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图文版:
https://maxjamesread.com/why-migrant-workers-are-all-live-streaming/
Podcast有声版:https://apple.co/46lNtgy
相信大家现在对“移工”应该都不陌生,不管在家庭照护或工厂生产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
影。不过除了这些劳动的面向,你有好好观察过他们吗?这本《移工怎么都在直播》将会
带你走入移工的生活,探看他们异地打拼的表里。
会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前些日子听《转角国际・重磅广播》的编辑牧宜访问了此书的作者
江婉琦。那时觉得这书名也太有趣就一直放在心上。后来在三余看到就很兴奋地带回家。
江婉琦她从 2015 年开始接触移工、移民等议题。书中她走访各地,带读者认识台湾各个
角落的移工故事。相当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观察,完全打开我视角。以下分享些有感的地方
。
【移工找连结】
因为移工都是飘洋过海来台湾这异乡工作,所以一有机会放假就会希望去找“同乡”的连
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据点便是台北车站。江婉琦提到:
由于台北车站是交通聚集地,所以每到假日,聚集了原本分散在各地,渴求一个公共空间
可以放假待着的移工。
印尼人有一个很有趣的“圈圈”文化。他们到台北车站后习惯坐下来围圈圈,要是朋友太
多,还得一直赶场绕圈。有时一个圈圈的人也会跟旁边圈圈的人聊天,然后就变成更大的
圈圈,相当弹性自在。
除了围圈,印尼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握手。不管是与人见面、要加入一个圈圈,又或
要与人道别,他们都会相互握手。而且握手还分很多种:
https://imgur.com/EcNInsY
移工们的花式握手(截自《移工怎么都在直播》)
结束握手后,他们还会用右手碰触自己胸前心脏的位置,代表“我见到了这个人,我把它
放在心中”。有点像是《进击的巨人》那样献出心脏的味道(笑)。
不过台湾并没有这样“坐下来”的习惯。许多台湾人甚至对移工坐在车站大厅的行为很不
满。还曾发生以红龙围住大厅,不让人坐地板的“红龙事件”。当然车站能不能坐可能需
要更多的讨论。但书中江婉琦的这段话我觉得很值得思索:
可不可以坐下来、能不能躺下来,其实是一种社会要我们怎么做的规训,是不是我们都忘
了,身体是自由的。
关于他者不同的习惯与文化,我们是不是能多一些点想像与理解呢?
【移工混台湾】
移工并不只有单纯带来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有时也会与台湾的本土文化交集,甚至碰撞
出新的火花。比如“庙会里的渔工”。
如果你去搜寻“东港外劳鼓队”就可以看到移工们参加东港迎王身影。看着他们在发财货
车上打着大鼓,然后一直摇啊摇,真的超级 high。此外他们还会唱爪哇民歌、印尼皮影
戏曲和庶民流行音乐当嘟,为传统庙化注入浓浓异国风。
江婉琦说,其实不单在东港,其他如澎湖、小琉球等地的大小庙会都有外籍移工的身影。
这是因为乡里间的年轻人多半都离家,庙会为了补足人手便会找在工厂、渔港的男性移工
来帮忙,才促成这样有趣的风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2kWpHc0TjA
还有一位唱“台语”歌的移工吴咪的故事也相当有意思。来自爪哇的她,一开始学台语歌
,是因为她照护的阿嬷听了会很开心。后来她发现邻近的莲池潭居然有卡拉OK,在老板
允许下,她便开始在阿公阿嬷午休时骑脚踏车到池边唱歌。
https://imgur.com/j5QEp5q
唱歌的吴咪(截自《移工怎么都在直播》)
在莲池潭唱歌的多是六十岁以上的退休阿伯,吴咪是第一位戴头巾唱台语歌的外劳,相当
显眼。而阿伯阿姨们不但很常投钱点歌给吴咪唱,还会不时给些红包小费,对她相当宝贝
。
书中还展示的吴咪的两个手作歌本,一大一小:小的用来点歌,标注著每首歌要升多少
key 和各厂牌伴唱机的点歌码;大的则是拿来背歌词,除了手抄中文歌词,还会用红笔标
注印尼文拼音,超级用心专业。
https://imgur.com/JppUSGg
吴咪的手抄歌本(截自《移工怎么都在直播》)
【移工秀自己】
最后来聊聊书名:移工怎么都在直播。因为这本书才知道移工们很爱直播,而甚至可说无
处不直播。有看护会直播在雇主家煮饭;也有渔工会直播在渔船上睡午觉;甚至住工厂的
移工们连深夜睡觉时都还开着直播萤幕。
https://imgur.com/dn46Jjc
移工直播相当普遍(截自《移工怎么都在直播》)
但是为什么移工们那么喜欢直播呢?
江婉琦说她最常听到的答案是“希望别人看见自己在台湾很好”。借由直播,他们可以展
现自己过得好的一面给别人看。书中的一名移工妮妮就说:“辛苦的时候不可以直播。”
也有人把直播当成是跟同乡朋友传播资讯的管道。书中就有访问一位移工小翠,她每星期
一、三晚上九点都会直播,告诉大家最新的劳资讯息。协助同乡们处里工作上的纠纷。因
此对很多移工来说,直播也是一个彼此支持的网络。
而移工们爱直播,或许还有更深层的理由。书中访谈移工伊达的段落,让人看得很是心疼
:
工作的那个家里,有十二颗监视镜头。对伊达来说,只有手机的那颗直播照相镜头,对于
身为移工的她,最自由。
喜欢江婉琦在书中说的:
但其实移工直播,是因为那是连结,在直播里舒服地说自己的语言,表现快乐、展现自由
,和同乡在网络上互助支持。移工是孤鸟,孤鸟在飞行的时候,直播可以让他们脱离现实
,在网络的世界里回巢、透气呼吸。
或许,直播是移工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吧。只有手机镜头前,他们才能找回自己。
当移工直播的时候,他可以说话,表达自己。那一刻才终于不是一枚劳动力,而是完整的
人。因为在直播的世界里,还有声音。
【后记:理解始于好奇】
这本书打破许多过往对移工的想像。像过去总觉得移工都是因为经济问题才会来台赚钱。
但移工英格利就说,很多人来台湾是为了“逃脱”。可能是逃脱一段失败的感情、不愉快
的婚姻或生意失败的羞耻。她的这句“家里幸福快乐的人,是不可能来台湾的,相信我。
”在我心中回荡许久。
当然书中不只有沉重的部分,其实读这本书时最常出现的感受是:“好有趣啊!”林楷伦
在推荐序中的这段话说的精彩:
这是一本看了不会令人愤慨的移工书,却让人进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坏的、普普
通通的生命里,一同晃游转移与生活着。
江婉琦说,很多关于移工的报导文学都着重在光谱的两端,不是谈论他们“劳动辛苦”就
是“励志动人”,对光谱的中央,也就是移工的生活,反而少有人去着墨。但很多时候移
工们真正的生活,距离这些“标签”都很遥远。
书中有个很有趣的小篇章是关于江婉琦向神民千岁爷爷“问事”。千岁爷爷随兴却智慧的
言语常让我有被“震到”的感觉。比如下面这段对话:
我:我想问千岁爷爷,为什么人会在另一个人身上贴标签?
千:那个就是观察不彻底。
江婉琦在后记中提到她对移工理解也经历过很多转变,从小时候觉得移工“危险”,后来
觉得“可怜”,但后来才发现“可怜”其实也是一种标签,因为身而为人,本来就有很多
种样子。想来好像真的是这样子,就如同过去总以为移工就是缺钱才会来台湾一样,我从
未真正观察理解过这些来台的“异乡人”们。
很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大家都可以说他有同理心,可是人们生活还是两条平行线,但是如果拥有好奇心,平行线
就会有交会的可能。
江婉琦在这本书中的确就是打开好奇之眼,不下标签、不带偏见,诚恳地带读者认识移工
的生活百貌。有趣的是,这样的向外观看,也帮助她看见“自己”。
我发现,几乎在每场访谈里,每一位看护、渔工、厂工的生命情境,或多或少,我都在里
面发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
也因此,书的最后一章她从移工转回聊自己在工厂的妈妈,相当的点睛动人。觉得方念萱
在推荐序的这段话为本书下了很好的注解:
在不知道何谓“彻底”而仍乐在观察的路上,婉琦看外劳看移工看众人,从而认识自己,
这就是她知己知彼的纪录。
想来这样借由向外探再回看自我的过程与我阅读的经验也很贴合呢。总之,很真诚深刻的
作品,是今年到目前读到最喜欢的一本书,强力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