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从业人员流动很快”还是“书籍翻译品质低落”。但这两件事就是
相辅相成的死亡螺旋。
这问题有一段时间了,但最近格外明显。
2020 COVID-19爆发后,很多出版社都延后出版计划,避免书出了因为没人逛书店卖不掉
。去年到今年出版量因此显著增加。然后整体市场单书销量减少,未来应该出版量还会增
加。所以业界有经验者要跳槽不难,来来去去不意外。
不过出版这一行应该蛮长一段时间陷入青黄不接,老一辈退休者多,年轻者学不到东西的
状态。要不是很有意识地从做中学、自己从外部找资源来强化自己,真的三年就会倦怠,
对出版社的方向感到倦怠,或者觉得出的书都一样。提案不被接受、上面塞一些麻烦书过
来都会让编辑打算换一家看看会不会有所改变。
但其实业界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什么有系统的训练,只有要求越来越多的产出。这十年
来我接触很多出版社,询问要不要讨论一下怎么让编务透过数位方式更有效率,得到的答
案都会是“编辑很忙”。就很鸡生蛋蛋生鸡,从想学学不到,变成有人教不想学。
我记得在一场会议上,城邦某嘴砲高管引述何大社长的话:“如果有两个编辑,一位会编
书,一位会选书企划,他会要后者。”
像这种“企划/制作”分离的想法早就有了,但问题是到底能不能、有没有落实。话说麦
田《中国食辣史》“哥伦布发现新中国”的事件才发生不久,我还真不晓得该说城邦不重
视制作,还是有个产制分离的伟大梦想却始终没有实现。
翻译的问题很久了,我这边三不五时看到的是格式的问题,像是各种citation格式不对啊
,标题层级不一致,注解编号有错等等。甚至光看错哪儿就知道出自哪位编辑之手了。这
就很明显,没有人把关、指出错误,找不到进步的方向很快就懈怠了。
像你举的案例,一本书交到你手上发现当时的错译或不通顺,怎么说也是主编要负责,如
果他不擅长但在乎,那就找擅长的人来做这件事。不过现在编辑就是一条条的产线,没有
横向的或上下的指正交流就没啥进步。
这一行如果不想办法改善现有状态,就是累得原地踏步。老猫讲发翻译的课都讲了十年了
吧,状况还是没什么改善。现在要求快速又预算不高,大概真的很难要求试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