗也表示“我有什么资格去论断同性恋者”,进而说“天主教徒应该为歧视与敌对,向同性恋者道歉”;美国“走出埃及国际”(Exodus International)的主席也公开道歉,承认企图治疗同性恋是错误的,进而解散此组织;然而台湾有少数基督徒,结合台湾传统婚姻与忌性价值观,选择要与美国的保守基本教义派站在一起,不只反对同性婚姻合法,更全力打击正在推动的性别平等教育。
这些教友从单打独斗,到组织结盟,化身为各种O爱盟、O家盟、O希望盟等团体,撰写教材、架设网页、进入政府的委员会、参选民意代表、提供免费的校园生命/真爱教育演讲,对性别平等教育进行扑天盖地的批判与反扑。目前则推动“守护家庭公投连署”,明知不可能通过,但是可以免费蒐集许多个资,供未来游说之用。在民主社会中,教育与政策本来就需要辩论;他们努力维护自己信仰的理念,也让人佩服。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口口声声神爱世人、我爱同志,可是言谈中隐藏的却是高人一等的讯息。同志团体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没有谁比谁了不起,也没有谁比谁差劲
。但是教友动辄表示我“接纳”、我“尊重”同志;“我爱同志”才说出口,又不准同性之间的性行为。更不用说,仍然拿出“后同志”的样版,不放弃“矫治”同志的可能,将同性恋病理化。
政策的辩论需要扎实的证据与合乎逻辑的推理,可惜他们的说法经常充满误解、误导与虚构。把教师研习的教师手册说成给学生阅读的教材;误读学术论文,虚构出台湾同志一生平均有53位性伴侣的数据(最近更说男同志一生平均有一千个性伴侣);把教师手册里的“探索性倾向”解释成老师会因此在校园里要求学生要跟同性同学进行身体的相互探索。他们很有想像力,可以从同性婚姻,联想到人与板凳、摩天轮结婚。一位教友在脸书贴文说《青春水漾》影片中有人兽交情节。我私讯给这位朋友,询问他是在几分几秒看到这个镜头。他自知无法回答,就把这篇贴文删除了,
但是已经有数千封转贴在外流传了。他们无法同理个别跨性别者每日在敌意环境中所经历的身心煎熬,却又以国外男跨女使用女厕/女浴来偷窥女性的特殊案例来恐吓关心小孩成长的父母。
他们在公听会上质疑单身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小孩,却忘了自己也是在没有教养幼儿的情况下生了第一个小孩;他们动辄以“我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当作发语词,希望以家长经验介入教育,却不相信在教育现场教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这起经年的反同浪潮,透露著这些盟友的几个心理机制:将同志视为次等(值得关爱),不值得享有与异性恋相同的权利;无法接受同志也可以展现自我、过快乐的生活;对异性恋与传统婚姻缺乏信心,害怕一旦同志权益受保障,婚姻就瓦解、异性恋就会想要“变成”同性恋。
当然,个人与团体都可以为自己的理念发声与努力,但是主其事的政府单位,则应该谨守政治与宗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独立的原则,坚守性别平等教育法的精神。教育部如果继续将歧视的言论视为多元的一种,以为不表态就是客观中立,其实就也成为破坏性别人权的帮凶。
蔡英文与民进党在选前承诺支持同志婚姻并发行彩虹卡,感动了很多同志,也因此吸引许多选票。但是执政之后,却马上背弃当初的诺言,完全看不到支持同志的诚意。保守人士发出一些不合逻辑的言论也就罢了,完全执政的民进党如果也打算跟着唬烂,终将遭选民唾弃。这些公听会、立法过程的发言与决策,终将留下记录,成为后人评论的历史资料。
▼ 毕恒达 11月17日 22:34 ·
是怎样丑陋的人,要逼迫无数天真无邪的小孩,从小就学习否定自己、厌恶自己。可小孩,并没有做伤人的事啊。
那些对同性恋或同性婚姻产生剧烈情绪的人,一下怕人类绝种、一下怕配偶跟人跑了,一下怕子女不叫他爸妈,然而些情绪与恐惧其实都与同性恋无关。他们建构了一个外部的敌人,以为就可以回避自己内在的恐惧。与其开公听会,不如尝试面对自己的内在,问问,到底情绪所为何来?
听到无数的哭声,真的,每个能够存活至今的LGBT都是一则传奇。
12/10(六)相挺为平权,全民撑同志
♡ http://bit.ly/2fJTlsW
▲ 让生命不再逝去,为婚姻平权站出来 音乐会
国际人权日 13:00 - 20:00
总统府前凯达格兰大道
#婚姻平权
作者: A25610839 (舞梓醺)   2016-11-29 08:34:00
你说的好棒!
作者: NichT977 (I'm not the only one)   2016-11-29 18:18:00
推为何逼迫孩子从小厌恶自己否定自己 (文中英文单字已笔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