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从海昏侯墓看文化价值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9-12 11:50:58
转载自:http://goo.gl/8WhKLA 原文有部份的文物图
今年,北京在举办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览之时,我有幸在江西南昌参观了海昏侯家族
的墓地紫金城和该墓考古实验室。在紫金城,考古队员田庄接待了我们。他扼要地讲
述了海昏侯墓的发掘进程。考古并非想像的“不久前”一下子挖出一堆珍宝,而是一
个极为艰钜的探索过程。
考古劳作艰辛,需要毅力和耐心
从2011年4月开始的发掘工作已经持续5年多。工作人员首先对方圆5平方公里的地域
进行考古调查,在发掘了3座祔葬墓、1座车马坑,解剖了2座园门和门阙以及墓园建
筑基址后,再用一年时间完成对主墓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直到2015年,对椁室
的发掘才开始。先从周边回廊再到核心的主椁室,又持续了整整1年的时间,基本完
成了对海昏侯墓的发掘。目前出土文物1万多件。烈日当头,天气闷热,我特意拍下
紫金城北门内礼制性建筑遗址,两位民工披着衣服正在用小铲一点一点挖掘的情形。
这就是考古,没有诗意,劳作艰辛,需要耐心和毅力。
海昏侯墓是长江以南已挖掘的4座汉代王侯墓室面积最大的,达400平方米。墓南部一
条深邃的甬道通向地面以下14米的巨大正方形深坑,坑底中心部位南北纵向排列的16
条完整长方木,形成一个相对小的正方形。清晰可见的盗墓洞在这个正方形正中略偏
西的部位,把厚厚的木头凿穿了,椁室按照墓主生前的居住环境建造,因而棺椁南北
纵向摆放在这个正方形的东北角,躲过了盗墓贼的洗劫。
紫金城大体是一个长方形,南北平均宽163.5米,东西平均长240.5米。主墓南面有长
100米、宽40米的祭祀设施:寝(藏先人衣冠之处)、祠堂以及基本对称的东西园舍。
于是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海昏侯墓400平方米,墓前的祭祀面积4000平方米,而
整个紫金城4万平方米。这是巧合吗?
除了主墓外,其东侧同茔异穴的海昏侯夫人墓(已被盗)尚未挖掘,目前地势最高。
田庄带我们走上墓顶部,整个墓园一览无余。园内共有墓葬9处,东门内分布著5处,
北门内2处。每座祔葬墓前均有小型祠堂的遗迹。墓园内还发现多口水井,这说明当
年是有守墓人的。主墓西侧的车马坑,呈南北细长方形。从这里出土的文物已被广为
介绍,但身临其境看到这个聚集了那么多珍贵文物的地点,仍然感受到一种震撼。田
庄说,主墓正北的一座墓原认为是他的妃子墓,然而棺椁内腰部发现有佩刀,疑为海
昏侯一个儿子的墓。刘贺的牙齿保留完整,已送往有关部门进行DNA检测,可以比对
此墓主人可能留有的DNA。他这一说,我特意去看挖掘现场,虽然只有93平方米,但
同样是整齐的三层发掘阶梯,考古操作很规范。
实验室考古,文化密码由此破译
刚走出紫金城,路左侧有一座现代墓,墓主姓裘。我问田庄,当时这一带是裘氏的墓
地吧,怎么解决墓地搬迁的?田庄叹口气说,裘氏在海昏侯墓园封土之上有家族墓
群,请他们搬走花费了很大的功夫,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然而,没有一家媒体从这
个角度报导过考古,考古躲不开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
历史上的地震造成海昏侯棺椁上部塌陷,泥土和水涌进,所有物件均被挤压到约30厘
米的厚度内,并被水浸泡著。因而整体搬迁主棺进行实验室考古,这个实验室便是墓
地东侧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文物保护工作站”。这是一组白色的两层建筑。参观被
严格控制,所有随身带的包包和手机、相机存到箱内,经过安检才可进入。考古队队
长杨军接待了我们。实验室考古,从未亲历,一切都很新鲜。
他先带我们来到一间两层通透、空调温度相对较低的大房间,很多矩形的巨大木箱堆
放在里面,这些都是整体切割后的墓内泥土。大房间里的一排小房间是工作间,一位
小伙子正在一间房里专心修饰一件很小的文物,工作台前是一个遮盖著塑料布的敞开
的大木箱。杨军介绍,他是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博士。这位憨厚的博士放下手头
工作,掀开塑料布,眼前是嵌在土表层的黑色碳化物。他说,这是一段马的大腿。筛
查要极为认真,以防遗漏文物。我问道:当初切割泥土装箱,如何保障不会正好切在
一个文物上?他说,切割前做过反复的探测,很小心。
杨军和博士引领我们走到大房间的深处,掀开一件遮蔽物,海昏侯内椁底部展现在眼
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贴近这样珍贵的文物。海昏侯棺椁外部长约3.7米,宽约1.7
米,现在看到的是内椁,当年的刘贺就躺在上面。 2000多年了,除了牙齿,遗体基
本不存。他身上和周围的东西已经剥离,有些部位还留有圆形玉片的痕迹,黝黑的挤
压物下隐约可以看到身下舖满了金饼。博士从海昏侯头部上方的箱子、身上的衣着、
覆蓋的玉器和身下的金饼,讲到堆放在海昏侯身边的书籍竹简和木牍……
杨军接着引领我们走进另一处同样格局的大房间,里面是几排长长的架子,上下摆满
了大水盆,每个盆里用离子纯净水浸泡著约10根剥离出的碳化竹简,肉眼看就是一根
根木炭。杨军说,数千枚竹简还要脱水、加固处理和红外线扫描,最后才是释读,万
里长征我们才走出1纳米!他激动起来,接着说,文化,这才是海昏侯发掘最大的收
获,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是什么感觉啊。他领我们在一台电脑上观看一枚竹简的红
外线扫描结果,就像在黑白复印纸上看到的那样,字迹大而清晰,但有的地方明显缺
损,因为竹简本身不完整。
杨军接着请人打开一间锁闭的工作室,一个更大的水盆里浸泡著一件约1米高的黑乎
乎的平面文物。杨军说,这就是有孔子像的铜镜屏风! 《论语》有古论语、鲁论语
、齐论语3个版本,但齐论语失传了。而海昏侯是从原齐国领地内的昌邑王府(山东
省钜野县大谢集镇)迁过来的,很可能将齐论语带到了江西,带进了坟墓。若能发现
齐论语,这可是天大的事情。我看不清屏风上的任何字或画,但杨军关于齐论语可能
被发现的预言,使我对海昏侯墓的文化期待一下子强化了,也深刻理解了考古的意义。
1个多月后,新闻来了:海昏侯墓5200多枚出土竹简即将释读。我请人向江西文物考
古所所长徐长青打探释读结果,回复是:竹简内容保密,不允许拍照,有《论语》和
方术、医术等,其他请等待报告公布。
近年来,“考古=挖宝”的观念成为公众意识,《鉴宝》等媒体节目无形中推崇用金
钱衡量文物。海昏侯墓考古被媒体炒热之时,一位考古学者呼吁:让我们看考古的时
候,少点功利心,多看点文化吧。至少,我从海昏侯墓考古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认识
和他们普及考古知识的落脚点看,他们真正履行着公众考古学的职责。
(原文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9月10日第08版)
作者: RollingWave (Lost in the Dark)   2016-09-12 12:33:00
+++
作者: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6-09-12 15:56:00
++
作者: abysszzz (爱困~~~)   2016-09-12 17:20:00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16-09-12 18:00:00
竹简内容保密= =
楼主: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9-12 18:33:00
听说《考古》第7期已经把齐论的部份内容放出了,我还在找管道拿到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6-09-12 19:21:00
作者: alista (诸神的黄昏)   2016-09-12 21:12:00
保密是指现阶段,考释完会出版 真期待史记
作者: sayjessie ( )   2016-09-13 01:12:00
推啊啊啊
作者: curance (我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2016-09-13 20:51:00
推!
作者: nachesis (一波N折的口试)   2016-09-14 08:00:00
想看齐论
作者: bald (好好)   2016-09-15 01:28:00
感谢分享
作者: umano (ぎゃああああああああ)   2016-09-15 14:33:00
帮夫人Q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