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大车比小车安全?

楼主: tkr (tkr)   2013-10-27 21:13:12
根据高中物理
两个物体对撞后会沿较重物体的方向继续前进
有形变,是非弹性碰撞
依最保守的完全非弹性碰撞算法
Fiesta 1100kg Camry 1500kg
小车->70kmh 70kmh<-大车
撞击后
10kmh <-(小车大车)
也就是fiesta 将会改变行进方向(从前进变后退) 从+70 变成-10
而且造成头部容易往前撞
这就是车祸中最容易造成严重头部碰撞的状况
(如果又是有气囊+没绑安全带的黄金组合 那头部的受到的撞击力会非常恐怖)
而camry并没有改变行进方向 (保持前进减速) 从+70 变成+10
这个问题就好很多
若是考量到车祸通常是不完全非弹性碰撞
那fiesta撞击后的末速会更高 也就是成员承受的撞击力会更大
再想想看两者车头溃缩缓冲的空间
其实答案非常明显
作者: liymars (从数学发现心世界)   0000-00-00 00:00:00
还要加上结构跟材质去分析,youtube上面有smart的撞击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所以答案是平手吗?
作者: liymars (从数学发现心世界)   0000-00-00 00:00:00
气囊跟安全带都有到位的话,开smart撞到还是可以活命的~
作者: atenmpw (aten)   0000-00-00 00:00:00
Camry撞fiesta的影片在哪里? 网络上只找得到altis的
作者: dslite (呼呼)   0000-00-00 00:00:00
volvo S60: 1621KG
作者: reallocust (心机宝贝)   0000-00-00 00:00:00
先设大小车以同样钢材标准为前提.这可分成两个面向考量.第1就是大车的溃缩体积部分较小车大.所以相对小车能帮车内成员吸收较多撞击力.第2就是动量转成速度.P=MV,质量M大则V小.车撞击前后速度差比小车小.车内成员受冲击较小.这是车内气球都无法改变的事.速度差太多就算有气球顶多让车内人保持外表.但内脏全碎
作者: cchsiao (cchsiao)   0000-00-00 00:00:00
完全非弹性? 你要讲得应该是完全弹性碰撞吧?弹性系数=1
作者: cchsiao (cchsiao)   0000-00-00 00:00:00
完全非弹性=塑性碰撞 (弹性系数=0)
作者: yrt3168 (小士)   0000-00-00 00:00:00
这样扯到物理了 讲完大家都雾里了这要~ @@ 上面打错
作者: jric (ㄚ儒.盗亚)   0000-00-00 00:00:00
所以是车头撞到气囊的撞击力非常恐怖还是头撞到方向盘的撞击
作者: jric (ㄚ儒.盗亚)   0000-00-00 00:00:00
力比较恐怖~?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这位老大...你确定你高中物理有学好吗?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完全非弹性碰撞代表两台车撞上之后直接黏在一起耶...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你看过哪台车对撞是这种撞法的?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而且以你的计算来看,camry驾驶的头是以60km/h时速撞气囊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fiesta的驾驶头部是以80km/h撞气囊...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如果高中物理就可以解这题,那一堆力学理论都可以丢旁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边去了...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这还是没计算安全带降低头部冲击的作用力...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破坏力学等...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气囊跟安全带只要正确作用,这个撞击的速度差根本可以忽略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高中的物理考量的根本不够严谨...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还有包含结构设计下如何把撞击力导开等你拿高中物理来考量根本就是化简的粗略算法你是考量人车一体会受到同样冲击的算法
作者: dhtsai (tsai dzeng-han)   0000-00-00 00:00:00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高中物理还不会教你因为钢材变位所吸收的能量等问题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你的物理是两物体完全没有变形的算法,完全错误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他的算法不是两物体完全没变形,而是融合成一团铁块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融合成一团铁块 也是完全没有变形的黏在一起才会这样现实中变形会耗能 不可能算成这样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至少结论应没什么大问题..最终传到乘坐者身上.座小车吃亏
作者: ErnestKou (心想事成)   0000-00-00 00:00:00
现实的情况对撞是最少发生的吧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结论是不一定 因为不同材质在变形时所需的能量不同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而且乘坐者受到的能量≠不等于撞击的能量因为“力”是可以经由结构设计导开的不会是全部的力都集中在乘坐者身上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就像SUBARU利用撞击时让引擎坠落地面这项设计把力导开一样 不同设计会有不同的结果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更明白说,这么简单的高中物理就可以解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建议发文者以后讨论这种问题 要重申一次 假设材料相同....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那车厂里面那堆硕士博士设计者都可以靠边闪了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不用高中物理就会少人看的懂= =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可适用高中物理就算产生很大的误差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不然照这个理论 YARIS怎么可能撞赢VOLVO 940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噗!照这样说,对撞测试干嘛做!直接车重比一比就知道谁安全对撞测试还会把两台车子撞烂,很花钱耶!!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分析虽粗操..但大车有较大的消能潜力.这也没错..
作者: ErnestKou (心想事成)   0000-00-00 00:00:00
实际主要还是看侧撞跟追撞,正面对决只是想分个高下吧
作者: ABON0828 (明霖)   0000-00-00 00:00:00
大家要买安全的车,买个几百公斤的铁块放车上就很安全啦!!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所以IIHS下了一个前提 同等安全的车 大的比小的安全因为不同等安全的车 变量太多 车重也只是一个变量而已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IIHS也只敢让同车厂对撞 为什么呢?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可是再比一次volvo可以用现有车款 加倍奉还XD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那为什么现有车款VOLVO可以加倍奉还?仔细想想 车重真的是唯一因素吗?如果是的话,不管哪个年代的VOLVO都应该撞赢小鸭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差了快20年 材料与结构设计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那是不是你也承认材料和结构设计很重要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甚至凌驾于车重这项因素我是认为车重是一项有利因素 但不是绝对因素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各何况各家车体设计结构不同 看车重就武断下了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Feista和Camry对撞 Camry必胜这个结论 相当武断
作者: iamspy (宁)   0000-00-00 00:00:00
所以我在2f回 我猜平手啊XD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因为每次谈这个问题tkr大就会拿高中物理出来回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看了就觉得我学的那堆力学好像都是垃圾一样如果这问题这么简单 就不会发展出这么多力学了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如果单看对人的影响的话,车重相对来说比较有利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其它结构方面是另一个变因 两者同时会影响结果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对车来说对撞时两车的受力相同,但人不会跟随着车体受力因此人的受力是本身重量×撞击时的加速度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越重的车相同受力下加速度越小,人受到的瞬间力道就越小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这里影响的是你人会不会去撞车窗撞A柱车体结构影响的比较偏向车窗、A柱会不会来撞你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c大讲的有道理,不过加上考虑变形耗能后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极端点来看,就是一台5星一堆气球的小车瞬间被46T撞飞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就算气球把你全身都包住没撞到其他东西光是运动变化的瞬间受力,可能脖子扭断内脏压碎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不一定影响这么大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你举的1T对上46T 这个没得谈 什么设计都没用..但是1.1T对上 1.5T 车重就不是绝对因素
作者: DoraeCookie (哆啦饼)   0000-00-00 00:00:00
你都知道要计算变形吸收的能量了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车重其实对车体结构也是会有点影响像是正面撞击测试,都是完全吃下本身的动能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车子重要吃的动能越多,笼型结构就要做的越强来达到标准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如果是侧撞的撞击测试,重量的影响就小很多
作者: ck940560 (しけ)   0000-00-00 00:00:00
唉呀我是指车体结构方面啦 侧撞强度在测试时比较不受影响
作者: airslas2012 (噢~~~啾啾啾-3-)   0000-00-00 00:00:00
推这篇作者
作者: aletheia (安安咪)   0000-00-00 00:00:00
推这篇文章
作者: aloness (aloness)   0000-00-00 00:00:00
基本上以车重来思考动能转换是没有问题的细部就不要讨论那么多,状况百百种讲不完
作者: Maxjue (max)   0000-00-00 00:00:00
理论是这样,但是设计才是最重要吧,要实际测试才能确认
作者: Maxjue (max)   0000-00-00 00:00:00
如果照这个理论,1.6吨的308不会撞输1.1吨fiesta才对
作者: TaiwanNeko (台灣小小貓)   0000-00-00 00:00:00
你说Fiesta输Camry难怪板友会跳脚,如果你举小鸭当例子
作者: TaiwanNeko (台灣小小貓)   0000-00-00 00:00:00
就不会有人反对了XD
作者: reallocust (心机宝贝)   0000-00-00 00:00:00
我只觉得有些人想强调自己读很多却搞不懂操纵变因跟应变变因.标题本来就是大车vs小车.当然是尽量把其他因素排除
作者: caesar310150 (小黄给我回来>"<)   0000-00-00 00:00:00
就是有人觉得坐在200kg钛合金壳内撞不死
作者: view   0000-00-00 00:00:00
举例太失败 一个质量集中在车室钢梁 一个集中在其它地方
作者: view   0000-00-00 00:00:00
这两台车随便想都知道对撞结果
作者: M1006 (M1006)   2013-04-05 07:42:00
可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