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愈淡泊愈美好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4-01-26 21:57:32
《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读后心得:愈淡泊愈美好的四个感触
淡泊一点也无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禅练习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act-less/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轻松好读的书,虽然小小的一本,却带给我大大的启发。如果你觉得自
己经常太过紧张、得失心太重、好像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或者是人际关系和工作带给你很
多焦虑和烦恼,那么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活得淡泊一点也没关系,
人生反而更美好。
这本书在说什么?
《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的作者是日本国宝级的庭园设计师枡野俊明,他的这本书融合了
禅学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淡泊一点,也能活出美好的人生。书中涵盖五大主题:“人际
关系”、“摆脱负面情绪”、“停止磨耗心灵”、“不自讨苦吃”和“活出快意人生”,
帮助我们放下无谓的执著和担忧。
这本书的篇幅很简短,总共有 99 个禅学的小智慧,每一个智慧两页就能读完,整本书只
有 200 页,轻松又好读。作者强调,其实许多事情超出了我们个人控制的范围,只要了
解并接受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集中精力在“当下”,还有我们“可以掌控”的事情,就
能找回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想在这个快速变迁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或者渴望摆脱负面情绪、停止心灵磨
耗,这本书就是很适合你的小品读物。枡野俊明的这本书提供我们实用的建议,鼓舞我们
成为一个不被人际关系操控、对工作保持积极态度、而且每天都过得愉快的人。
以下分享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四个感触。
1.现代人被训练成对每件事都有反应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知道“中了”。书名直接打中了我心里面的一个痛点
。那就是,我们现代人似乎被训练成了“对每件事都要有反应”。没有反应的话,就好像
你很无情,你很迟钝,或者你很自以为是。我仔细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可能的原因
有三个。
第一,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在许多文化中,特别是东方社会,我们从小被教导要追求
完美、胜过他人、或是符合社会的期望。这使得我们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经常感到压
力很重,担心自己的表现或是他人的评价。
第二,成长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被要求对细节加以关注,
或是在犯错时受到严厉的批评,我们可能会发展出“过度”在意每件事情的倾向。深怕只
要少注意到了什么东西,就会变得万劫不复。
第三,资讯爆炸对个人的影响。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新闻资讯和社群媒体所包围,除了增
加我们接受和处理资讯的负担,也让我们更容易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产生反应。我们看到大
家都在谈论某件事情,好像我不发表一些意见,我不参与讨论,就很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

例如,在社群媒体上,一个人可能会对朋友的每一条动态更新都有所反应,无论是点赞、
评论还是分享。即使这些动态更新对他个人来说根本没有实质意义,但由于社群媒体环境
的影响,他仍然感到有必要做出某种反应,来维持社交互动和刷刷自己的存在感。这种过
度反应不只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可能导致我们忽视了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
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作者提醒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或烦恼,有时候“过度关注”这些
问题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心情变得更糟糕。因此,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反应,保持
冷静和适度的抽离,更有助于我们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2.承认不知道是一种自信的展现
现代这个社会,资讯已经太丰富而且取得容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要炫耀自己学富五车
,好像什么都知道。
尤其是社群媒体的发达,我们会觉得自己要多吸收资讯,才不会落后给其他人。有些人看
到或听到消息,总是想要表示自己很有料,就急着留言:“啊,这个我知道了。”或者嘲
笑别人:“你竟然连这个都还不知道?”
对于这种态度,作者提出一个相反的建议:“堂堂正正地回答不知道,被嫌落伍也无妨。
”他认为,就算我们“不知道”某件事情,也不用因此感到闹别扭或觉得丢脸。如此一来
,我们反而能够轻易躲开,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那种“你好像必须知道所有事情”的
攻击。
我自己的感觉是,要建立这种勇于说出“不知道”的心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
很清楚知道“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事情”,而我们只需要对那些事情表达我们的反应就好
。有趣的是,尽管我们只在乎极少数事情,但我们认真投入和钻研,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就已经非常足够。
我认为,与其急着彰显自己什么都知道,我更愿意很诚恳地这么说:“我不知道的事情,
可能跟你一样多。”不知道才是常态,都知道那是太奇怪。勇敢承认自己的不知道,反而
是一种自信的展现。
3.老是看别人脸色是卑微的表现
我们小时候可能会被大人教导“要懂得看人脸色”。毕竟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对别人的
脸色做出反应,变成我们必学的功课。
可是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别老是看人脸色,这个举动的背后是卑微。”
作者指出,有很多人“过度”在意别人的脸色,像是他们可能会心想:“我如果做这种事
,对方会骂我吧?” “我如果说这种话,对方会不开心吧?”作者提醒,如果我们这么
做不是出自于体贴,而是害怕自己留给对方坏印象,那么最好别这么做。因为“老是看人
脸色”的这个举动,背后的意义是“你卑微地想要配合对方”。
如果我们面对十个人,就要准备十种不同的面具,到最后哪一张脸才是自己真正的模样,
反而会变得愈来愈模糊。作者建议我们面对每个人,都尽量要以自己真实的模样去应对,
这才是建立互相信任的关键。
这让我想起一位医师 Peter Attia 说过的:“如果我们真的在乎某些人或某些事,哪怕
为数不多,也会发展出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关系。随着年纪增长,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私人
生活中,无意义的人际关系会变得愈来愈令人受不了。所以,应该把力气放在和别人百分
百的真诚互动上。”
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真诚,不要假装。
或许,我们要学会拒绝,和自己在乎的事情建立关联,贡献给那些我们在乎的“少数”;
而不是为了迎合,服务那些我们必须费尽心力、强迫改变自己才能迎合的“多数”。我们
宁可冷酷无情也不要假装在乎,别对每个脸色都有反应。
4.把反应保留给少数但重要的事
书中的每一个禅学练习,让我更确信一件事情:“真正活得自在、活得丰富,能活出自己
人生成就的人,不会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反应(除非你是政论名嘴或者需要蹭时事才能活的
网红)。”
为什么他们做出更少的反应,却能过得更好?
根据之前我读过的一些科普书籍,我们可以从一种科学的角度来看“反应”这两个字。
心理学的“认知负荷”理论显示,人类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当我们同时处理太多任
务的时候,会导致认知负荷太过沉重,导致效率变低、错误变多、决策能力变得更差。神
经科学则显示,大脑每一次对外界刺激要产生反应,都必须消耗能量,太过频繁的反应会
导致认知疲劳,降低专注力和判断力。
简单来讲,我们一天的脑力就是这么多,如果对每件事情都有反应,会先累死我们自己。
因此,当我们在面对永无止尽的讯息和要求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性”的反应。
不要对每一篇社群贴文都反应,而是只专注于对自己真正重要,或有意义的内容,其他都
舍弃。
不要对每一封电子邮件都反应,而是设定特定时间检查和回复,而且刻意选择不回复某些
信件。
不要对每一件生活小事都反应,专注在对生活品质有正面影响的事,避免在每件小事上面
纠结。
作者也提醒我们:“偶尔关上资讯的入口,是保持内心安稳的必要习惯。”就像是另一本
书《刻意暂停》提到的方法,我们要定期给自己暂停的时间,停下来检视自己,再重新出
发。
透过有效管理我们的反应方式,我们可以更聪明、更有效率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后记:多一点放下少一点反应
总结来说,你可以把《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这本书当成一个轻松的小品,我花不到一个
小时就看完这本,快速纪录了书中最有感触的重点。但这本书的轻薄短小也正好是它的缺
点,对于求知欲更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有点搔不到痒处,每个观念的篇幅太短,以至于
无法更深层地探究。
最后,我想补充一件事,很多人读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会想:“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
呢?”毕竟,我们总不能用鸵鸟心态的想法,去忽略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吧?如果你想学会
如何判断最重要的事情,我会推荐《少,但是更好》和《高成效习惯》这两本书给你。
淡泊一点也没关系,让我们放下大部分的事情,把反应留给少一点的事情,但是反应得更
好、更深、更真诚。这样的人生不是更美好吗?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4-01-27 00:56:00
人生的优先级是什么?又是本期待待读书单的书!
作者: rtoday (rtoday)   2024-01-27 04:09:00
哇,写得真好
作者: levs (levs)   2024-01-27 06:29:00
在书店有翻一下感觉很棒 谢谢分享
作者: EDGE (選前擾民選後隱形)   2024-01-28 01:23:00
推!感谢分享~!
作者: GameTheory9 (赛局)   2024-01-29 00:18:00
谢谢分享,写得很好。现代社会很多人都犯了控制狂的毛病,往往讲话10分钟之内就能感受到对方开始干预个人的生活、想法、空间、将来规划,好像一定要照着对方的期望及路径直行才是对的。或是见面5分钟开始打量别人的穿着、鞋子、手表、询问交通工具,试图判断出别人的身分地位经济能力,然后调整自己应该摆的姿态及高度。这些行为其实很突兀、很明显、也很不礼貌,本质上把每个人当成“物品”看待,而不是当成“人”在尊重看待,完全忽视人性基本尊严,及康德强调的人不容许被人客体化的公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