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玫瑰的名字》 漫长的宗教之旅

楼主: funny1990 (小婷)   2023-07-15 00:52:07
《玫瑰的名字》 漫长的宗教之旅
作者:UMBERTO ECO
译者:倪安宇
出版:皇冠出版
有读: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3/07/13.html
  我阅读这一本是由皇冠出版,由倪安宇翻译的版本。有听说前一个版本的比较难阅
读,但我没有看过,无从比较。以下的心得皆是由这本译本出发。
--------
  这是一本会花你很多时间阅读的书,但这跟厚度无关,而是跟主角的叙述方式有关。
阿索德有着老时代那种绵密的说话方式,你想听的、你不想听的,细细琐琐,从时代背景
、修道院的建筑外观,再到个人的情绪,各种细节沿著书页摊开,配合各个人物(僧侣)
高谈阔论,用着国文老师最喜欢的引经据典铺张好几页的人物对话,加上本书围绕着基督
教义的辩论与本笃/方济会与皇帝的斗争,对一般的台湾读者(或者说,非基督教徒的读
者)来说,能一次看完的人我都非常佩服——至少我是没办法的,总是拿起放下,切成一
段一段,才能在尽量不略过那些繁琐的叙述下把《玫瑰的名字》看完。
  尽管阅读障碍比一般侦探小说高很多,这还是一本值得读者用眼睛翻山越岭的有趣小
说。主角群的设定就像是福尔摩斯的14世纪的意大利修士版本。担任侦探的威廉修士不只
善于观察与逻辑推演,身为小跟班(华生)的阿索德对他也有嗑(草)药的叙述,况且,
威廉修士还是个英国人,在以神学为主的守旧世界里推崇科技科学*。
  除了角色的设定,在剧情的推进上,作者也埋下越来悬越疑的伏笔。从最初的僧侣之
死,到图书馆的秘密,到修道院接二连三的悲剧,死者越来越多,死亡的景况居然与《默
示录》七声号角暗示的极其相似——这会是阿嘉莎・克莉丝蒂童谣杀人的中世纪版本吗?
  不只秘密,这座拥有宏伟图书馆的修道院,同时也是皇帝、教宗,不同派系基督徒的
互相斗争的起始点。两派使节团在此修道院碰面,在这所修道院内发生的命案与谜团,成
了政治角力的工具。僧侣的生活看似平静无波又规律,白天与夜晚的风貌却截然不同,有
太多秘密与欲望在这所看似远离俗世的修道院里流动。只要读者能消化这本书设定的宗教
背景,拨开主角太多宗教素养的晦涩词语,就能理解到为何这本推理小说在一推出就能得
到众多好评的原因了。
  总之,《玫瑰的名字》是一本不管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是门槛很高的小说,适合有耐心
、又愿意多付出一点心力理解中世纪宗教背景的人,但一但跨过了门槛,就不得不承认,
这的确是一本好小说,融合了谜团、推理、政治角力和言与思想辩论,作者用特殊的中世
纪修道院氛围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不管是从侦探小说,还是从其他文学的角度来说,都
是一本很特别的书籍。
  推荐给阅读过很多大众口味作品,想挑战一下自己的小说/文学读者。
--------
信仰与欲望
  《玫瑰的名字》套路并不罕见,甚至和电玩游戏秘境探险有点相似,在挖掘出所有谜
团与秘密之后,主角们探索的这座宝库/历史遗蹟很快就被摧毁殆尽,只留惆怅和遗憾。
不过,这本小说在内容的层次上并没有这么单纯,表面上它是一本以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
的侦探小说,但实际上,除了有待读者一齐破解的命案,《玫瑰的名字》也包含了神学辩
论、政治角力以及个人欲望拉扯等等层面,显现作者强大的编排功力,让这么多的元素碰
在一起,彼此交融、重叠,透成了这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
  以修道院本身来说,在这个层面里,所有神秘的谜团都非常的“宗教”,也可以说,
非常的“精神”,僧侣的恐惧建立在对魔鬼与地狱的恐惧,在修道院内部,引起对立的不
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金钱或者权力欲望斗争,而是理念,对文本解读的理念——基督笑吗?
基督鼓励信徒笑吗——修道院内的理念风暴与外在世界的风暴同步进行。当佐治与阿莫德
争论“笑”的时候,外头的方济会与教廷也为了基督是否支持“贫穷传道”这件事闹得沸
沸扬扬。两派使节团在此修道院互别苗头,与其说辩论,那比较像是吵架,争夺谁能站在
比较对的高塔上。除了言语的针锋相对,修道院本身的案件也同时在进行,赛夫里诺在途
中打断威廉和阿索德,单独告诉他们找到了关键的线索,会议后却又发生了一件谋杀案。
纪伯纳顺势推舟,他主持的审判将剧情推到另一波高峰,同时又达到他想要的政治目的。
  扣除阿索德作梦的那一段,小说的尾段推进的相当快速,简直是倒吃甘蔗,舍不得放
下书本。威廉与阿索德接二连三的破除修道院的谜团,直冲最深处,展开辩论、打斗、追
逐……几乎成了动作片。透过阿所得的叙述,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一切的悲剧都源自于对
宗教的狂热,对捍卫真理的狂惹……这样的作案动机,的确很有中世纪的浪漫。
  把目光拉远一点,退回到威廉与阿索德此行的目的,会发现,这群僧侣其实是皇帝与
教宗的中世纪“代理人战争”的翻版,表面上是各个宗教派系对“贫穷”的争论,实际则
是皇帝与教会对于世俗权力的争夺战。政治角力不在刀光剑影里,而在这群披着僧袍,满
口基督慈爱的人的嘴里。
  除了思想辩论和政治角力,在《玫瑰的名字》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作者对于欲望的表现
,他精巧的安排了各种欲望的正反面人物,在行动上、在精神上都各有千秋,这是对于清
净修道院的讽刺,也是人间爱欲的复杂显现。
  作者在这本小说的各个层面都下了苦工,不管是实际的建筑样貌、历史,还是角色设
定,都非常的详实精密,更遑论对于主角,威廉修士与见习僧阿索德的思想描述了:在中
世纪背景下安排一位有着现代思维的角色并不困难,困难的事要如何让他不突兀、让他的
思想创建在当时的时空下合情合理。将威廉修士设定为英国人,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让
他能和历史上的培根有所连结,于是他崇尚的科学精神就有了根基*,同时,在与阿索德
冗长的对话里,作者也绵密的从小说一开始就铺陈他对于统治权的看法,才造就了在两派
会议结尾时,威廉修士精彩的演说。
  《玫瑰的名字》是一本内容很丰富的小说,但最大的门槛就是阿索德琐碎的叙事,以
及角色间冗长的辩论对话,这样的写法有好有坏,坏的一如我第一段有提到,在这个讲究
快速的时代里,它给予现代读者较高的门槛,拖慢的剧情节奏也会造成不耐烦和想睡。但
好处就是,在越过门槛过后,透过对话的细节,作者成功地创造出一种中世纪的氛围,也
因为节奏放慢了,对于很难记忆长串英文名字的我来说,在分辨几个主要角色上变得比较
容易——不像是某些外国小说,一开头就劈哩啪啦甩出过多的名字,往往到剧情中后段我
还要往回翻找这个人是谁。
  很难得的,我喜欢这本小说不是因为他的文笔很对我的胃口,而是因为作者在小说放
入许多主题和元素,彼此互相交叠,丰富了这本以侦探解谜为主轴的类型小说。推荐给同
样喜欢侦探故事,对中古世纪宗教背景及琐碎叙事不太感冒的你。
--------
*取自维基百科(如果我没搞错的话):罗杰·培根(英语:Roger Bacon,1214年—
1294年),英国方济各会修士、哲学家、炼金术士。他学识渊博,著作涉及当时所知的各
门类知识,并对阿拉伯世界的科学进展十分熟悉。提倡经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发完《集体倦怠》之后我就跟着倦怠了(绝对不是因为王国之泪的关系),真是有够讽刺
作者: Qorqios (诗人Q)   2023-07-15 09:38:00
!!!
作者: qcwxez (a fool by the roadside)   2023-07-15 12:48:00
真的不容易读的小说
作者: kitedolphin (相信吧。)   2023-07-15 13:16:00
推心得
作者: sophia627 (sophia)   2023-07-15 22:05:00
作者: HmmHmm (凝结的时间)   2023-07-16 00:18:00
不晓得为什么新版不用台湾习惯的宗教用语 读起来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作者: cloudworld (艾利欧特)   2023-07-17 22:14:00
很精彩
作者: KHDSN (嗯啊啊叽)   2023-07-18 04:5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