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红色的疼痛

楼主: hoyi (寂寞巡航)   2006-09-26 11:29:57
就这个讨论串的前几篇文章而言,
个人原本期待整个议题能有更深入的探究;
不管就简媜的文风、社会意识延伸讨论,或许都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然而我最不愿见到的情况依然发生了:
很可惜的,两方的讨论居然不在同样的知识高度上。
我不敢妄称自己有什么造诣,仅就个人在学理与实务上的一点小小经验,
就教于vielZeit及各位简媜版版友。
※ 引述《vielZeit (暴雨)》之铭言:
: 当然文学也有谈论政治的
: 但那些文学都是以隐喻的手法来谈 带有讽谕的效果
: 有骨气在威权统治下 见常人所未见 言人所不敢言
以上论述究竟所本为何,吾未见也。
 “当然文学也有谈论政治的,但那些文学都是以隐喻的手法来谈”
 就算不论隐喻这两个字在修辞学上有其特殊意义,根本不能这样用;
这样的逻辑只要举出几个非常浅显的反例,整个推论根本站不住脚。
 试问,“伤痕文学”会因为对政治状况极其具现的描述,就失去文学价值吗?
 或者随便举例,1980年代施明正〈隐刃者〉一诗,写的批判的可是政治谋杀哟!
宋泽莱《抗暴的打猫市》、林央敏《大统领千秋》您应当不陌生,
这两部小说可说不上什么“隐喻”,明摆着就是揭统治者的疮疤吧。
再退一万步言,照您的定义,文人明白纾发其政治理想的文章都算不上文学,
那么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当然等而下之,它可是不折不扣的奏表;
李斯〈谏逐客书〉、苏轼〈教战守策〉更都是堕落表征。
还该顺便拉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谁叫他好好的风景写完罢了也就完了,
还说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倘若如君所言,文学只能用“隐喻”的方式提及政治、批判社会,
您也未免太侷限所谓文学的范畴、太小看人类的创作能量了罢。
: 纯文学 耽美文字的作家投稿社论
: 就好比一个写七言律诗的 突然开始写起打油诗,是一种堕落
若对报纸编务毫无理解,请不要随意评论,否则不免滑天下之大稽。
 社论有其固定版面位置与立场重量,
 到底是谁说只要和社会事件巴著关系的文章就叫社论?
此外,您不觉得这段论述打了您前段的说法一个大嘴巴吗?
就算简媜的原文当真巴得着一点点点点社论的边吧。
如果“纯文学”、“耽美”的作家就不能投稿社论针砭时政,
那还谈什么“在威权统治下 见常人所未见 言人所不敢言”?
再提个不相干的,您知道吗?
二十世纪中叶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倡言“写作白话文是一种堕落”呢。
幸好当时有群“堕落”的文人,否则您今日骂人都还得之乎者也,不亦累哉。
: 想来 在联合副刊登文章登久了 开始写联合报的社论
: 或者相反 联合报的政治立场 已经渗透到文学
: 从政治正确 演变到政治(不)正确
可惜我没有前一位回复的版友那种好气度,
可惜我偏偏又对名词的正确定义十分介意。
您提出的这些个意见和政治正确这个词,简单来说,八竿子打不著关系。
不是所有用到“政治”的词都和一般认知的“政治”绝对相关,请弄清楚。
政治正确这个词直译自英文中的politically correct,
简略而言,是为了“避免确然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歧视与争端”,
而“以中性的词汇去描述、称呼某些族群、作法、现象”的作法。
我实在看不出简媜的原文有任何和政治正确/不正确巴著关系的地方,
因此在此提出两点(可能过于直白的)小小建议:
1.要作出任何批判之前,请先确认自己的知识层级与对特定议题的了解程度。
 否则不仅浪费您的时间,也浪费阅读/回文者的时间。
2.不懂就闭嘴,不要乱牵拖一堆似是而非的专有名词,看得很碍目。
作者: Consigliere   0000-00-00 00:00:00
怎么没人推这强到起鸡母皮的好文?!
作者: mafie   0000-00-00 00:00:00
不懂就好好告诉人家甚至互相讨论 为什么要用到"闭嘴"两字呢?
作者: cjy29   2006-09-05 23:11:00
教训得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