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DSKY (猫茶)》之铭言:
: 如果1644年或更早之前,崇祯皇帝或者他的太子有跑到南京去的话。
: 造成南明号令统一的状况,之后会怎样发展呢?以江或淮为界?与清朝
: 成南北对立?还是满清会干掉大顺一路打下来?或者形成南方一国,北
: 方顺清并立?更加混乱的是西边同时加上一个大西?
: 还是难明割掉北方的烂疙瘩后,致力南方,整军经武。最后北伐成功?
首先要先确认是崇祯还是太子去南京,不过其实两者就差一件事:如果是
崇祯的话,他要先能对明代官僚体系有正确认知跟耐心,不然以崇祯最后几年
的换人速度来看的话,原本好好运作的政府都会被搞倒了,何况是明末危急存
亡之际?
除此之外,不管要守江淮还是反攻,都要有兵,而要养兵需要粮饷。虽然
身在南方大幅减少了运输耗损,但明代财政之破烂,税源之少的严重程度并不
会因此而减少。而以南明各政权的记录跟个人对明代财政的了解来看,崇祯或
太子就算能因为正统性强而较易获取粮饷,恐怕也是头年或前一两年还多少凑
的出来部分粮饷,接着就对供养‘大军’无以为继,就算有能力支持一二,也
会浪费在下一段讲到的官军的部分。
有了钱粮养兵马还要能让兵马能战、敢战、愿意服从朝廷号令往战。然而
自从勋贵、武人势力在很久之前被文官系统完全压制,军事上也完全是以文御
武之后,武官的身份地位就完全低于文官,平阶武官向文官叩拜已为常事;然
而明末战乱又不得不用武官带兵打仗,于是就变成一个很有趣也很悲哀的状况
:武官手上有兵,文官就会多少尊重一点,甚至会畏其从贼,于是洗掠朝廷控
制区域、不听号令,几乎都没事,就算是以大学士身份督师,也不敢拿你怎样
,堪称崇祯最后希望的孙督师要是没崇祯授意,连贺人龙可能也不敢杀;但反
过来说,武官不管是自身无能也好,是明知无望但为忠诚而死战也好,只要手
上兵打完拼完了,大胜还好,不胜就是武官的错,谁叫你没兵呢。
于是明军诸将一个比一个不肯打不愿打,加上明廷看部队战力只看人数,
少论其他,于是滥抓民壮‘充实’军伍,朝廷又常常缺饷让明军习于劫掠地方
,成为举明军旗号的盗匪更让部队不能打,也没办法打。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
将领在明军时期表现极差,投清后或自己反正后都变厉害的原因,因为当明军
,越是出力死的越快,但其他时候则非认真出力不可。
而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在明末所谓的政治就是中央朝廷,而这也有重大问
题。第一个问题是:就算你凑出钱粮也改变作法(即使那几近不可能)让军队
听令了,要打谁?清军还是贼军?事实上不是只有清末“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的,南明朝廷要不是总算有一个隆武清楚明白不连贼无以抗虏,早期思想可是
“连虏平寇”,而就算愿意与贼军合作(或说招抚为其所用),本质上其实也
是把他们当成有事招之,无事去之,永远挡在第一线的牺牲用砲灰,但粮饷?
抱歉我们要练自己的明军(然后又练不出可战部队白耗钱粮)。
就算关于战略方向的问题有解,明末朝争也是非常关键的重大问题,万历
晚年党争兴起,至天启开始走向不死不休的局面,先是东林逼得非东林成为阉
党,然后阉党把东林全清出朝廷但没动到地方,接着崇祯初魏忠贤倒台东林又
重新掌权,然后东林内斗。
更糟糕的是,东林党斗争别人的方式是:“不看你的功绩(不管有没有)
,只论你是个道德败坏的奸贼,于是你做什么都是错的。”这种斗人从人格入
手,定为奸贼就不妥协的作法,让朝中处处为反对而反对,更糟糕的是要真是
斗的对象都是奸贼(有没有能力另论)就算了,实际上却是不合就指对方是奸
贼,于是各派倾轧无法合作,要是想用A就不能用他派的B。
北京城陷之后这有改善吗?完全没有,因为东林出身就是东南士子,与之
对抗的阉党前身是楚、齐、浙党,其实跟北方没啥关系(也是因为北方士人能
考上进士进入朝廷的少)。事实上东林与阉党互斗,党内因派别、不合互斗,
贯串南明,直至清初。
即便这也能纠正过来,贪腐问题也不能轻忽,朝廷税一到地方就敢收上十
或更多,朝廷发十官员就敢让最后交付的是三或更少,本身已然够缺财源的明
朝,在运用效率上还如此低落,就更加雪上加霜。
明朝其实不缺钱,缺的是如何让钱流入朝中,并能够合理正常花费的手段
,而这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举以上免赋税租役与随之而来的投充现象。虽然
官员免赋与投充非是到明才有,但明商税过低又在表面上海禁让朝廷缺乏农业
与人头税以外的稳定财源,就让这变得是重大问题。
最后顺带一提的是地方士绅。看史书记录,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地方自
起抗贼抗清多如牛毛,还动辄数万十数万,即便这数字都夸大十倍以上,但击
退顺、西、清军倒非虚假,可是这些终究没有办法挽救明朝。
最简单的两个原因是:地方情结过重,没有统一指挥。
所谓的地方情结不是指乡土观念排斥外地人进而不助战(虽然这也是有,
但影响相对较小),而是指士绅宁愿在最后关头散尽家财举兵结寨抗敌,也不
愿在事尚有可为之际捐输钱粮人马助朝廷一臂之力,虽说这原由不是不能够理
解,但这种心态终归导致了明廷难以为继,而地方抵抗被各个击破的下场。
至于没有统一指挥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总之各山头好一点互不侵犯,但多
半会争抢地盘乃至于互相攻杀屡见不鲜,事实上明军各部这种场面也不罕见。
结论:明朝要想不亡,甚至可以反攻,需要的是从战略、官员、财税、军
事乃至于地方上思想作为的相互纠结影响的重重困境中,做出重大变革,至少
能抵去免除上述的几种问题,方才有救。
国事糜烂至此,不是一个皇帝或太子就能挽救得了的。
说难听点,崇祯全有中国,又经了十多年努力,得到的下场是自尽于煤山
时身边只有一太监随身,诸臣纷纷降顺,后又多降清,殉国者几希;以此看来
,南下南京也许可以延命,但无重大意外或惊天变化则难以挽救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