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好读版 https://goo.gl/Dniyun
本篇是作者在考古过程中无意发现有趣的规则,明代初期中上层的社会人士很喜欢以
“妙”为自己的女儿命名,虽然样本数很小造成统计推论不确定增加,但不失为一个
有趣的文化现象,作者推论这表示佛教思想在中上层社会人士的传播,因为通常伴随
墓主出土的文物具有佛教象征物如带梵文和“卍” 字的饰品、经卷、念珠、香炉、观
音像,虽不表示墓主是佛教徒,不过能让我们一窥佛教思想在明初的普及化与对大众
的影响
如同台湾女性命名过去习惯以淑芬、雅婷、怡君这些菜市场名(可见内政部户政司的
统计),明初的上层仕女也习惯以“妙”命名,如果想在明初庙会搭讪,只要叫“妙X”
有高达70%的命中率喔!
作为一线考古工作者,经常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学者不易见到的文字史料,
墓志铭便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这些资料有时候会“透露” 出历史的小细
节。近几年笔者在收集明代墓葬资料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
象——明代许多女性的名字中会带一“妙” 字,而且这个“妙” 字几乎全部
都位于名字的中间。起初以为这只不过是巧合而已,但随着相关资料数量的增
加,便基本可以肯定这是明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出土的考古资料结合一些其他史料来看,明代女性墓志铭多不提及死者名字,
一般只用“姓氏”代称,并根据等级差异冠以“夫人”、“淑人”、“硕人”、
“令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称谓,即使死者的丈夫
或儿孙没有一官半职也多尊用“某氏孺人”。在笔者所收集到的近20 个记载有
确切姓名的明代女性墓志资料中,名字中间用“妙”者多达13 处(见表,王鏊
祖母和母亲未见墓志),约占总数的70 %。虽然这个概率是建立在小样本的基础
之上,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出当时使用“妙” 字的频繁程度。甚至还出
现过一家几代女性的名字都带“妙”字的,比如郢国公夫人樊妙广的孙女叫冯妙亲。
另外,根据王鏊家族史料记载,王鏊的祖母叫叶妙贤,母亲叫叶妙澄,王鏊的五
个女儿中又有三位以“妙” 字为名(分别是妙清、妙隆、妙员)。
这些以“妙” 字入名的女性多生于官宦或商贾家庭,出生地和埋葬地基本都位
于淮河以南,出生年代主要集中在元末明初,一般卒于明代,也有一部分出生
于明代早、中期。可能说明南方地区元代中、晚期富裕家庭女性的名字已经开
始流行使用“妙” 字,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元代人名常见的是姓氏
加数字,比如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汤和的父亲“汤七一”等等,但这种
情况可能更多适用于底层老百姓和男性,女性或者社会上层人士的名字是否也
存在这样的特点还不很清楚(当然也不排除进入明代之后改用新名字的可能性)。
根据墓志资料,“妙音”、“妙安”、“妙真”(包括一些未发表的墓志资料,
未列入表中)都曾反复出现,可能说明在选择与“妙” 搭配的字的时候是有一
定标准的。像“音”、“真”、“莲”、“灯”、“清”等字都带有浓厚的佛教
色彩, 并且“妙”字本身在佛门之中使用也很广泛,有“显”、“密” 之意,
其具体深意需仔细参修、体会,比较难理解,也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笔者也只
略知皮毛,但无疑是一个好字眼。所以“妙” 字的频繁使用应该与当时对佛教
的崇尚有关,这一点可以用墓葬中常见的佛教文化元素文物来证实(如带梵文和
“卍”字的饰品、经卷、念珠、香炉、观音像等)。其他一些诸如“寿”、
“顺”、“安”、“贤”等字多有祝福、吉祥、美好的寓意,与“妙”字相得
益彰,应该是世俗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而产生。就“妙”字本意而言又有
“美”、“好”之意,用做女性的名字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