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Tesla与软件带来的破坏性创新

楼主: Scape (non)   2020-01-07 23:27:36
此文是一位叫做Benedict Evans 的科技公司投资顾问兼分析师在2018年所写的
文章。2018年当时正是Tesla 刚摆脱Model 3 产能地狱的时期,从这文章可以
看到其实很早就有人了解到Tesla 的优势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于软件、在于持续
性创新。
"未来的汽车会是由简单的硬件加上复杂的软件构成"这件事有些传统车厂不了
解,有些传统车厂了解但无法马上做到;因为以前汽车几乎都是以硬件为主,
自然公司内部的人才结构也是以硬件领域为主,而好的软件人才在汽车领域的
发展空间受限,加上网络的发展吸收了大量软件人才,所以就算这些传统车厂
想转型成为软件为主的公司也很难找到大量合适的人才,而最顶尖的软件人才
更不会在传统车厂寻求发展,因为他们在这些公司没有主控权,甚至要跟硬件
部门平起平坐都很困难,大多只能被动的接受要求做事,这些是传统车厂面对
转型的困境。
而Tesla 目前能看到的创新,在无人驾驶实现之前我认为也称不上是破坏式的
创新,但是在各方面的持续性创新上,Tesla 一直做的很不错,不管是车子的
制造方式、电池与电控技术的发展,都给他们带来了效能以及成本上的优势,
而这种优势目前看来是持续性的,等别人看似要追上时,他又领先一步把差距
扩大,最好的例子就是表现在电动车的续航力上,而这一切的基础有很大一部
分是建立在他们的软件人才上。
一年多以前写的这篇文章,放到现在来看刚好可以印证许多事情与观点,有兴
趣的人可以好好看一看。最好是点连结看原文,里面有不少图:
==============================底下原文==============================
来源:
https://tuna.to/tesla-software-disruption-8779fa6e25b1
谈Tesla与软件带来的破坏性创新/Benedict Evans
有人说“Tesla是下一个iPhone”,这句话点出的,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软件主导一切
、新科技改变许多产业的时代。哪些创新是有破坏性的?被破坏的是谁?破坏会让单一公
司主导整个新世界吗?会的话,是哪一家?
2006年,Palm公司执行长Ed Colligan在听到Apple即将做手机的传闻之后,说了以下这句
话:
“我们已经努力了很多年,才学到如何做出一支好的手机;那些做电脑的人不可能知道这
些诀窍、应该也学不会。”
当Nokia的人看到第一代iPhone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支不怎么样、但还算有些不错功能的
手机;但这些功能Nokia很快也会有,而且只会卖出更多。他们说的是:“没有3G网络?
而且相机功能还那么差!”
同样的,当许多传统汽车产业的人看到Tesla电动车时,他们看到的也是一台不怎么样、
但还算有些不错功能的车子;但这些功能他们的车子很快也会有,而且只会卖出更多。他
们说的是:“看看那个什么内装,而且组装水准还那么差!”
现在我们知道,Nokia那些人大错特错,那么那些做传统汽车的人也错了吗?
也有人说,“Tesla是下一个iPhone”,那这又代表着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除了谈的是Tesla之外,另一方面点出的,则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软件主导一
切、新科技改变许多产业的时代。哪些创新是有破坏性的?如果有的话,被破坏的是谁?
如果破坏发生了,会让单一公司主导整个新世界吗?会的话,是哪一家?
这里所谓的“破坏”,指的是全新思维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产业原本的竞争游戏规则。
一开始时,这些新思维、以及带来这些思维的公司,或许并没有打算要冲撞规则、甚至可
能还是被同业轻视的对象;但假以时日,他们迟早会学到传统产业的知识。
反过来说,传统产业的公司往往要不是对新思维嗤之以鼻、就是以为他们自己也可以轻松
做到,但结果往往证明他们错了。Apple有好的软件、并且学习了手机产业的知识;Nokia
虽然当时是手机霸主,但却没有办法接受新的软件思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新思维都有破坏性;有些强度还不足以撼动旧有的游戏规则
、有些则是传统业者可以学习吸收的。所以,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的Clay
Christensen教授把这类“不够破坏”的新观念称为“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广义来说,任何新技术都有可能破坏某种旧的产业、观念、或是价值链。iPhone颠覆了手
机产业,但并没有威胁到行动网络业者;至少他们从2006年至今,商业模式和客户族群都
没有什么改变。
另外举个例子:线上订票服务并没有影响到航空公司,但却破坏了旅行社业者的市场;所
以线上订票对航空公司来说是“持续性创新”,但对旅行社业者来说则是一种“破坏性创
新”。
但是,首先将破坏性创新带进特定领域的人,并不见得就是最后的获益者;而真正从破坏
中获益的人,做的又可能是不一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可能在这个“被破坏的价值链”的另
一个点上。
Apple当年可以说是PC产业的前锋,但却不是PC市场上的大赢家,而且最大的赢家还并不
是任何一家其他PC厂商;这个市场的利润,大多都进了微软和Intel的口袋,而这两家厂
商跟PC厂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这年头,PC是一种非常低毛利的产品,竞争已经杀到见骨;但处理器和作业系统(再加上
各种办公室软件)市场则是明显的“赢家全拿”。总之,首先抢占市场并不保证竞争优势

无论你多有破坏力、多创新,优势可能根本就落在别人手上。
在谈完这个重点之后,让我们回头来看看Tesla:
首先,Tesla必须先学会“传统工艺”;他们必须了解如何在高效率、高品质的前提下,
以传统业者视为理所当然的能力大量生产汽车,而且不能因陋就简、也不能太快把钱烧光

然而,“逃出量产地狱”还只是跨出新手村的第一步而已,根本不能算是成绩;如果
Tesla只能走出这一步,那么跟其他车厂并没有什么不同。会令投资大众兴奋的,并不是
“Tesla会做车子了”,而是“Tesla能做出什么样的车”。
其次,传统汽车业者该用力学会的事情,Tesla也跑不了;而且这些跟汽车业供应链厂商
要学的事情还不太一样。
第三,Tesla带来的破坏性创新,必须是能够深刻影响产业基本面的,也必须能改变“汽
车”与“汽车公司”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无法复制。
第四,除了上述几点之外,Tesla还必须在基本面上就拥有一些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必须
能超越传统车厂、也必须能超越其他新加入竞争的电动车厂。
Apple做到了Nokia做不到的事,也做到了一些Google所做不到的。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汽车产业发生了什么事。
必要条件:电池和马达
Tesla电动车的问世与成功,证明了锂电池让电动车的性能可以不输给燃油车;而且只要
电池产量达到经济规模,电动车的价格并不比燃油车贵。
以下的图表就显示,只要锂电池的价格指数(美元/千瓦小时)可以低到100左右,就具
备跟燃油车竞争售价的条件;目前看来,这个时机已经不远了。
许多车厂会说,Tesla在这方面的工程和应用技术已经领先起跑好几年;然而锂电池和电
动马达并不是尖端科技、也没有太多限制应用的专利,目前也还没有发生“赢家全拿”的
效应。
在电池还没有便宜到造成汽车市场全面翻盘之前,电池、马达、以及控制系统就已经会陆
续成为“谁都可以买整套来用”的共通商品。
这并不是说它们已经成熟到没有改良空间,而是会变得像PC或手机零组件(甚至现在的汽
车)一样,仍然在持续演进、各家厂商也竞相做出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任何人只要出得起
钱就能任意买到。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所有组件都在公司内部自行研发,并不一定会成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Sony的影像拍摄元件在手机业界颇受好评,但Sony手机就不是领导品牌。
另一方面,Apple的供应链上随时都有包括Sony在内的近200家厂商,只有部分关键组件是
自行研发的(例如FaceID脸部辨识感应器)。产业人士或许会讨论谁家的供电组件或绘图
芯片最好,但除了厂商选定的最终规格之外,消费者并不会太清楚这些细节。
现在,Tesla即将拥有跟Panasonic合作设立的电池工厂,成为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之一;而
且根据估计,将在十年内拥有全球车用电池市场的15%。从一方面看,这对于一家相对很
新的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从电池上能得到的优势其实有限,因为大
家有钱都买得到。
预测至2028年为止各大厂的电池产能。左边的灰线是2017年产能,橙线与黄线各为2023年
和2028年的预期产能。
在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拿电池来跟智慧型手机上的“多点触控”功能做个比较。Apple是
第一家在手机上使用这种技术的厂商,而新的触控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手机的设计和操作行
为,后来也受到其他各家厂商采用。
虽然各家手机的多点触控功能有好有坏,但基本上各家厂商都可以买到这种模组来用;所
以,现在的手机有这种功能,也已经不能算是一种竞争优势了。
电动系统破坏了燃油引擎的市场、以及一切跟燃油有关的设计。然而,把燃油车改成电动
车,并不是把引擎换成马达、油箱换成电池那么简单;而是要把整个传动系统拿掉,用脆
弱可动组件更少的结构来取代。
换言之,就是完全抽换了汽车动力系统的骨干。这一点对引擎相关产业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包括制造机具、零组件、甚至整个供应链都会收到非常根本的影响。
典型电动车(左)与燃油车在动力系统成本结构和主要组件之间的差异。右边的燃油车动
力系统中,有超过90%的比例和引擎相关;左边的电动车只有50%左右跟马达直接相关。
对“传统汽车”的破坏,跟破坏“传统车厂”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传统车厂也可以随
意买到各种电动车零件来组装,那么基于过去大量生产的经验,在经济规模方面就可能有
其优势。
换句话说,造车还是造车,只是换了一批零组件供应商,而在这样的模型中,电动车只是
一种“持续性创新”。
软件与模组整合
如果电动车组件未来会变成一般商品,那么或许可能会变得不需要特意去整合。
首先,整合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并不是那么高难度,但如果整合得越好,车子的效率就会越
高;而目前为止,这方面领先最多的厂商正是Tesla。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领先在未来
(例如)五年内可以维持多少、以及究竟能带来哪些竞争优势。
举例来说,假设Tesla的车子比同价位竞争产品多了10%或20%的续航距离,那么这个优势
对于跑长途的轿车就有差别;但如果是用于接送小孩上下课,每天只跑个一二十公里、其
他时间都在停车场充电的厢型车,优点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此外,这样的优势在10年的使用寿期之中,能带来多少差异?会比其他买车时的考量因素
更重要吗?这样的优势是主要的、次要的、还是买主比较规格时“有这个也不错”的条列
项目而已?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未来的市场上都会越来越明显。
而谈到整合,指的当然不仅仅是动力系统而已;有一个汽车业界的老笑话说,光是从仪表
板上就可以看出这家制造商的组织图,甚至看得出做方向盘的团队跟排档杆的团队不和。
每一辆当代汽车上,都有几十种多半独立运作的电力和电子系统;例如防锁死煞车(ABS
)和盲点来车侦测系统,就是彼此独立的;而这些系统也都来自车厂中的不同部门、由不
同的供应商制造,而所谓的整合,也只是开关在仪表板上放在一起。
如果用车厂的说法,这些系统都是用软件控制的(所以会有“系统包含上百万行程式码!
”之类的广告词);但如果从资讯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韧体”或“驱动程式”,
而不全然是“软件”。
这些汽车系统跟硅谷产品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们理论上都可以通过耐用十年、或是行驶20
万公里的路程考验。
不过,这样的型态在未来可能有所改变:现在的汽车是“复杂的机械加上简单的软件”,
但未来的车子却可能是“简单的机械加上复杂的软件”──车上不再是各司其职、彼此独
立的许多嵌入式系统,而是由单一主机执行专用作业系统,以多线绪方式集中控制许多低
成本的感应器和致动器;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几种这类系统,都可能应用在将来的电动车上

这种架构的普及,有一部分要归功于电动车的问世,未来也会成为自动驾驶车辆的重要基
础。
对于那些制作各种嵌入式车用系统的厂商来说,这样的潮流会成为一种挑战;对传统车厂
来说,新的系统思维也必须花心思去理解和调适(这种调适甚至也会反映在企业组织图上
)。
许多非科技公司可能以为接受这种趋势很容易,只要“请几个工程师来弄就行了”,但结
果却一败涂地;或许他们会花力气试着把诀窍搞懂,但还是做不好,最后只好花大钱去并
购已经做好的公司。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基本架构变革所带来的破坏性,事实上可能比电动车本身更强。
Tesla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所以他们有办法透过网络修正Model 3车款的煞车问题──
因为需要修正的程式码,并不在煞车机构里面;相对于较早的Model S,Model 3在降低维
护成本方面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也就是说,重点在于这个趋势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对汽车组件市场的影响、以及这两者之
间的差异。
在PC和笔电市场也有相似的类比:Apple对于使用哪些组件、让组件之间以最佳方式运作
、以及如何用最小空间来容纳它们,都是非常吹毛求疵的;而这些要求的结果,就是制造
出轻薄短小、效率优异的笔电。
反观许多PC笔电或桌机,虽然有更大的改装和升级空间、以及零组件的互换性,但这也代
表著较低的整合度、以及机身内部的无用空间。
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而且模组化设计的PC早在1990年代就已经达到最佳的市场/产
品组合。然而,这些各自的优点又该如何转换成使用者的购买动机?
Tesla颠覆的“驾驶体验”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时机就是坐上一辆Tesla、启动车子的那一刻;在那一刻之后,
你也可以渐次了解,还有哪些地方让Tesla创造了更好的驾驶体验。
先前我们已经谈过动力系统的部份,以及它的改变颠覆了传统汽车的供应链,更甚于汽车
本身。事实上,从车室到经销商接待买主的风格,Tesla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地方
。这些又有什么价值?
最容易看到Tesla破坏性设计的地方,是Model 3车款的仪表板。对于传统车厂来说,要把
所有的控制功能都放在萤幕上,就是一个难解的“政治问题”;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则
是他们到底有没有想要这样做。
Model 3的仪表板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节省成本(因为需要安装
的设备数量更少),但也是对过去“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诸多根深蒂固观念的反动,而
传统汽车业者是不会这样思考的。
现在大多数的汽车仪表板操作接口,其实跟2006年的功能手机也差不了多少。
除了电动车本身之外,Tesla还有一些不错的新模式;例如不透过经销商,以固定价格直
接销售车子。一般来说,传统车厂对于经销商安装软件的权限,有着严格的合约规定,所
以不能透过网络直接更新。
传统汽车经销商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维修,而车主的维修费用则大约一半跟引擎直接相关
。而电动车既然没有引擎,就不会漏机油、也不会有断裂的皮带,因而可能影响到经销商
的获利结构。
同时,经销商在设定最终售价与销售奖金、以及导引顾客购买指定车款方面,也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所以,如果传统车厂要转移到电动车的销售模式,这些也都是必须调适的困难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的电动车市场经营模式会“集中管理”到什么程度,或许也有人
会拿Apple的官方商店、以及iPhone的新机启用程序来比较;这些厂商直销、以及网络启
用升级等方式都很方便,甚至还可以当做卖点,而且是Samsung之类的竞争厂商难以匹敌
的。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了这些卖点,Apple的市占率会垮掉吗?
上述的这些因素会不会影响Apple手机的销路,答案当然是相当主观的;所以,让我们来
做个心理测验:如果一辆Tesla和一辆BMW的构造和性能完全相同,那么销售模式上的差异
会足以影响你的选择吗?
如果BMW也开始直接销售车子、也可以透过网络升级,Tesla的股价会崩盘吗?应该不会吧

另外一个不那么主观的因素,就是(目前还不清楚)这里是否会有“赢家全拿”的效应发
生。或许车子本身可以支撑一个app研发生态系,但最适合操作这些车用app的地方或许应
该是在手机上、或是在云端;但这一点目前还很难下定论。
在公共充电器(或称为“充电桩”)方面,显然以后只会越来越多;只要有足够的经济诱
因出现,各家厂商就会开始在各地布建。而各家之间竞争优势的差异,由于完全没有其他
的门槛,所以比的终究还是只有口袋深度。
自动驾驶
以上的这些发展,最后的总结就是自动驾驶技术。电动车很有前景,但最后终究会成为一
般商品;而Tesla在电动技术方面的独门秘方,或许不会成为一般商品,但也不会成为决
定性的竞争优势。
而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很可能在许多方面改变世界;这种全新技术才是真正的独门秘方、
而且短时间之内不会成为一般商品。也因为如此,Tesla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先前我们提到过,Tesla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对于非科技产业或许会带来一些破坏性创新
;但在自动驾驶方面,Tesla的竞争对象不只是其他汽车公司,也包括许多软件公司。在
这方面,它光是成为“汽车业最强的软件公司”是不够的,也必须能胜过硅谷的每一家软
体公司。
在这场软件竞赛中,Tesla的重点在于收集行驶资料,而资料收集得越多就越有优势。大
家现在开始对自动驾驶有点信心,是因为过去五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
技术的发展;而机器学习的重点,正在于从大量数据中萃取出各种行车模式,以便在未来
的行车过程中,将这些模式跟真实环境互相比对。
如果你想加入自动驾驶的竞争牌局,你手上得握有多少数据才能上桌?
Tesla的作法,就是在卖出去的车子上安装大量的传感器、然后尽可能收集各种数据。它
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如前面提过的,Tesla电动车基本上就是一个集中控管的软件平
台;只要有需求,他们可以在新车上加装更多的传感器,而这是目前传统车厂做不到的。
在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且建立更理想的自动驾驶模式之后,Tesla可以透过软件更新,将
这些资料透过网络更新传送到每一辆车上。而由于每一辆在路上跑的Tesla都安装了大量
传感器,所以收集数据、改进自动驾驶模式的速度就越快,有助于卖出更多的车子。
这样的循环,将有机会为Tesla的“赢家全拿”效应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这个良性循环得以成立,对Tesla来说将是一个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更不用谈衍生
出来的各种商机,像是放你的Tesla自己出去外面跑,用自动驾驶模式当出租车帮你赚钱
之类的。
当然,这些目前都还只是理论而已,而且还有两个基本的问题需要探讨:
自动驾驶可以完全靠影像资讯来进行吗?
如果会有“赢家全拿”效应出现,会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生?
第一个问题:目前Tesla的自动驾驶技术,是靠大量的传感器来收集数据,并透过车体四
周的摄影镜头来建立360度全景影像、以及面对前方的雷达和短程超音波来侦测前车。也
就是说,它必须透过影像资讯来建立车子周围环境的360度立体模型。
然而,目前的电脑影像技术要用于自动驾驶,还是有其不足之处。虽然现有技术已经可以
做到一定程度,究竟人的身体并没有内建光学雷达(LIDAR),但并没有办法天衣无缝。
但硬是加上更多的传感器、或是更多的镜头,并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如此,所以许多其他厂商采用的方式,则是以摄影镜头搭配多具LIDAR传感器、再加
上更多的雷达元件。但以现今的价格来看,这样会让每一辆车的成本再增加好几万。
如果只是几十辆、顶多几百辆测试用车,这些研发成本都还算可以接受,但因为一整组配
备已经比整辆车还贵、而且会在车身上多出一些凸起或凹洞,所以不太可能让每一辆市售
版Tesla Model 3都加上这些装置。
虽然这些传感器的价格和尺寸都一直在往下掉(例如目前各家厂商都在努力研发,想抢先
做出第一款固态电路LIDAR),但要能便宜到安装在每一辆量产车上,可能还需要几年时
间。
但是,即使你有办法搭配出一套能重建车外3D环境的传感器,也还有一大堆技术问题要解
决、离建立整个完美系统也还差得远。举例来说,我们早已经有了很好的定速巡航系统,
但这也只是整个辅助驾驶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目前Tesla的第一个方向,就是在传感器变得更小、更便宜之前,先解决只能靠影
像资讯来进行自动驾驶、以及其他的相关问题。乍看之下,这种方式是比较不按牌理出牌
的,因为在其他人都先解决简单问题的同时,Tesla却从比较麻烦的部份入手。
这也是为什么当其他厂商(例如Waymo)宣称能在202x年就推出采用价值US$1,000–2,000
的LIDAR与影像传感器的自动驾驶车辆,而Tesla却还是只能以影像资料为基础来研发自驾
技术。
Waymo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项目由 Google街景的共同发明人 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领导。谷歌的
工程人员使用7辆试验车,其中6辆是 丰田普锐斯,一辆是 奥迪TT。这些车在 加州几条
道路上测试,其中包括旧金山湾区的…
zh.wikipedia.org
第二个问题:提早在市场上起步、尽量收集大量数据,更有利于Tesla做出更好的自驾功
能,进而争取“赢家全拿”的市场地位。但即使Tesla的影像自动驾驶系统成功,还是有
其他厂商会继续研发不同的的系统。总之,自动驾驶功能本身,不会成为市面上可以随便
买到的功能元件。
现在,让我再回头来看数据收集的部份。Tesla目前已经卖出超过20万辆配备Autopilot 2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车款,所以在这方面当然有领先优势;另一方面,Waymo的测试车已
经行驶了800万英里,比去年多出大约一倍。
Tesla的测试里程当然更多(虽然没有配备LIDAR,但这暂时不是重点),但究竟要累积多
少测试里程,系统才够可靠?
这个问题,其实对所有跟机器学习相关的研究计画都适用:究竟要收集到多少资料,才算
是大功告成、再多就显得多余?有多少人可以接触到这些资料?
理论上,自动驾驶技术还是有其极限的。如果一辆车能在世界上交通最混乱的城市跑上一
年,还不会产生混淆或事故,那么它还有多少需要改进的空间?总会有某个点,是大家认
为“够了”的时候。
那么,一家车厂要卖出多少辆自动驾驶车,才能达到领先市场的水准?有几家公司可以做
到这一点?需要100辆、1,000辆、还是上百万辆车收集的数据可以达到这一点?
何况,机器学习本身也是一门不断在迅速改变的学问;或许在未来的某一点,我们只需要
少数的资料,就能得到相同的智慧。
或许Tesla光靠影像资料,就能让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有效运作、自动驾
驶功能更加完善,也让竞争对手难以在几年之内赶上;但Waymo也可能做到一样的水准,
并且将技术卖给任何有兴趣的厂商。
也可能在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主流之前,已经有5或10家公司完成了各自的设计,让自驾功
能像是现在的ABS煞车、x86处理器、或是Windows系统;也可能只有目前坚持只用影像资
料的Tesla是对的,但由另外10家公司来商品化。
这些都还是有可能的,但重点在于不是谁颠覆了谁、也不是软件公司打败的非软件公司。
因为,现在每一家公司都是软件公司。
在科技史上,有太多公司曾经有过很棒的产品、率先看见或开始打造未来,但这都是不够
的。而汽车产业也不例外,但“一辆领先时代的好车”跟“一家领先时代的车厂”是完全
不一样的两回事。
Tesla车主都爱它。我也爱自己拥有过的Palm V数位助理和Nokia Lumia手机,我父亲的爱
车是Saab 9000。但跑第一是不够的、有好产品也是不够的;你必须思考的重点是,这些
优势该如何在整个商业体系中发挥它们的效益。
(编译/ Fred Jam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