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编剧,我想当个好人》轻松入门道德伦理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04-21 22:16:15
《编剧,我想当个好人》读后心得:轻松入门道德伦理学
美国知名编剧带你经历一场政治不一定正确的道德思辨之旅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be-perfect/
你有没有遇过那种“道德魔人”?他们经常指责别人做事情没道德,然后用很高的标准去
要求别人。但是,如果能当一个好人,谁不想当啊?可是当好人是很累的,我们想对世界
释出一点善意,可是世界总是毫不留情地打我们的脸。关于道德的思考,怎样才是不多、
不少、刚刚好?
这本书的特色非常鲜明
《编剧,我想当个好人》的作者是美国知名的制片和编剧麦可.舒尔(Michael Schur)
,他编剧过的情境喜剧有《良善之地》(The Good Place)和《荒唐分局》(Brooklyn
Nine-Nine),有看过的朋友应该会对剧情印象深刻。这本书就是他透过一种轻松诙谐的
口吻,从哲学的角度切入,带我们去认识艰深难懂的道德问题。
我以前认为“哲学”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如果又牵涉到“道德”和“伦理”,听起来就
更严肃了,对吧?像是我前几年曾经读过一本书《正义:一场思辨之旅》,当时很多读者
推荐给我看,相信也有很多人看过这本书了。结果,那本书我觉得比较“政治正确”,读
起来有点太硬了一点,所以我才读了四分之一就放弃了,到现在还没看完。或许改天有空
,再重新找来读一次。
但是这本《编剧,我想当个好人》就很不一样,同样都是从哲学角度去思考道德伦理,我
却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因为这本书的门槛比较低,作者的写作方式既幽默又逗趣
,简直就像在看一出哲学脱口秀。再加上作者他自己的编剧经验,会利用很多喜剧角色来
呈现一些道德的问题,像是书中就用了很多《良善之地》这部美剧里面的角色来做说明。
对我这种很少、很少接触哲学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反而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特别,作者就像是一个很爱开玩笑的朋友,跟你约在星巴克喝咖啡
,然后用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聊天方式,跟你闲聊一堆哲学和道德伦理的话题。你可以
想像一下,当我们在跟最麻吉的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哪会管什么政治正不正确,一定都是
敞开心胸,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爱恨情仇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我们不一定会同意他的每一
个看法,可是他讲话就是很好笑,我们就会一直想听他接下来要说什么。而听完之后,除
了一直被他逗笑之外,又感觉自己获得了一些思想上的启发。这本书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些书中很有趣的讨论。
道德是一定要遵守的东西吗?
作者很喜欢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做讨论。像是一般人会认为“说谎”是不道德的,
甚至会因为某些人情压力,说出“善意的谎言”。就像是你的好朋友买了一件新衣服,你
觉得看起来很丑,可是他问你说,他穿起来好不好看?你为了不想泼他冷水,就敷衍他说
:“看起来还不错。”
这是说谎吗?这种行为在哲学家的眼中怎么看?作者就举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想来说明。
康德认为,我们应该要用最“理性”的方式来辨别道德行为的规则,然后用“坚定不移”
的责任感来遵守这些规则。康德还认为,唯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对于遵守规则的责任是
否有足够的坚持,而我们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则不是重点。这就是康德的“义务主义”,
遵守规则是一种义务,没得商量、没有漏洞、没有借口。
所以,如果我朋友的衣服很丑,我是不是要骗他我觉得很好看呢?康德会说“不行”。作
者就笑说,如果我们都要完全遵守康德的道德标准的话,我们应该很快就会没有朋友了。
作者在书中很擅长用一些情境题来进一步说明(因为他刚好是编剧嘛),像是说谎这个道
德难题,如果你觉得一定要遵守的话,请听听看这个书中的例子。
今天有一个杀手想要来你家杀掉你的哥哥,而你哥哥这个时候刚好躲在你家楼上。这个杀
手来敲你家的门(他是个有礼貌的杀手,没有直接把门撞开),然后跟你说:“您好,我
是一位杀手。我是来杀掉你哥哥的,请问他现在是否在家呢?”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应该是
:“这位亲切的杀手先生,不好意思,他不在家。”
但是还记得吗?康德告诉我们不能说谎,因为说谎无法被普遍化,如果所有人都可以说谎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失去意义……所以,诡异的地方出现了,根据康德的说法,
就算这个杀手摆明要来杀掉我们的哥哥,我们还不能对他说谎。如果我们必须听康德的话
,我们的哥哥就死定了。我们只能对哥哥说:“抱歉囉哥哥,希望你明白,我们无法违背
普遍准则,谢谢你在爸妈离婚后这几年花这么多心力照顾我们全家,很遗憾你就要死了。
”听起来很奇怪,对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这种充满矛盾跟恶趣味的道德辩论跟冲突,我们会发
现根本不太可能找到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规则。
道德是可以用数字来衡量的吗?
如果我们认为很难找到一个道德的“准则”来遵守的话,我们有没有办法透过计算的方式
来衡量呢?书中提到了一种叫做“功利主义”的思考方式。
“功利主义”是由两位英国哲学家发扬光大的,分别是边沁(Jeremy Bentham)和弥尔(
John Stuart Mil)。他们认为,人类最正确的行为是将“效益”达到最大化,这个效益
指的就是快乐的程度,我们要得到最多的快乐,而且避免最多的痛苦。我们要如何计算快
乐的程度呢?我们只要把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所有快乐的总和”,减去这个行为导致的“
所有痛苦的总和”,就可以得到结论。简单来说,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整体的快
乐越多就越好;整体的悲伤越多就越坏。
基本上,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依据功利主义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不会遇到什么太大的问题
。像是我们会尽可能的做一些让大多数人都得到好处的事情,尽可能减少导致别人痛苦的
情况发生。可是,在一些极端状况下,功利主义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也导致功利主义遭
到很多批评跟挑战。
我改写一个书中的例子让大家思考一下。想像一下今天正在上演 WBC 棒球经典赛的日本
对美国决赛,时间是九局上半,投手大谷翔平面对美国最后一个出局数的打者,每个观看
直播的观众都屏气凝神、全神贯注。正在实况转播最紧张的时候,有一个电器师傅正在修
理转播电视台的变电箱,结果他不小心滑倒跌触电,开始被强力地电击。如果我们身为导
播,要面对一个抉择。第一种,切断变电箱的电力拯救电器师傅,但是重新开机需要耗费
好几十分钟,这时候比赛恐怕已经结束,观众一定会错过最精彩的时刻。第二种,让电力
继续运作,让数十万观众继续收看这个关键的对决时刻,而让电器师傅继续被电。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计算出数十万观众看球赛的快乐总和,远大于一个人被电得要死
要活的痛苦。所以,对电器师傅很抱歉,你还是要在那边继续被电。这就是功利主义最常
被人诟病的地方,即使我们计算出了一个快乐最大化的决定,但我们心里就是知道有些事
情还是不太对劲。
不过呢,作者有提到,虽然功利主义被很多哲学家不看在眼里,功利主义在某些层面上,
却非常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考量总体的利益,像是能让大多数人都受惠
的政策,就比较容易获得青睐。政府或公司在决定一个新政策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功利主
义来思考如何让利益最大化。例如在施打疫苗的时候,最容易罹患重症或死亡的人、以及
染疫风险最高的职业,都能优先施打疫苗。如此一来,每一剂疫苗都能带来最多的“好处
”,因为每一剂都会把可能带来的痛苦或难过降到最低。
所以用功利主义来衡量道德的方法,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适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它
有自己的侷限性,不能只用它来当作无限上纲的准则。
|并没有任何准则可以让我们创造出“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我们只能
|自己帮自己定义。
想这么多难道不会道德疲劳吗?
这本书会带读者认识很多种道德哲学的流派,除了刚刚讲到的康德的义务主义、边沁和弥
尔的功利主义之外,书中还提到了亚里斯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沙特的存在主义、斯坎伦的
契约主义,以及兰德的客观主义。如果你像我一样,对这些哲学观念还不是很熟悉的话,
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作者会用很生活化的例子带我们去思考。
像是你可以上网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里面的章节名称就是一些很好玩的情境问题,例如
:“我一定要把大卖场的手推车推回原位吗?很远耶!”,或是“你买了一支新的
iPhone,真好!但你知道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人在饿肚子吗?”,以及“这个鸡肉三明治在
道德上有问题,但它真的很好吃。我到底该不该吃?”。作者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会
很巧妙地引用不同的哲学观念来说明。当然这其中带有他个人的判断和意见,可是整个论
述过程是十分有趣的。
不过,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让我产生了一种疑惑:如果我们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
要想“这么多”道德判断的哲学思考,那岂不是很累人吗?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每一件事情都完全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生活会变成这样:这世界上肯
定有对环境“最好”的牙膏、我们洗澡时的用水肯定有“最理想”的时间长度、一定有“
最符合道德”的汽车、会有比开车“更好”的选择、逛街购物的时候要买“最负责任”的
商品、我们不该使用“最糟糕”的社群媒体、不要支持“最恶劣”的职业运动队伍老板、
应该支持“对劳工最友善”的公司。想想看,要达成这些标准,你要做多少功课?而且你
做的功课还不一定是对的。
所以作者也承认,如果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做“对”的事,实在会累死人。这就是他所谓的
“道德疲劳”。因为每天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已经很烦人了,如果还钻牛角尖追求每一件事
情都要“道德正确”,那真的很难。
这本书让我理解到,关于道德的思考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做错事情
、做错决定,甚至需要跟别人道歉。我们可能会问自己,不要想那么多可不可以?作者的
提醒是,一旦我们对于道德感到冷漠了,甚至抗拒了,选择完全不做任何思考的话,我们
就等于放弃了任何会让自己跟别人变得更好的机会。而这本书会帮助我们的,就是尽可能
考虑到所有面向,又能在出于好意的行为带来负面影响时,懂得如何原谅自己,并且做出
下一次新的尝试。尽管再复杂,都还是值得这么做。
在做出任何关于道德的选择之前,作者有一个很简单的建议可以帮我们判断自己的选择: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会怎样?如果所有人都可以做我要做的事情,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子?”如果这样的世界听起来很扭曲、很不公平、非常混乱,我们或许就该改变主意。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的目标是鼓励大家欣然接受那些无可避免的失败,并想办法从中学
|习,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要始终困在罪恶感之中,然后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后记:好人也会犯错但愿意继续尝试
在读《编剧,我想当个好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嘴角一直是上扬的状态。而且这是第
一本书我把每一个“注脚”都读过了,因为作者连注脚都藏了一堆很好笑的梗(“注脚”
就是在句子后面偶尔会出现的数字符号 1、2、3 之类的补充说明)。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可以到书店翻翻这本书,你才不会因为书名或者封面而错过了这本内容十分有趣的好书。
最后,我很喜欢作者引用了爱尔兰作家萨谬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一句名言,
足以说明我们在面对道德思考的时候应该秉持的态度:“曾经尝试,曾经失败。没关系,
再试一次。再失败一次,这一次失败得更漂亮一些。”(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我认为,我们可以试着当一个偶尔会犯错的好人,而不是强迫自己要变成一个完美的道德
魔人。我们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世界的真实和复杂,尽可能带着善良的意图做
出每一次的选择,尽管知道自己偶尔会搞砸,但我们还是拥有再度尝试的勇气。
作者: salvador1988 (Mr.Owl)   2023-04-22 00:23:00
看起来很有趣 感谢介绍
作者: ringfan (蒋蒋)   2023-04-22 01:42:00
作者: roockie (Magnifizenz)   2023-04-22 09:10:00
可是这本书中谈哲学理论的翻译错误不少
作者: allnight (欧耐)   2023-04-23 21:48:00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