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rTaxes (得粥加汤)
2023-01-08 10:43:10您就是点商周出版的洪兰翻译的版本很有问题嘛
那么来追究一下这间出版社的操作风格好了
商周出版原本是商业周刊 就是靠编故事赚钱的杂志 但有一定影响力
商业周刊最早就是天才IT大臣他妈跟何飞鹏詹宏志等一起创刊的
而台湾目前比较大的出版媒体基本上就是被一群讲究裙带关系的人所垄断
而这些人认为自己圈圈所认同的才是台湾菁英
所以常常会将重点放在某个人身上 把人名当招牌拱起来 塑造明星名牌
把人名塑造成品牌之后 犹如知识权威 多数人是看到名字和头像就会去买
如此反复操作 同一票人名利双收 资源都集中在他们身上
就算其他地方有更适合的人才 但不在他们的圈圈当中 也很有有机会出头
又好比说天才大臣 入阁之后出了几本书? 您猜猜...
中文书五本 日文书九本 入阁六年多 总共出了十四本书 破纪录了
可是听说卖得还不错喔 之前大臣去各地演讲 也顺便带货(卖书)
很多买书的人应该是想说 "哇~天才耶~买一本书来朝圣~希望自己也变聪明~"
很多人就这样三百五百掏出来 买一种感觉 把书放在家里供著
精美的封面设计 卓越的人物设定 具有话题性的行销 才是出版业的赚钱之道
至于那些会认真挑剔错误的意见 也只是一小撮的读者意见
或许在消费端有起了一点点的抑制作用
所以真正追求知识的读者越来越向简体书或外文靠拢
或许台湾的出版业 应该要反思检讨 如何行销与内容品质兼顾
※ 引述《Historia (常山七次郎)》之铭言:
: 最近在阅读平克所著的《语言本能》,在版上要搜些心得文章,
: 才发现台湾版本的语言本能翻译问题很大。
: 不过我本来就是读简体版和英文版的,所以没有被错误翻译误导。
: 但我发觉,既使是许多专业的译者提出质疑,
: 甚至在BBS和出版圈都引起风波的错译、误译。
: 在多数读者来看似乎不受影响,书照卖,文照译。
: 要是消费者端有显著的衰退,我相信事情不会是这样发展。
: 反过来说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基本没人在意。”
: 的确,我也是认识一些朋友家里摆满了整墙的书但却没有翻完任何一本的。
: 对他们来说,作者有名,书有名,摆在厅里好看就够了。
: 你认真要跟他们聊书,话题很快就被带到其他地方去了。
: 难道这些把书籍当作装饰品的人,才是目前书店的消费主力吗?
: 细思极恐。
: 当然我也不是很在意什么知识分子社会公共责任的那种人,
: 只是,成天胡说八道还是很多人相信假如成为常态,恐怕不是一个很健康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