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9323620
我有时候在思考着,那些搞政治的是否真的有需要了解政治思想/哲学史。观乎时事,国
会诸公看来多学几套防身术或演员技巧可能实在点。不过我辈自己有兴趣搞研究的,特别
是学史的,还是要了解一下比较好。毕竟政治思想/哲学是当时的知识菁英对于社会应当
要如何运转的意见与讨论,是否真的对现况产生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既然得以传
世,那么代表着必然有人愿意关注与倾听,就有研究的价值。
几年前个人看过一套《论政治》,作者阿兰‧瑞安(Alan Ryan)写的很好,他用相当高
可读性的文笔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脉络通述了一遍,当时我受益很多。其实这类主题可选
择的书真的不少,著名的学者福山几年前时报也引进了他的作品,最近(2024)也有一套新
书问世;相对来说,中国的政治思想史感觉反而略显贫乏。也因此,韩国学者金英敏的这
本《政治学家写给所有人的中国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实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有点误导
性,不过考虑到作者写这本书的用意,好像可以理解编辑的考量点在哪。
简单来说,金英敏这本书标榜的,就是他希望在实质发生的中国史脉络上,去讨论当时的
人的政治思想因何而生,发展轨迹等,而不是泛泛的介绍而过。作者在书中建立几个“轴
线”来试图回答他的主题:
其一,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表面上是俗称的“治乱循环”,然而每个朝代面对的困境都
并不一致,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面对这些秩序崩坏跟思考解方,之后的人又是如何的重
建。
其二,依照时序,每个时代不同的体制特色,作者用自己的想法赋予了概念:文明礼俗社
会(周至春秋战国)、国家/政府之争(两汉)、被动从众(唐)、形上共和国(宋)、独裁体制(
元)、政治有机体、公民社会(明)跟帝国(清)等,他则试图去解释其诞生是依照什么样的
思想背景与面对何种实质的社会条件。在这条线上,作者甚至运用了《莺莺传》、《汉宫
秋》等文学作品来配合解释,十分有意思。
其三,“独尊儒术”表面上让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但事实上每个时
代的智识份子都在这个基底中发展出了另外一套脉络,例如朱子、王阳明等,他们才是实
际上发挥的作用关键。
最后一个轴线的就是“何谓中国”。“华夷之分”本来就是中国史上的热门话题。金英敏
用了“中国性” (Chineseness) 这个词,并区分了“中国”(地理)跟“中华”(文明)之
间的差异(个人比较喜欢中国/华夏)。并且,他认为“中国”这个词的意涵在漫长历史中
始终是浮动与变化的,这是早有的共识也不算新说。而作者企图解释的则是在不同时代中
的“中国性”是怎么出现与变化。
金英敏这种写作方式个人是觉得相当的有意思,而且他可以运用一种“他者”的角度去观
看,是“我者”作家不能企及的。例如,在讲到明被清朝取代之后,金英敏就运用了朝鲜
君臣是如何面对“中华天朝”被“蛮夷”取代的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困境,来解释当时的
东亚“竞争”谁是“中华”的情况,相当有意思。这类主题的作品其实这几年也开始在华
文圈中出现以及探讨。朝鲜君臣表面上被逼不得不遵奉清朝,但私底下却自称“小中华”
,是明朝的正统继承人,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做为“多元帝国”的清朝在重建“中华”上
的一种困境。身为满洲人他们无法像明朝以“族裔、文化与地域”来标榜自己的“中华正
统”,只能试图用文化认同来扩张解释,但这似乎容易面对挑战,特别是欧洲人来到之后
。
作者在结语说了一些有趣的话。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继承了清朝,那么同样的也拥有
了相同的困境。特别是在今日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能够吸引人的时候,当权者似乎只能回
头诉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凝聚意识。然而,标榜著“新中国”的中共政权却回头
向“旧中国”招魂无疑是一种讽刺。当然,金英敏说他无意批判也无法预言对错,只是他
认为如果现政权企图回到过去的天朝上国那种地位,那么势必会跟西方欧美的国际秩序爆
发冲突,并不明智。作者认为,与其把这种对“中华”的再诠释当作是一种“复兴”,不
如说是一种“愿景”,并且能够吸引更多“行动者”的支持,那么,“中华”就有重塑的
可能。(个人认为作者这段是在暗示两岸问题以及全球华人,乃至东亚其他过去曾受中华
文化影响的各国) 至于谁是那个“行动者”,金英敏引用了一段《中庸》的三十章(我估
狗到的是的三十一章,奇怪)话语: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
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
,渊泉入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
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
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总之,这是一本相当有趣的政治思想作品,适合一般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