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thenewslens.com/article/42778
丹麦城市设计师:放弃以车为本,才能建造伟大城市
城市是现代人生活的中心。联合国预计,到了2050年,全球超过66%的人口都会住在城市
之中。
丹麦建筑师及城市研究学者扬‧盖尔(Jan Gehl)认为,正因为愈来愈多人会住在城市,
所以建设对人友善(People friendly)的城市,在未来会是更重要的议题。
他强调人类不可以再持续过去城市规划的错误。城市规划师、政治家和设计师在未来都必
须“以人为本”来建设城市,而不是像过去半个世纪那样,建设“以车为本”的城市。要
建立伟大城市,盖尔提出以下五个原则:
不可再依赖廉价汽油来发展
首先,盖尔认为,城市设计师如今最需要考虑的两大问题,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公众健康。
他指出,在过去半个世纪,人类城市的设计几乎都逼人坐在车内、办公室中和家中,严重
影响人类健康。
他把问题归咎于汽车及廉价汽油,正因为燃料十分便宜、汽车大量普及,人们可以移动到
更远的距离,于是可以在离市区极远的郊区建立住宅区和发展新市镇。
盖尔指,当汽油不足或者不够便宜时,在郊区居住就不会是好主意。他亦指出有研究调查
指,住在城市的人的预期寿命会比住在郊区的人长,因为住在城市的人通常步行的路会更
多,而住在郊区的人会花更多时间坐车。
以公共空间为城市设计的重点
在一个理想城市当中,人必须要走更多路,接触更多人,而且将更多时间花在公共空间,
而不是一直躲在室内。
盖尔指出,当更多人花更多时间在公共空间,城市亦会更加安全。这样既对社会有益,对
气候和健康都是好事,也可以促进社会包容。
他认为公共空间是民主社会的重要原素——因为市民可以直接接触,一起交换意见和生活
,而不是只在电视或电脑上见到其他人,吸收片面的意见。
为居民提供多种观感体验
“我们是步行的动物,而且我们的感官(如视觉及听觉)从约每小时3英里的缓慢速度中
发展出来。”换言之,高速移动不太适合我们的感官经验。
盖尔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按人的身体及感官来建造,能够让居民充份行走及体验,他
认为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良好例子。
令公共交通工具更公平
城市的房地产需求十分激烈,令市中心的楼价愈来愈贵。低收入人士负担不起市区住宅,
往往要住在远离市区的地区,而且愈穷的人住的地区就愈远。
当低收人人士住得远,就要花更多的交通费到达市区。高收入人士因为住在城市中心,反
而不需要付太多交通费。盖尔认为这样会造成不公,所以他认为理想城市必须要有一种有
效率,而且价钱低廉的公共交通工具——但不应再是汽车。
禁止汽车
最后,盖尔认为应该禁止汽车。他认为一人一车的时代已经过去,汽车是旧时代的残余物
。
盖尔指即使汽车在20世纪是好东西,但在人口随时过千万的现代城市中,仍有汽车行驶则
是非常愚蠢的事。他认为大城市和正在发展的城市,都应考虑禁止汽车在市内行走。
盖尔以新加坡为例,指当地地少车多,已经无更多空间让车行走,反而步行和骑自行车会是
更快捷的方法。他认为,现在正在发展的无人驾驶技术无助改善问题,只会令路面上有更
多汽车,只有车厂得益。
未来超级城市愈来愈多
盖尔希望人们思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而且多步行,放弃驾驶车辆。热衷发展自行车的荷兰
的部份城市,早已禁止汽车在市内行驶,荷兰政府希望可以鼓励更多人骑脚踏车。到了
2025年,荷兰和挪威都会实施全面的燃油汽车禁令,届时只会容许电动汽车在国内行走。
联合国指,在1990年全球只有约10个有过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这些城市总共容纳1.53亿
人,也就是当时人口的7%。到了2014年,世上有28个超级城市,总共容纳4.53亿人,而当
中16个位于亚洲。东京都市圈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都会区,现时正有3800万人居住。
专家预计,到了2030年,世上将会有41个有过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现时台北都会区(包
括台北、新北、基隆和桃园)总人口达900万,在2030年也会成为过千万人口的超级都会
。
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亦曾表示,香港有能力吸引更多外来人才,未来可以在郊野公园
建屋,令香港成为人口过千万的国际都会。在超级城市愈来愈多的未来,城市规划者必须
好好认清发展方向,在汽车管制和公共空间的议题上多下工夫。
===
没错 早该放弃以车为本的城市规划
禁车 已经是21世纪后半的最先进思想
所以一定要减少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