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技艺也传承记忆,古今交错的师徒职人
有些事情会过去美会留下,如同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建筑、设计与绘画,但许多前人的技艺
也随时代进步而渐渐较少人学习,又或是只传内不传外的习俗,代代相传在某刻突然中断
,导致一个技艺的丧失,美和物流芳百世,但这样的技艺和技术却失传,没能留下是多么
可惜的一件事。而要传承一个百年技艺,有时候在产业薪资问题与师徒学习之间,还得面
对人们对于职人的刻板印象。
《师徒百景》是井上理津子采访时十六组日本不同师徒匠人所撰写的专题书籍。从玻璃雕
花、砚台制作到茅屋搭建的日本职人都有,叙述每一对师徒之间“传承/学习”的访谈。
在时代下闭锁的家族传承行业,转变成对外收徒、过去男性职场的工房也有不少女性职人
的身影出现,时代下《师徒百景》书籍描绘现代日本职人文化的生态。
《师徒百景》是什么书籍:
社会的构成需要各行各业参与,而虽然我们年轻时往往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或对未来感
到迷茫。但在成年后,不管愿不愿意,大家都是以各式各样的样貌加入到社会之中,其中
工作不只是社会重要的一环,也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考量未来出入与选择投入的市场。虽
然人们总难免会有学历至上、或金钱至上的心理,但在如今多元的职场与对兴趣投入的倡
导,职业不分贵贱,但是却有因为时代需求量降低,而有失传与绝响的风险。
有意思的是,我曾在无意间跟一位学习民俗技艺的年轻师傅交流,他与我的年纪相仿,我
们同样从小看着金庸、古龙小说与影视长大,对于这位年轻的技艺师傅表示他觉得学习这
种传统技艺像是在学一项“可能即将要失传的武功”。
以金庸的小说里的各方大侠为例,从小说系列不难看出越靠近现代的时间轴,里面失传的
武功就越多,甚至一些不再被提或只在对话中被提及。传统技艺就像一门前人的武学,它
不一定在现代是最杰出,但是可以让人看见一项技艺的文化与发展脉络,这也是为何一项
技艺失传会让人感到惋惜的原因。
《师徒百景:十六组传技也传心的匠人传承故事》是大阪地方女性杂志的编辑、现为自由
文字工作者-井上理津子,所采访编撰日本现代匠人师徒,汇集而成的书籍。井上理津子
专注于研究人物报导,其中“品味旅行与、女性、人权”是她写作三大重要核心。
她曾经报导过许多直男熟悉的风俗地点“飞田新地”《最后的花街》、也撰写过以接生产
婆、地方商店、下町酒场的职场人物故事,故《师徒百景》也是以她一贯的风格写作现代
的职人风景。
书籍中采访十六组日本现今还存在的传统技艺组合,分为师父与徒弟各自的访谈对话,叙
述关于这项技艺的工作环境与生活,还有面对到的难题。书中对于每项产业都有做出比较
完整的介绍,让读者了解这是一项什么工作,并且也叙述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各项
以对新生代来说有点痛苦,但对过去学徒理所当然的过程(如:学徒不支薪、强制团体生
活等),面对艰苦的职人场域,依旧有年轻一辈的高中、大学生投入,这也不免让人感觉
到好奇,他们选择此道的原因。
《师徒百景》分析与延伸:
“职人”与“达人”一词是日本的和制词汇,差不多是在江户时代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时
期,职人的词汇开始被广泛使用。在日本过去职人其实是指为当权人服务的工匠与技艺者
。在日本纷扰的战国时代,这些有着特殊技艺的工匠职人,如果受到赏识,往往有免除兵
役或减税的状况,并且成为将军争夺的目标。而在发展出职人文化的日本江户时代,也因
都市与人口,让技能得以发展与进化,在各领主籓地,也发展出御用职人“十职”的说法
。
当时所谓的“十职”一般是指:木工、榻榻米、锯木、染布、桧木器具制作、涂装漆器、
木桶、打铁、屋顶、瓦片。基本可以看出许多都是跟房屋建筑,与室内装潢相关的职业。
在最早并没有所谓的“师徒制”的传承,多半都是父传子的家族制度,其他工作者其实是
“契约奴役”,只会给予住处与食物,不会教授专业和给予报酬。通常这些工作的奴役通
常是被贩卖的人口,要学习职业只能透过自己观察,并得到师傅的赏识或辅助人的存在,
才有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职人。
故现代日本社会虽然已经没有契约奴役这项非人权的制度,但可以从当今许多师徒制不知
薪、与不特别教授这点,看见日本古代职人技艺在传承和学习的影子,但因为国际化各式
各样的行业与技能更加普及化,且在工业革命后机械化的制造,开始传统职人制作变成较
为精致工艺与专门客制化的特殊技术。
这种在机械之外专精的职业态度也是我们现在常听到的“职人精神”,不因为金钱或利益
,而是探索自己技能的展现和技术涵养能达到何种阶段,并投入心血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产
品,这样全然投入到达让世人惊艳的阶段,有些日本职人成为这行的佼佼者,也被通俗的
称为“人间国宝”。
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传承的技艺也是如此,对于现代讲求快速与时效的高发展社会,许
多人为了物欲生活,往往无法接受传统技艺的高压与只有工作的职人生活,没有人接续技
艺,也代表着一项技能的凋零。这也让以开发各国努力保留自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块,努力将职人的技艺以无形文化资产,继续维持和延续。其中跟技艺同等重要的还有
音乐跟语言,在台湾各族原住民语、客家、台湾话等,都因使用人数的减少有可能成为濒
危的语言。
《师徒百景》值得一看吗:
这本算是单元式的专题报导,基本的文章风格是依据:“介绍产业 > 访谈师傅 > 访
谈徒弟 > 职人结语”,这样的模式去循环。其中有些产业有附上制作产品的图片、工作
图片等。算是虽然不是很深入,但相当全面探讨在当代日本传统产业师徒职人的样貌。在
徒弟的地方有些师傅并不只有一个徒弟,徒弟的访谈感觉是作者井上理津子在多人访谈间
挑选愿意或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报导,通常可以看出,井上理津子会挑选较为年轻的学徒作
为徒弟的代表。
整体来说比起《最后的花街》探讨大阪飞田新地的部分,《师徒百景》整体来说比较不具
有爆炸性的议题,和情欲内幕。故整本访谈较为轻松,且可以简单理解当代师徒制度有一
些方向上的转变。其中多数虽然还是有着江户时代的传统也就是无新制度、并用观察学习
。
但也有现代的师傅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导模式,例如快要失传全日本只有二十人的“茅葺屋
顶职人”就采取直接对话、口述教学的模式让学徒很快地掌握技巧。又像“英国皮鞋职人
”师傅和徒弟只差一岁,故比起师徒更像伙伴关系,衍伸出不同的师徒样貌。
并且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如今传统工艺已经渐渐走出只有世传,或是男性专职的世界,例
如在泥水师傅、江户玻璃雕花师等,女性学习者展现出毅力并不输男性学习者,并且受到
男性师傅的肯定,这在过去传统中是较少被看见的。不过因为过去以男主外女主内的江户
时代里,也有我们现代较少知道,但却有名气画师,例如知名的江户末期浮世绘大师-葛
饰北斋的女儿-葛饰应为。并且其实过去日本也有不少女性相扑力士的存在,这在现代其
实是少被人提及的。
这本企划专题的开端,是井上理津子受到茶汤文化杂志《NAGOMI》编辑部-矶田涉先生的
邀约,问她是否想采访‘非’一脉相传的传统工艺职人师徒?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交给家
族以外的人,让技术可以通识给其他有兴趣的大众学习,这让井上理津子觉得很有意思。
我在想这些学习技艺的人.比起高报酬的工作之外,可能选择了“充满兴趣和本身执著”
的工作道路,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这让我觉得在设计或是文化创意一些新形态的创作者
也是如此,我们也许也做着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性价比较低的工作内容,但我们对此虽有
疑虑但也乐此不疲。我想这也许才是一项技艺能够长久传承的态度,热爱并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