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连结
https://www.mobile01.com/newsdetail/29713/new-mazda-3-sedan-hatchback-mrcc
内文:
各位在这几年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消费者对于车辆的主被动安全配备越来越重视,而被称为“ADAS”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也就是ACC、AEB、车道偏移警示/维持等配备,亦成为网友们讨论新车市场竞争力的依据之一;多年以前,许多人可能不知道ACC、AEB这些配备的实际用途,但随着讨论度不断升高,甚至市场热卖的“神车”Corolla
Altis也已列入全车系标配,更不用说许多国家的车辆安全测试加入主动煞停等项目;有ACC、AEB不见得就比较会开车,但AEB对于自身车辆安全、行人及其他车辆的防护,确实能减少发生事故的机率,高速公路巡航使用ACC也能降低疲劳度。
讲这些跟Mazda 3有什么关联呢?虽然Mazda 3并非首辆搭载ACC+AEB的车款(Mazda原厂称为MRCC+SCBS),但当初却是开创“国产车等级”售价即可拥有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先河之一,在许多品牌仍仅有配备双气囊的时期,Mazda 3已有六气囊加上车身稳定系统等配备,第三代Mazda 3刚引进国内时,顶级版搭载SCBS与盲点侦测等功能,随着小改款与新年式的推出,第三代Mazda 3陆续加入MRCC主动车距控制巡航系统、HBC远近光灯自动调节系统、LDWS车道偏移警示系统等项目,这也使得Mazda 3在国内拥有极高的人气,同时是进口车销售排行榜前几名的常客。
于去年底洛杉矶车展问世的第四代Mazda 3,世界各国都要到2019年第二季后才正式交车,虽然台湾已经公布第四代Mazda 3的车型编成与正式售价,但目前仍在接单阶段,要到七月才会开始交车,Mazda Taiwan也刚发出试车邀约,于六月底进行媒体试驾活动;在国内试驾报导出炉之前,正好我前阵子人在加拿大,而北美地区的第四代Mazda 3才刚上市不久,当地朋友约我一起去赏车订车,所以促成本回的抢先试驾体验机会。或许有人会问,北美版Mazda 3的动力设定、配备选用等与台湾贩售版本不同,试驾的意义不大,但其实我已不是第一次见到第四代Mazda
3实车,早在去年洛杉矶车展现场就“把玩”了一阵子,实际的行路表现以及后悬吊改为非独立式设计之后的回馈,绝对要上路驾驶才能有进一步的心得,包括实车的外型风格、设计质感、以及各功能的操作等,都是本回试驾的体验重点,日后试驾台湾贩售版本时,也可以探究各国版本之间的差异。
先简单介绍加拿大规格第四代Mazda 3的车型编成;与台湾一样共有五门掀背与四门房车版本,动力系统配置则是以北美地区喜好度较高的2.5升自然进气引擎为主力,大致上规划成“GX”、“GS”与“GT”三个等级,入门的“GX”搭载2.0升SKYAVTIV-G自然进气引擎,“GS”与“GT”搭载2.5升SKYACTIV-G自然进气引擎,变速箱可选择六速手排或六速手自排,而2.5升动力车型另可选配AWD四轮驱动系统;本回试驾车款为国内人气比较高的五门掀背车型,文后也会介绍四门房车版本的特色以及与掀背版的差异。
我们先复习一遍Mazda 3的车型历史;第一代Mazda 3于2003年发表,为Mazda规划的世界战略车款之一,亦是过去拥有悠长历史的Mazda 323车系后继车,当时是与Ford集团所共同开发,因此第一代Mazda 3与Ford Focus、Volvo S40共用C1底盘架构,而在台湾则是由福特六和进行生产,推出四门房车国产化车型,而在产品末期也曾以进口方式引进五门掀背车款。
2008年第二代Mazda 3正式发表,台湾市场亦在隔年推出国产化车型,与前代仅国产化四门房车的策略不同,第二代国产“马三”是以掀背车型为主力,并推出1.6升、2.0升与2.5升三款动力配置,四门版本配置1.6升与2.0升引擎。
第三代Mazda 3于2013年在北美发表,同样推出四门房车与五门掀背两款车型,台湾方面则取消了国产化策略,同时原厂在台湾成立Mazda Taiwan,改以日本进口方式贩售,于2015年引进2.0升动力规格的Mazda 3房车与掀背车型;文前也提到,第三代Mazda 3在台湾上市以来,以日本进口身份加上齐全的主、被动安全配备,获得高度的销售人气。
第四代Mazda 3在2018年底举办的洛杉矶车展发表问世,外型设计以第二代“魂动”元素为主轴,尤其五门掀背车型可说是2017年东京车展发表的Kai Concept概念车实际样貌,而不久前第四代Mazda 3更获得红点设计大奖的殊荣。此外,身为Mazda旗下重要的世界战略车款,日规版车型也不再使用“Axela”车名,而是与世界同轨使用Mazda 3车名。
第四代Mazda 3的进化除了外型设计更为抢眼之外,话题十足的SKYACTIV-X引擎可说是未演先轰动,原厂表示SKYACTIV-X具有更出色的引擎热效率,带来更佳的输出效率与省油表现,但第四代Mazda 3推出初期,仍先以SKYACTIV-G汽油引擎为主力,原厂对于SKYACTIV-X引擎的推出时间仍未对外正式公布,也因此本回试驾车还是采用SKYAVTIV-G的配置。
去年第四代Mazda 3刚在网络上公布照片时,许多人对于五门掀背车型的设计觉得有些怪异,但其实我先在洛杉矶车展看过实车,五门掀背Mazda 3比照片好看许多,还记得当时Mazda展示区旁就是Alfa Romeo,乍看之下会觉得Mazda 3神似意大利车;离开展场刻意营造的打光与氛围,这次在加拿大实际试驾,再度面对Mazda 3掀背版的本尊,又比上回见到顺眼许多。
LED头灯为加拿大规格的标准配备,台湾贩售车型也相同,除了入门的尊荣型之外,全车系搭载LED头灯+LED日行灯,同时具有主动转向与HBC远近光自动调节功能,头灯点亮时很像是炯炯有神的眼睛,搭配黑化处理的灯框以及五门掀背车型专属的黑色水箱罩,视觉效果十分出色,看起来也比前代Mazda 3更有精神。
侧面后视镜位置与上一代相同位于车门前缘处,造型更为流线且抢眼,并整合LED方向灯功能。
试驾车配备18吋铝圈,黑色铝圈为加拿大版Mazda 3 Sport GT选配“Premium Package”的专属配置;配胎尺寸为215/45R18,轮胎型号则是Toyo为北美Mazda开发的Proxes A40 All Season轮胎。
后轮尺寸与前轮同样是215/45R18,煞车系统采用四轮碟煞,前碟盘尺寸为280mm、后碟盘尺寸265mm。
Mazda 3掀背版的车尾造型圆润,LED尾灯在点亮时呈现四圆灯样貌,拥有高度辨识性,若要开启尾门,掀背版与四门房车的开启按键都在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车尾厂徽的下方处。
内装设计与前代Mazda 3相比,无论是质感、视觉效果以及功能性,皆有大幅度的提升;坐在驾驶座就能马上发现,新一代Mazda 3的内装用料相当出色,包括仪表台、车门以及中央扶手周围,皆以质感颇佳的皮革包覆,用手指按压能感觉到厚实的回馈,老实说已有接近Lexus车款的水准;此外,中控台萤幕与多处操作功能的规划,皆以驾驶座导向为基础,大部分的操作功能都很直觉,例如我刚将Mazda 3开上路,就能摸熟大部分的功能,驾驶座前方的HUD抬头显示以及仪表板的辨识度,还有手握方向盘、操作排档杆的位置也十分就手。
安全配备方面,除了i-ACTIVSENSE辅助系统之外,Mazda 3全面将ABS、BAS、TCS循迹系统、DSC动态稳定系统、HLA上坡辅助系统等列为标准配备;加拿大规格Mazda 3配备前座正面、侧面、车窗气帘与双前座膝部共八具气囊,台湾规格则是减少副手座膝部气囊,共配置七具气囊,整体的主被动安全配备也属齐全。
本照片为台湾贩售版本Mazda 3,可以看到内装铺陈方式与加拿大版本相同,而台湾规格已将操作接口改为繁体中文,提升驾驶人操作的便利性。
第四代Mazda 3同样搭载齐全的安全辅助科技(原厂称为i-ACTIVSENSE),而且与上一代车型相比,功能与规格皆有进化,以台湾贩售的规格为例,入门的尊荣型未搭载i-ACTIVSENSE,而中阶的顶级型便搭载SBS前行煞车辅助系统、MRCC全速域主动车距控制巡航系统、HBC远近光灯自动调节系统、LAS车道偏移防止系统、LDWS车道偏移警示系统、BSM盲点侦测系统等,旗舰型以上再加入CTS车道维持辅助功能、SCBS-R倒车煞车辅助功能与360偯臙狱异U系统等配备,以下针对i-ACTIVSENSE的主要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MRCC全速域主动车距控制巡航系统
上一代Mazda 3虽已将MRCC列入配备清单中,但并非全速域设定,本回新一代Mazda 3升级为全速域系统,能在时速0~145km/h时,可依驾驶设定的车速与车距即时侦测前车行驶状况,并自动保持安全距离,有效减轻驾驶负担。若遇到塞车状况时,车辆停止3秒内会持续跟车前进,停车超过3秒就会暂时停止,待车流继续移动,驾驶人轻踩油门即可继续跟车。
SBS智慧型煞车辅助系统
行驶时系统会主动侦测前方车辆、行人或自行车,当判别有碰撞风险时,系统将发出警示提醒,若驾驶未采取闪避措施,系统将自动介入主动煞车;若驾驶也同时踩下煞车,系统则辅以更大的煞车力道,避免或降低可能发生的碰撞。
SCBS都会煞车辅助系统
主要分成SCBS-F前行煞车辅助系统与SCBS-R倒车煞车辅助系统;前行系统的作动范围为时速4~30km/h,挡风玻璃上方的近距离红外线雷射感知器或侦测摄影机会侦测前方汽车,系统判别有碰撞的可能性时,煞车将预先加压,如驾驶人未采取闪避措施,系统将自动煞车;到车辅助系统的作动速度为2~8km/h。
CTS巡航模式车道维持辅助系统
作动范围为时速55km/h以下,系统会侦测道路标线,提供方向盘辅助将车辆维持于车道中央。
LAS车道偏移防止系统/LDWS车道偏移警示系统
LAS系统利用车载摄影机侦测行驶路线并记录行车资讯,若驾驶产生疲劳、分心等情况,系统会透过警示音与方向盘震动警告驾驶者。LDWS系统在超过65km/h时就会自动启动,可侦测行车道路标线,若行车动线发生不正常偏移时,仪表板中的指示灯会闪烁,并佐以声响警示,提醒驾驶注意及早反应。
中控萤幕为8.8吋规格,尺寸较前代车款放大些,主画面以文字方式呈现,整合通讯、音响、导航、车辆设定等功能,并可透过排档座后方的旋钮进行控制,萤幕的分辨率、操作流畅度皆良好;台湾引进规格具有繁体中文显示接口。
新一代Mazda 3已将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列为全车系标配,这次试驾的加拿大规格也是连接手机后,CarPlay的主画面就马上跳出,包括电话、Google Maps、短信、音乐播放等功能皆可应用。
台湾规格列为标配的倒车显影功能,同样能在加拿大规格上见到,并以虚拟线及颜色标示倒车区域。
方向盘左后方的按键配置,可以看到最左侧的车辆图示按键,可以快速启动安全辅助系统选单,驾驶人即可进行相关设定。
第四代Mazda 3的方向盘设计也是我相当喜欢的部份,不仅实际握感极佳,方向盘直径设定恰到好处,营造出运动车款的氛围;方向盘按键也有很好的质感,右侧按键主要是控制MRCC等功能。
左侧按键主要是控制音响、通讯系统等功能。
仪表板采用三环式设计,中央为液晶萤幕,因此可依照使用需求切换显示方式,例如在一般状态下,能使用传统式指针时速表显示接口,亦可切换成MRCC状态显示接口,时速显示就会变成数字式。
新一代Mazda 3的钥匙造型与前代不同,改成比较宽扁的设计,按键位于侧边,但目前几乎全面支援Keyless与Push Start功能,拿出钥匙操作的机会不多。
空调系统面板的设计十分细致,主要功能皆有对应的实体按键,尤其控制温度的旋钮转动回馈做工良好,如果是很在意车内质感的驾驶,应该会喜欢这样的设计。
试驾车配备了Bose音响系统,位于车门上方的扬声器金属护罩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为内装档次增加了好几级。
若配备Bose音响系统,将搭配12支扬声器,实际聆听的品质颇有水准,试驾途中用CarPlay的Spotify听了几首平常喜欢的音乐,人声定位清楚、重低音也很有感,加上底盘的隔音品质出色,相信许多喜欢边开车边听音乐的朋友都会有好感。
包括车门把手以及门内饰板皆以软质皮革包覆,另外四个车窗都具有One Touch启闭功能。照片中还能看到车门内侧的置物空间规划,与前代相比置物空间表现更为出色。
后车门的开启角度相当大,对于后座乘客进出的便利性颇有帮助。
我先将驾驶座调整至习惯坐姿(我的身高176公分),接着请同行友人入座示范后座空间(身高约158公分),只能说后座空间表现并非新一代Mazda 3的强项。
接着换我坐进后座体验看看,膝部距离前座椅背相当近,空间表现与先前试驾的Toyota Auris差不多。
后座中央扶手下翻后,可见到两组杯架,并附软质橡胶固定装置。
加拿大规格Mazda 3未有后座出风口,但台湾贩售的Mazda 3即有后座出风口的规划,也是较前代车型进步的地方。
后座具有60/40分离功能,即可扩增置物空间与弹性,椅背打平后底板也十分平整。
在一般状态下,Mazda 3掀背板的行李厢容积为327公升。
加拿大规格Mazda 3共提供两种动力设定,分别是入门等级搭载的2.0升自然进气引擎以及中、高阶等级搭载的2.5升自然进气引擎,前者的最大动力输出为155hp、20.7kgm,后者为186hp、25.7kgm;至于台湾贩售版本也是2.0升自然进气引擎,但最大动力输出略高于加拿大规格,为165ps、21.7kgm。至于加拿大规格与台湾规格的2.0升SKYACTIV-G引擎有何差异?其实两者的排气量与缸径、冲程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汽油辛烷值的设定不同,采用RON91设定的加拿大规格动力输出较小,台湾贩售规格则是RON95设定。
本回试驾车为五门掀背的GT等级,搭载2.5升SKYACTIV-G引擎,并具备汽缸歇止功能,能在低负载状态下以二汽缸模式行驶以节省油耗;实际上路时,能感受到这具引擎确实加速感受比起过去试驾的2.0升Mazda 3充裕许多,回想起先前试驾CX-5 2.0与2.5升车型也有类似的感受差异,但多数台湾消费者拘泥于一年差异不到5000元的牌照税+燃料费的支出,也使得2.5升动力难以成为国内购车主流选项。
引擎盖内侧附有隔音棉,而在实际行驶时,从引擎室传入车内的运转声并不明显。
试驾途中也顺便用看看Mazda 3的全速域MRCC好不好用,操作方面十分简便,车辆行驶时按下方向盘右侧的“SET-”按钮即可启动MRCC,旁边按钮则可控制与前车后方之间的距离;自动跟车过程中,车辆跟随的节奏十分线性,不会有急加速或减速的状况,使用上令人安心,停等红绿灯时也能跟车到停止,轻踩油门或即可再度跟随前车。
第四代Mazda 3还有一项重大的变革,就是以往采用独立式后悬吊的设计,如今则改成扭力梁结构;许多人会问,Mazda原厂是否舍弃以往的运动化操控特质,而走向节省成本之路?其实这个话题,先前曾在新一代Focus上市时已有一番热烈讨论,而经过数次的试驾体验与测试,已可证明在良好的调校条件下,后扭力梁还是能具备不错的操控表现与乘坐舒适度。
过去试驾前代Mazda 3的经验中,总是觉得底盘实力高过于动力表现,准确的转向反应、灵活的底盘反应,高速行驶的稳定度也属出色,可说是百万元等级内操控实力名列前茅的代表车款;新一代Mazda 3采用前麦花臣、后扭力梁悬吊设定,坦白说我将车开上路后试着在几个过弯“用力”一点,或是故意压过几个路面的减速块,车尾的贴地性还是很好,并不会有轻飘或不稳定的情形,尤其我平时在加拿大开的是一辆Dodge Caravan,这款专为家庭而生的中型MPV,只要遇到路面比较不平的地方,底盘的碎震会令人担心刚才超市买回来的鸡蛋会不会打破,我开着新Mazda
3行驶相同的路段,发现底盘对于碎震的处理十分细腻,以比较快的速度压过路面减速块,也不会产生车轮弹起的状况,但若要测试更极限的操控表现,就要等日后台湾试驾时再来挑战其他关卡。
新一代Mazda 3的后悬吊全面改为扭力梁设计,其特色在于梁柱中央和外侧的直径不同,原厂表现能提升轮圈安装座周围的强度。
试驾过Mazda 3五门版之后,接着来看四门版有哪些特色;与设计感比较强烈的五门版相比,Mazda 3房车的造型比较符合大众口味,较上一代加大的水箱罩、更为细长的头灯、更为流线的车身线条等,若与国内已经上市的新一代Corolla Altis、Focus房车相较,Mazda 3的外型十分出众,应能吸引不少“外型控”的关注。
照片中可以看到,Mazda 3房车版的水箱罩周围采用镀铬饰框,与掀背版的黑色造型有所区隔,轮圈也是比较常见的银色配置。此外,美国版本车型在部分区域能默许车头不挂车牌,能完整呈现大面积水箱罩的气势,而加拿大版与台湾版相同,车头挂上车牌后就如照片所示。
从侧面看过去,车尾的比例十分短捷,车顶线条流畅,虽然我个人比较喜欢五门版的外型,但房车版相当顺眼,搭配18吋铝圈更是帅气。
这组18吋铝圈造型与台湾贩售规格相同,配胎尺寸为215/45R18。
四门版的内装规划与五门版相同,仅有座椅材质以及车内顶篷配色的差异。
台湾贩售车型除了入门的尊爵型之外,盲点侦测列为全车系标准配备,行驶变换车道时,若侦测两旁车辆继续前进,盲点系统就会提醒驾驶人后方来车接近;此外,HUD抬头显示器内亦会显示盲点侦测功能,作动时会在HUD萤幕两侧出现提醒。
实际乘坐,Mazda 3房车版的后座略大于掀背车型,膝部表现差不多,主要在于头部空间没有明显的压迫感。加拿大版Mazda 3房车同样未有后座出风口,但台湾版本有这项实用的配备。
四门版的行李厢盖开启按键一样位于厂徽下方。
Mazda 3房车版的行李厢容积为444公升,大于五门版的327公升,照片可以看到内部深度较足,同时也具有后座椅背60:40分离功能,亦可借由上方的释放拉杆打平椅背。
行李厢盖的连杆具有饰盖包覆,既然新一代Mazda 3强调质感的进化,这个小细节自然不可放过。
照片可以看到排气管采用左右各一支的双尾管设计,这点与搭载2.0升引擎的台湾版本相同。
近期中型掀背车/房车的新产品都颇具话题性,包括去年末登场的Toyota Auris,以及今年陆续发表的Ford Focus、Toyota Corolla Altis,以及即将现身的小改款Hyundai Elantra,这些被归类为国民车款的产品,不仅外型更为帅气有型,蔚为主流的安全辅助系统也加入配备清单中,新一代Mazda 3还能凭借过去齐全主被动安全配备、外型风格吸睛与日本进口等特质打动消费者吗?
其实从本世代CX-5问世以来,可以很清楚认知Mazda原厂的产品策略走向,就是将品牌塑造更高的“Premium”形象,为旗下产品注入更多的精致度与豪华感,正是近年Mazda所在进行的目标,尤其这几年Mazda展示间愈来愈气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过本回的实车试驾,就可发现第四代Mazda 3是继CX-5之后,将产品精致度大幅提升的一个实例,对于某些追求动力系统新科技的车迷而言,新一代Mazda 3并无法满足这些人的胃口,因为在SKYACTIV-X引擎正式量产化之前,新一代Mazda 3仍搭载与前代相同的动力系统,但实际将车开上路之后,无论是隔音品质或是行路质感,都是很有感的进步幅度,身处的车舱视线所及皆是细腻的铺陈方式,整体来说,第四代Mazda 3的内外质感都比前代高了几个档次;各位不妨日后做个验证,等待新Mazda 3正式上市后,找辆Lexus或Infiniti摆在一起比一下质感,如果你觉得Mazda
3不落人后,就代表Mazda的Premium计画奏效了!
Mazda 3 Sport GT(加拿大版本)规格诸元表
引擎型式:直列四缸DOHC 16V
排气量:2488c.c.
最大马力:186hp/6000rpm
最大扭力:25.7kgm/4000rpm
驱动方式:前轮驱动
变速箱型式:六速手自排
煞车结构:前后碟煞
前悬吊结构:麦花臣附防倾杆
后悬吊结构:扭力梁
轮胎规格:215/45R18
车身尺寸:4459mm x 1795mm x 1440mm
轴距:2726mm
车重:1483kg
油箱容量:50公升
回转半径:5.3m
心得
看图片白色的好像比红色的好看,也有人说新马3实车看起来比图片好看,整体来说还是和我的胃口啦XDDD
作者:
xz870919 (←不是我生日啦)
2019-06-09 11:46:00各位观众 百万扭力梁
作者:
loquito (MoMo将)
2019-06-09 11:46:00女性友人
作者:
z85917131 (z85917131)
2019-06-09 11:46:005门实车真心好看!今天在永康新开的旗舰店看到的
作者:
dslite (呼呼)
2019-06-09 12:04:00丑
作者:
sGuitar (桑哈酱)
2019-06-09 12:11:00你们马家就是后勤再臭,改善了人就会回来了。还不懂吗
作者:
meeka (meeka)
2019-06-09 12:27:00大腿支撑型真的很差
作者:
loquito (MoMo将)
2019-06-09 12:36:00158还只有这样... 哈比人专用
作者:
sm3489 (废材团结联盟)
2019-06-09 12:49:00扭力梁
作者:
pchmbb78 (jet pig)
2019-06-09 12:49:00又臭又长
作者: gazelle74 2019-06-09 12:56:00
外型改的好丑,又改成扭力梁,真的不太行
作者: mike1124109 (小明) 2019-06-09 13:10:00
百万妞力拉皮车
作者:
zer0319 (弱者)
2019-06-09 14:13:00后车厢开口不知道在高什么意思的
作者:
iceonly (只有冰)
2019-06-09 15:04:00跟auris差不多的后座也太悲惨
神奇的地方就是用了拖曳臂,空间还没变大,变大的只有车厂的利润?
作者: Hawking 2019-06-09 17:10:00
真心帅
作者:
cfk301 (WHY ME)
2019-06-09 22:27:00正反各半很难评估后市~不过对比之前的声量和反指标指数,可能会卖比较好??
作者:
ainor (><)
2019-06-09 23:28:00觉得不舒服
作者:
h921440 (大H)
2019-06-10 01:01:00魔术小空间?
作者:
atbhao05 (mxhao)
2019-06-10 13:55:00不如买三菱连帅 独立悬吊超赞好吗这价钱可以卖两台连帅了吧 8轮独立悬吊欸
作者: ppchouchoudr 2019-06-11 21:44:00
文长到让人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