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图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the-uses-of-delusion/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47XRQyd
如果对行为经济学稍有涉略应该对“人是不理性的动物”这说法不陌生。虽自称万物之“
灵”,但我们很多时候其实不大灵光。但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坏事。这本《妄想的力量》
就是要告诉你,不理性虽有点耻有些时候却很有用!
以下会分四段来介绍这本书。首先会聊聊人是如何地不理性;然后会告诉你这些不理性其
实有它的价值;接着会探讨究竟何时该理性,何时又应该放手妄想;最后则会分享两种不
理性妄想:爱情与人格。
【不理性的我们】
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会判断利益得失做出最佳的选择。但这说法其实禁不起考验
。行为经济学上已有大量的研究指出,人类不理性的案例根本一箩筐。
最经典的例子大概就是谬勒莱耶错觉(如下图)。尽管理性上你一定知道两条线一样长,
但就是会忍不住觉得左边的线长了些。
https://imgur.com/MSjANZD
截自《妄想的力量》
除了这样的“眼盲”案例,我们很多时候甚至是“心盲”,也就是书名说的“妄想”。美
国精神医学协会对妄想有如下的定义:
虽有难以反驳的证据,但还是无法改变的固著信念。
比方说这次疫情就有许多人相信各种奇妙的阴谋论。网络市调公司 YouGov 在一份 2021
年的报告中显示,在不打算接种疫苗的人当中,有百分之五十一认定政府会透过注射疫苗
来植入芯片。诸如此类的不理性可说毫无道理,但就是会存在许多人心中。
此外,人们还有另一个常见的不理性就是“过度自信”。比方说有百分之八十七点五的美
国人认为,他们的开车技术比一般人好。这样自信也常导致人们对未来过于乐观。2008
年就是因为有些银行家相信自己能操控不稳定的抵押贷款,许多购屋族也相信自己能支付
贷款,结果就惨被金融海啸教训。
这也是为什么《推力》一书会希望透过“选择设计”帮助人们摆脱不理性,做出更符合自
己期望的判断与选择。
但其实不理性也并非全然无用,让我们接着聊聊这部分。
【妄想其实也不错?】
妄想这两个字乍听很糟,但其实有时候不理性才反而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比如有研究发现,忧郁症患者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比较实在,较能精准评估自己的能耐;反
而一般人会有许多不合理的乐观,常常过度自我吹捧。换言之,太精准地判断自身能力未
必是好事。很多时候,过度自信反而是推动我们向前的力量。
证据显示,在运动或商业领域,大胆乐观的人成功机率会较高。有自信的企业家在失败时
会表现得更有韧性,而较有机会开展第二春;对自己充满自信的运动员往往更能熬过痛苦
的训练与低潮,进而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另外,还有一种妄想也非常有用:仪式。比方说许多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小迷信。像美式足
球员贾斯汀.塔克就会在换装前将制服、内衣、头盔和球鞋整齐摆放在置物柜前的地板上
。
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控制感”。透过执行一系列清楚的动作,可以使人摆脱焦
虑,重新恢复掌控感。这也是为什么《深度工作力》会建议可以建立一套固定流程来帮助
你更好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从上面的讨论可发现,这些妄想虽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没什么道理,却相当有用。难怪心
理学家乔纳森.拜伦会说:
只要有助实现目标,都是好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理性思考。
不理性是深埋在我们 DNA 里的东西,讲究全然的理性既不实际也没必要!
【理性与妄想的时机】
当然,妄想并非全完然坏事,不意味它就一定是好事。我们都不希望再来一次疫情的话,
身边还有人不想打疫苗。那问题就来了,究竟何时要理性,何时又要不理性呢?
书中建议在下面的状况需要理性,不可盲目地过度自信:
-风险高
-无法逆转的事
-只能靠未知或难以估计的因素去评估
在下面的状况则可以容许自己不理性:
-风险不高
-依靠耐心与技能
-能依据已知的事实去评估
简单说,除了在风险高、结果高度不可逆的情境你需要审慎判断,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尽量
保持自信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作者就建议,人们应该在多数状况保持乐观,因为当你过
度自以为时,会有外界的负面回馈帮你拉回、修正。所以他每天起床都认真写作,相信自
己是个聪明又成熟的作家,一定可以写出很多好书!
觉得这个建议很棒,所以我决定先相信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得很不错。也请大家发现内容有
什么问题一定要留言跟我说,帮我拉回现实(笑)。
此外,本书第三章的标题我觉得也是个很好的参考方向:生病时保持乐观,健康时保持悲
观。
社会心理学家泰勒发现,癌症患者要是保持某种幻想,深信自己可以多少控制疾病发展,
其实对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发现新的目标。反之,当你健康时,则
应该保持一种“防御性悲观”。把情况想得糟一点,才会让你有动力去控制饮食和维持运
动习惯。
这观念可简单延伸成当你身处逆境时要抱持尽量乐观,鼓励自己前进;反之当你处于顺风
时,则要戒慎恐惧,谨慎而行。
【爱情、人格都是妄想?】
书中谈了非常多种妄想,最后这边想特别聊聊两个有趣的例子:爱情与自我。
许多深陷爱情的人都相信彼此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伴侣。但从统计上来说,全世界有数十亿
人,每个人其实可以选择的另一伴非常多,会在一起的人很可能只是刚好遇到而已。但请
千万别对你的情人这样说。作者就曾在热恋期对伴侣畅谈这样的“妄想”,最后两个人不
意外地分手了……
灵魂伴侣可能是幻想,甚至连爱情也不那么牢靠。大家都会在婚礼上互相宣示对彼此的爱
“至死不渝”,但显然各国的离婚率并不支持这样的说法。以美国来说,就有一半的婚姻
以离婚收场。可怕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婚姻的离婚率甚至更高。无怪英国大文豪王尔德
会说:
第一次婚姻是想像力战胜了理智;第二次婚姻是希望战胜了经验。
但这样的不理性终究是很重要的。实在无法想像一个大家都不相信爱的世界。突然想到魏
如萱那首《还是要相信爱情啊混蛋们》(虽然她真的离婚了……)。
除了爱情,书中也对另一种妄想提出质疑:人格。我们多半相信一个人有稳定的人格。然
而一个人的“个性”其实与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换言之,我们很可能并不存在一个稳定不
变的“人格”。
最经典的例子大概是著名的史丹佛监狱实验。实验者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受试者有一半
当狱警、一半当囚犯。根据规则,狱警可以自由行使权力来管控囚犯。结果许多受试者居
然非常享受虐待的乐趣,很多囚犯甚至被惩罚到精神崩溃。最终,原本预计执行两周的实
验在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这实验大大地威胁了人格稳定这样的说法(不过这实验其实有争议,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
判断)。开始有越来越多人认为,不论一个人品格再好,只要放到有毒的环境,依然可能
会做出发指的行为。
然而再一次的,这样的妄想其实很重要。毕竟如果要一直担心朋友可能会变心实在太心累
。换句话说,大家对人格稳定的认同会使人际交流变得比较容易。要是没了这样的互信基
础,整个社会根本就无法运作。
【后记】
前些日子连珍羚勇夺亚运金牌,看得我非常感动,忍不住在粉专上分享她的贴文:
https://imgur.com/NsHwg2I
截自连珍羚粉专
结果我朋友留言问说这算沉默成本吗?当时我的回复如下图:
https://imgur.com/3d1yVgU
截自《姆斯的阅读空间》
结果没多久出版社就来信问我要不要看这本书,让我整个吓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吸引
力法则?(这一定也是妄想)
读完本书,让我对这些不理性有更深地了解。也开始觉得如果能对自己写作、经营社群的
有些过度乐观与妄想好像也不错?当然如同前面说,如果你对我内容有什么建议,都欢迎
留言让我知道,帮助我拉回。
最后仅以书中的这句话做结:
我们都是复杂的人。我们是理性、幻想、智慧和情感的混合体。
理性或不理性都是我们的一部份,没有必要将这些本性清除殆尽。只要时机对了,就让我
们放心给它“妄想”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