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好读:https://reurl.cc/aa653l
什么是走读活动?
俗话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旨在强调现实世界与书中内容接轨的重要性。我
一直很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享受旅行的风光,然而走了世界上一些地方,有时候如果对于当
地的历史与知识背景贫乏,总觉得有股空虚感。
“走走看看拍照放松也很好啊!”我安慰著自己,只要能出去走动,看看不同风景真的很好
,但我发现自己想要更多,一种对“知”著欲望,想了解我脚上踏着的这片土地更多事情。
2022年底,突然看到文化部举办的走读活动,如果能把走跟读结合起来不就是我一直以来追
求的? 报名了大稻埕的走读行程,一边走在大稻埕的历史旧址,听着导览介绍,并且透过
走读完的书单把旅行跟阅读完美结合。
走读的精华在于“走”也在于“读”,不过如果单纯听完,又很像以前学生时期听完课,不
久后就抛诸脑后,所以我想把听到读到的东西稍微记录下来,并且再做一次思考与整理,并
且放上相关书单,让有兴趣的人也能够一起参考。
1.茶: 大稻埕的崛起兴盛
鸦片战争之后,淡水港口开港,大稻埕与艋舺成为淡水的卸货港,当时艋舺港河道淤塞,大
家开始渐渐注意以及依赖大稻埕。1865年来台的商人约翰陶德便是其中之一,将他的茶行迁
到大稻埕,并且成功促使大稻埕的茶叶出口。
往日台湾农家种茶都是少量种植的模式,且大多为“粗茶(初制茶)”,也就是经过简单加工
的茶,约翰陶德与他的买办李春生,成立“宝顺洋行”将台湾茶直接在本地做到“精制”,
也就是透过更进一步的加工,像是“捡茶”将采茶之后要将茶梗与其他杂物挑出; “培火
”将粗茶做干燥使水分降低,色香味更上一层楼等。他们也透过机器精制茶,提升制茶效率
。
打着“福尔摩沙乌龙茶”的名号,台湾茶销售远洋美国,一举造成轰动,大稻埕也成为国际
重要茶叶出口区,茶叶价格水涨船高。直到1895年,大稻埕有六家洋行,13家茶行,足以见
当时的盛况。
相关阅读:《异人茶迹》
一系列关于台湾茶叶史超级推荐的台湾漫画书,透过漫画的方式将茶叶历史深入浅出的带出
来,总共六集,第四集的主题是大稻埕。随着茶叶在大稻埕的兴盛,各种相关职业也冒出来
,漫画中提到的培火茶工、捡茶女、茶箱画师、茶捡师的故事非常有趣且具有知识性,而且
所附的参考资料也相当完整。只是漫画中可能为了故事性将约翰陶德描述得非常有英雄气概
,永不放弃的精神,会让人不自觉想到日本漫画的风格而会心一笑。
《茶金岁月:北埔姜阿新洋楼的故事》
著名的茶金连续剧以此书为范本,但这本书并未直接与大稻埕相关,而是以北埔大永光茶商
姜阿新的女婿廖运潘的身分,自传式娓娓道来台湾战后从“茶金”到“茶土”这段大起大落
的历史。二次大战过后,由于南洋茶园长期荒废,欧美对茶叶的需求又日渐攀升,一时间供
给与需求对应不上,台湾的茶叶炙手可热,1946开始的几年间成为茶金年代,姜阿新抓紧机
会大量生产茶叶,透过不断扩张,在茶叶界卷起旋风。
然而时局变化很快,1950年代南洋茶叶产量逐渐恢复,全球茶叶供需开始慢慢稳定,甚至逐
渐成为买方市场。姜阿新在前几年大力扩张钜额人力、机器成本,再加上茶厂作业时间只有
七个月,却必须负担一整年费用,茶金时代上可以以新的营业额还债,随着台湾茶走入竞争
让利的局面,永光资金压力逐渐浮出台面。
本书过程描述廖运添进入茶厂后想要力挽狂澜,想尽各种方法拓展财源,像是卖罐装红茶、
收购品质较平常的制品混入原本的永光红茶,提升茶的利润但喝起来品质不至于差太多、拓
展产品线卖洋菇等等,不过在挖东墙补西墙的状况之下,难以扭转情势。字里行间看著作者
面临“茶土”时代的无奈感,流畅的文笔、与如戏剧般的人生经历让人像读小说般不知不觉
一页页翻到最后一页。
本书不只是作者个人人生纪录,同时也是这段茶叶潮起潮落历史的最好见证。
影片:《想找茶?来天龙国找我吧!》
大稻埕的茶叶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没落的命运,这支短而精美的动画影片简单的述说了大稻埕
因为不敌竞争而使茶叶没落,看完前面的书再看这支影片更加有感,时代的巨轮没有人能够
阻止啊! 不过近年来台湾茶的内需市场兴起,且大稻埕的茶厂除了卖茶叶,更转型成旅游
观光圣地,开启另一番风情。
2.民主思潮: 蒋渭水与台湾民主运动
日治时代中期,台湾知识分子受到民主思潮影响,在大稻埕发起民主运动,想要争取台湾人
与日本人能够在社会上有相同待遇,不要把台湾人视为“次等国民”。
在蒋渭水以及林献堂提出希望让台湾人也可以公选议员、设议会后,日本人逮捕相关人士,
由蒋渭水、林献堂领军,成立台湾文化协会,社会运动开始风起云涌。
实际走过当年台湾文化协会的相关据点, “大安医院”是当年文化协会的本部,《台湾民
报》等杂志在此发行,台湾民众党也以此为分部基地,二楼是社会运动与弱势者的收留所。
大安医院如今是义美的店面,走进店面深处,还有一些复原当年台湾民报的印制模型。
“台北更生院”的旧址,现在已经变成停车场,难以想像这是日治时期针对鸦片成瘾者的矫
正场所。当年日本政府为了扩充税收,开放鸦片许可证。后来民众党与蒋渭水等人去诉诸国
际媒体,日本才在舆论压力之下开始兴建为鸦片成瘾者的矫正所更生院,不过更生院的旧建
筑一样也被拆除,完全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走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1920年代时是台北警察署,这里是蒋渭水入狱后羁押之地,其他社
运人士如《岛之曦》主角卢丙丁、陈其昌等人也曾羁押于此。走进里面,展厅设备新颖,结
合影片尽量还原当时状况,同时纪念馆内也有大牢,让观众体验一下牢中幽暗阳春的环境。
参观当天,遇上Open Taipei开放地下水牢,水牢当时是日本政府用来刑求犯人地方,泡在
水牢里面不能站着,只能蹲著,当水渐渐淹到不能呼吸的时候,犯人因为恐惧就会招供。我
实际进去,水牢又挤又窄,几乎没有空间可以站立,幽暗又散发著微微恶臭的空间让人毛骨
悚然,下去之后只想马上出来,完全能够体会当犯人被刑求的无助恐惧感。
江山楼(现址:归绥街181-2号)是日治时期著名的饭店,也是当时许多名流政要聚集之地,俗
谚“登江山楼,吃台湾菜,听艺旦唱曲”道尽江山楼的繁华与纸醉金迷。这里也是蒋渭水等
社会运动聚会场所,蒋渭水、蔡培火、林献堂等人曾在此发表民众党的纲领,慷慨激昂地发
表挑战日本殖民。江山楼旧址现在已经盖成一般住宅大楼,我们车水马龙的大稻埕仰望着住
宅大楼斑驳的痕迹,想要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无尽风流繁华。
走到蒋渭水纪念公园,公园中央有蒋渭水的铜像与一些当年历史纪念碑,是这趟行程少数不
用完全凭想像的地方。幽静的环境让人可以聚精会神的一边散步,一边回顾当年这些参与社
会运动人士面临的心情。
相关阅读:《岛之曦》
岛之曦是《魁儡花》作者陈耀昌的作品,借由当年跟随蒋渭水的社运人士卢丙丁与妻子林式
好的真实故事,描写台湾民主运动的兴起与黯然退场。书中卢丙丁被描写为极度热衷于民主
运动,不但辞去老师的稳定职业,更在感染了禁忌癞病之后,远赴厦门治疗,但拼了命也要
继续回来推动民主运动。
这本书看似写卢丙丁的际遇、他和林氏好的爱情故事,实际写的是台湾文化协会的兴起没落
。刚走完大稻埕民主思潮路线的我对于这段历史懵懵懂懂,看这本书后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台湾文化协会后续分裂成两个派别: 想与资产阶级合作,提升台湾人地地位,但不愿与日
本人有正面冲突,以林献堂为首的“地主文化派”,以及以农民基础,先争取台湾人自治进
行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派”,两派各自有自己的立场和坚持,也因为这样的矛盾,原本想
要团结的众人却渐渐走向分歧见。
除了详细描述台湾文化协会、民众党的历史,本书也展现当时1930年代音乐艺术百花齐放。
林氏好拥有音乐天赋,后续辗转成为了歌手,原本台湾风格的歌曲不多,林氏好于用声乐的
方式诠释台语歌曲,也将台湾人作词,拥有台湾意识的歌曲带上台面。越来越多针对台湾社
会的写实歌曲,由文学家作词,在那个备受压抑的年代,音乐,或许是亟欲想拥有台湾主权
意识的人们,一个发泄的窗口。
搭配着大稻埕走读,本书读来特别有感觉。虽然有些章节稍有生硬难读的想法,但随着人物
故事的推进,很快就完成这趟台湾民主社运人士的人生旅程。
3.大稻埕的昔与今
1960年代后,大稻埕成为北台湾南北货的主要销售地,但随着超市、量贩等新兴消费型态兴
起,大稻埕南北货的生意渐渐乏人问津。拆掉大稻埕老屋的声音开始渐渐出现,除了商业荣
景不再,生意清淡,开发房地产的巨大利益诱惑在前,老屋漏水与各种居住问题让这些古蹟
面临拆除命运,甚至沦为色情行业聚集之地。
民间开始有些声音说大稻埕历史如此精彩,古蹟建筑应该要保存。学者专家开始疾呼,保存
文化古蹟不只是因为硬件本身,更是要保迪化街的生活轨迹留下来,让后人不只有从“教科
书”上,而是可以透过走在大稻埕的街区上见证历史。
相关阅读:《我城故事: 大稻埕街区生活书写》
搜寻所有书目,这本书是少数整本都在谈大稻埕的书,不过该书并非漫谈大稻历史,更多篇
幅着重大稻埕的都市更新时的文化保存议题探讨。
都市更新时,会碰到因为房地产价格高,原本屋主期待获利,因此选择将老房子拆掉盖成大
楼以期获利,当政府指定某处为古蹟时,会受到民众反弹,有些屋主甚至自行拆除,或是古
蹟就莫名遭放火烧掉等事件。如今大稻埕还能够保留历史痕迹,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不过我
自己实地走访,会发现留下来的古蹟并不多,所以很多时候都只能透过“想像”而发思古之
情。
纯粹保留下古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怎么样活化这些古蹟,进而变成观光资源,让民众更了
解大稻埕的意义。一开始政府推出年货大街的活动,将大稻埕塑造成“北台湾历史厨房”的
形象,南北货包括昂贵的海鲜食材、中药、各类平价干货,并且加强周遭的传统美食印象,
邀请民众年前来选购各种食品。不过随着时间过去,话题性慢慢变少,农历年间大批蜂拥而
去的人潮也造成污染跟当地民众反弹。
2010年后大稻埕开始有文创产业进驻,延续著北台湾厨房的意象,有店家规划串联大稻埕店
家,邀请民众到老屋一起烹饪跟用餐的活动,吸引上百人参加。另外也有店家结合小农,帮
助技术很好但不懂行销的农民,将他们生产的产品包装过后,放在历史风味的老建筑中,别
有一番趣味,强调传统古早味精神。也有百年糕饼业,店内透过制作糕饼的器具,介绍传统
糕饼业,一边贩卖研发的新糕饼产品,让民众耳目一新。茶行也开始结合原有的建筑空间,
变成茶叶博物馆,可以体验制茶过程,也可以去传统建筑中悠闲的品茶。一连串的活化,都
是利用“传统感”、“历史感”,让人在体验文化中认识大稻埕、进而被这些历史元素吸引
,而有机会让年轻人也能喜欢来大稻埕,活化商圈。
本书完整述说大稻埕都市更新的难处与进展,可惜文字稍微生涩,读起来有些像在读论文。
总结: 大稻埕,一个值得流连忘返之地
多年前,我一度觉得大稻埕为什么总是那么多脏脏旧旧的南北货店家,每次要去采购时总是
有点不情愿,直到近几年文青商家进驻,大改造过后让人时不时想去走走探索。这次透过走
读活动,再加上自己回家恶补蒐集书单,发现大稻埕融合著茶叶历史、台湾民主运动历史、
老街历史与现代文创,像是发觉了新天地,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地方。
大稻埕的现在繁荣的商机,建立在过往这些历史之上,古蹟保存后,商家运用古建筑与历史
故事,包装各种体验(制茶、品味传统小吃、导览中药制程)叙述吸引民众前往,这些精采的
过往值得更多人认识与发现,我期待着下一次漫步于老街,想像著风光着茶行、意气风发的
民主运动人士,并且努力发掘下一个更精采的大稻埕故事。
书写观点网志: https://reurl.cc/aa653l
书写观点fb:
https://www.facebook.com/book.viewpoint?mibextid=ZbWK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