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isdom ()》之铭言:
: 前篇说了,使用高钢性钢材,但减少使用材料质量,可以在维持相同车身强度的条件下
: 达到轻量化的要求。
车身看的是车室空间变形量、传递加速度
不是看车身强度
强度只跟选用的钢材/材料种类决定,单位是力/面积(压力)
并没有车身用强度单位来表示的方法
: 这是另一个考虑的点没错
: 因为我们知道,影响最终强度的因素,不单只是钢材强度跟截面积(钢材使用量)有关
: 还跟材料的几何有关
: 譬如同样一片钢板,设计成薄片状,与卷成圆柱状
: 两者整体来说,后者的强度会远大于前者
: 所以车身钢材会设计成各种立体形状来强化整体钢性
强度和刚性要分开讨论
材料多少强度,该区域就只能承受多少强度
选用高强度钢板的目的是为了让该区能承受更高受力
改变截面积或几何是为了降低材料的受力,并非提升该区域强度
1. 降低应力集中 (避免破坏)
2. 降低应变能 (避免疲劳)
3. 降低变形量 (提升刚性)
"强度"和"刚性"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可混为一谈
: 换言之,使用高钢性钢材,某个角度来说,可以不降低钢材使用量(不轻量化)
: 但减少立体构形,能在维持钢性要求的条件下,减少钢材构形占用的车内空间
: 尽而达到增加车内空间的目的
提升结构刚性,用截面积提升弯矩扭矩绝对是不二作法
而不是选用高刚性钢材
1. 车厂是说"高强度"钢材,不是高刚性钢材
2. 钢结构即使有再高的强度,弹性模数约是固定值
: 这在理论上是这样没错
: 但是,人生就是有很多但是
: 我们知道,车厂使用高钢性钢材
: 可以达到三个效果,1.提高车身强度 2. 降低车身重量 3.增加车室空间
1. 强度是指材料本身,不是结构
2. 材料强度高,用较少料减重没错,但大部分减重是针对非主结构(车门/尾门/引擎盖)
3. 钢材厚度几乎不会影响到车室空间
: 以上三个要求是互斥的,当然车厂可以不只选择一个,但总共就只有那么多点数
: 点在某一个多一点,其他技能可以被分配到的就会少一点
: 我们可以很直接的说,车厂的选择是2>1>>>3
: 前面说到了,车身的强度只要"够用"就可以了,车厂不会去以达到撞测六星为目标
: (因为根本没有六星)
: 至于为什么在轻量化跟车室空间这两个选项里,车厂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 因为前者对油耗的表现有极大影响,而油耗表现对消费者的意义,远大于车内宽度多1公分
: 更何况油耗有法规在限制,油耗太差的车甚至连上市都不允许
: 可没有法条规定你后座不到两个拳头不能卖的
: 再者是,这些结构的立体凹槽,车厂早就设计用来走线、安装周边设备等等用途
: 也就是说,虽然钢材的立体结构本身会占掉空间,但这些空间早就被大量利用了
: 今天你把点数全点在钢材的结构上,最极端来说,所有的结构件都变成平面结构
: 看似省了很多空间,但那些线材、设备还是要找地方放,最后的结果
: 还真的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