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朋友原来是天生的》基因注定的友谊

楼主: AgileSeptor (S.Duncan_JB)   2022-12-17 22:53:26
部落格好读版:
https://haosquare.com/friends-robin-dunbar/
谈到友谊,我们常会把“交朋友”当作一种社会行为,而《朋友原来是天生的》则告诉
我们,友谊之复杂需要用非常多样的科学来解释!作者罗宾.邓巴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和
演化心理学家,最著名的研究是提出每人平均朋友数量是 150 人的“邓巴数字”,他在
书中结合脑神经科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等跨领域的分析,向读者详细介绍朋友对人类
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
在这则笔记,我将写下阅读《朋友原来是天生的》的所学与心得,介绍邓巴数字如何解
释我们需要的朋友数量、我们选择朋友背后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如何教我们建立
与巩固友谊。
## 你需要多少朋友?
首先,我们试着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需要多少朋友?
回答之前得先说清楚什么叫做“朋友”,《朋友原来是天生的》定义,朋友是会想花时
间跟对方相处、而且对方也会想这么做的人,例如,你在一个大型派对中远远看到对方
,你会选择走过去寒暄两句、而不是假装没看到的话,就算是朋友。
拥有朋友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则没有任何好处。友谊带给我们的好处不只是心理的愉悦
感而已,更会直接影响人类生理机能,书中引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报告,发现人的朋友越
多、受到病痛折磨的机率会越小,我们都知道吃营养均衡的食物、保持运动习惯、还有
戒菸都对健康有帮助,但令人讶异的是,你融入你的社交圈的程度,对健康的影响力远
远超过其他因素!拥有够多朋友,会让你更健康;反之,也存在研究显示,越是孤独的
人、平均寿命也越短。
然而,朋友的数量当然不是无上限的越多越好。作者邓巴的研究用很有趣的方式来测量
朋友数量:圣诞卡片,对方与你的友谊亲密程度要足够高,你才会愿意花时间跟心力动
手写卡片寄给他/她,而且圣诞节是一年一度,如果过了一整年后你会忘记寄卡片的、大
概对你而言不是真的朋友。邓巴透过圣诞卡寄送行为普查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寄卡片给
大约 150 个对象。除了圣诞卡片,其他测量朋友数量的方式,也不约而同得出“每个人
平均有 150 个朋友”的结论,这个数字被称为“邓巴数字”。
邓巴数字:你可以拥有的朋友数量上限,就是 150 人
读到这,你可能马上会开始怀疑:怎么可能这么少?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明明
常常看到有人朋友数量超过 500 甚至 1,000 人!问题在于,网络上的朋友数量只是一
个没有考虑亲疏关系的冰冷数字,他们不见得全都是有意义的朋友。你可以用邓巴的圣
诞卡片调查标准检验看看,你在网络上的一千多个“朋友”,去除掉过去一年没对彼此
传讯息、也没有按赞分享等交流的人之后,是不是只剩下接近 150 人这个数字呢?
邓巴数字的 150 人并不只是巧合,而是大脑的社交认知能力限制。作者的“社会脑假说
”提出,动物的群体大小跟大脑发达程度有关。不管是哪种动物,大群体比起小群体有
更多的友谊配对,这些交流需要较大的大脑才能好好管理(你也会同意,交朋友颇需要
脑力,对吧?)。所有人类的大脑大小不会差太多,参与社交的能力都存在认知侷限,
也就是你的时间跟精力能让你维持的有意义朋友数量最多是 150 人。
因此,《朋友原来是天生的》提到,虽然朋友越多,对我们生理与心理的健康都有莫大
的好处,你却也不需要因为你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的朋友数量低于 1,000 人而
感到失落,因为邓巴数字与社会脑假说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受到大脑大小的生理限制,
使得我们能好好交流的有意义的朋友平均只有 150 人,只要你的朋友数量接近这个数字
,就不需要有朋友太少的社交焦虑。
## 朋友是天生的
包括我自己,相信大家都会认为,朋友是我们依照自己喜好选择的。而邓巴的演化心理
学专业却告诉我们:朋友是天生的,他在书中引用两项惊奇的研究发现来证明这项观点

* 你不仅较可能与朋友有相同的特定基因,而且也更可能和朋友有同样的思考模式。
* 并不是因为做朋友让你们有相似的想法,而是因为你们有相同的想法而被吸引在一起

换言之,我们虽然的确是自己选择该跟谁交朋友,但我们的潜意识仍让我们刻意选择那
些想法、情绪反应、还有特定基因组合与我们十分相似的人。想像一下,你在美术馆对
某一幅画深深着迷,旁边出现另一个人,同样也是直勾勾地享受着这幅画,你会不会偷
偷想着:“这个人真有品味,我肯定能跟他成为好朋友”?
我们交朋友时倾向于物以类聚,也就是追求“同质性”,《朋友原来是天生的》提及,
我们会用七种文化与社会环境相关的标准,来评估我们该不该跟某人交朋友,书中称之
为“友谊七大支柱”:
* 相同的语言或方言
* 在同一个地方成长
* 具有相同的教育和职业经历
* 有相同的嗜好和兴趣
* 有相同的世界观(道德、宗教、政治观)
* 有相同的幽默感
* 有相同的音乐品味
基于这七项友谊的同质性支柱,交朋友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评估,你认识的这位新的朋友
与你共享多少支柱,我们常会受到与你共同点许多的人吸引、喜欢上与我们越相似的人

认识友谊七大支柱后,我们可以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对不同朋友“大小眼”。你透过这些
支柱评估你与对方的物以类聚程度,你与对方相同的支柱越多,你越会觉得彼此气味相
投,你会对这类朋友投入更多时间跟感情,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更乐意伸出援手;反之
亦然,如果朋友与你共享的支柱很少,你会认为彼此没那么合得来,而与对方保持“不
是那么有意义的朋友”的点头之交关系。
我在阅读这七大支柱的时候,对幽默感这项特别有共鸣。我很喜欢在传讯息聊天的时候
,有意无意地分享一些 梗图(或称网络迷因、Meme)给对方,如果对方看得懂图片里的
笑点、表示喜欢,甚至传回来更多梗图跟我分享的话,我就会觉得跟这位朋友又更亲近
了一点!
## 以“共享”巩固友谊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至今我仍深深感动”
看到这句歌词,你的脑袋里面是不是已经响起熟悉的旋律了呢?神奇的是,这句歌词并
不只是想像,而是有科学根据的!
脑内啡(Endorphin)是由大脑产生的神经传导物质,它的化学性质具有止痛、产生放松
与愉悦感受的效果,而科学研究指出,灵长类(包括人类)可以透过社交梳理启动脑内
啡系统,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想跟朋友出门玩,一起吃饭、欢笑、或者唱歌跳舞都有
助于触发脑内啡产生,成为获得更多开心感受的正向循环,不仅如此,这些“共享情绪
体验”还会让朋友间联结更加紧密。
共享情绪体验是很强烈的友谊联结机制,在战火中一同出生入死的军旅兄弟是最容易想
像的范例。共享情绪体验当然不仅限于战争这种超级戏剧化的场面,你有没有怀疑过,
为什么你明明可以选择一个人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看 Netflix,却还是想要跟朋友一起出
门看电影?同样是看电影的行为,一个人看、以及和朋友一起看获得的体验其实大不相
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就算观看的电影是悲剧类型,比起一个人观看,和多个陌生人一
起欣赏电影时会触发更多脑内啡、心中产生的感动程度会更高,你还会觉得与在场一起
看电影的其他观众关系更加亲密。
这也说明了大家为什么都喜欢“说故事”的其中一种理由,故事不论是真实或者虚构的
,都会为在场听众创造共同经验,大家因为听着相同的故事而有更深刻的感动、也强化
了友谊联结。
比起一起感动,和朋友一起欢笑更是社交联结的核心。光是一个人(真心的)笑,就会
让大脑充满许多脑内啡,和朋友一起笑时,还会让彼此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书中提到
,和朋友一同欢笑会让人变得慷慨、更愿意透露私人的资讯,因为大脑的脑内啡除了让
自己更放松自在,还会让你相信你与朋友关系变亲密了、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更多个人
资讯交给对方。有趣的是,共享欢笑是有针对性的、只限于实际一起活动的人,举例而
言,你在餐厅跟朋友吃饭的时候,边聊天边欢笑当然很开心,但隔壁桌要是笑得太大声
,你不只不会跟着开心,还会觉得吵、被冒犯,而变得愤怒。
更让我惊讶的是,不仅是共享经验还有欢笑,光是行为同步,就能帮助我们建构更强的
友谊联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爱跟朋友一起唱 KTV、或者到夜店跳舞。一起说故事跟欢
笑,大多需要透过语言传递,然而与太多人对话会有语言认知能力与时间成本限制,所
以,为了增加社会群体的规模、为了与更多人建立友谊联结,人类流传了唱歌跳舞的文
化。
唱歌与跳舞的时候,你需要与其他人一同跟上音乐节奏、协调动作、还要快速地在伙伴
之间切换眼神接触,就像是同时在跟许多人“交谈”一样,与团体的同步动作会提升脑
内啡给大脑的快乐感受,整个团体的联系会因此变得更紧密,也提升每位朋友成员的幸
福感。
如果你在烦恼自己下个周末到底该找朋友出门玩、还是独自在家懒懒地过一天,《朋友
原来是天生的》用脑内啡系统来解释,跟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唱歌跳舞、以及欢笑,都
会让我们的大脑获得更多快乐感受,或许这些科学发现能说服你离开沙发、更积极地约
好朋友出去走走。
## 结语
就如《朋友原来是天生的》书名,我们找到的朋友多少都跟我们几分相似,也因此我们
更容易同步彼此的行为,会喜欢一起聊天、会为了同一则奇闻逸事捧腹大笑,这些共享
情绪体验不只透过脑内啡让你更快乐,还会加强你跟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让大家越是
投入时间在一起、就越喜欢彼此。而你的大脑能管理的朋友数量是有极限的,通常不会
超过邓巴数字的 150 人太多,所以你可以让你的好朋友重质不重量,不需要因为
Instagram 分享照片没有得到 1,000 个赞而产生朋友太少的焦虑。
看完《朋友原来是天生的》之后,你会更了解你为什么要交朋友,帮助你从科学家的视
野重新思考你跟朋友之间的关系,并且认识在朋友小圈圈的归属感来源,是重视朋友的
你值得一读的有趣科学书!
作者: J7565J (蓝光)   2022-12-17 23:00:00
感谢分享
作者: kevinapo (龙羽)   2022-12-18 00:10:00
150是认真的吗?
作者: darkMood (瞬间投射)   2022-12-18 06:32:00
为放屁而放屁,为朋友而朋友,为写书而写书。
作者: aluweiyu (Bobo)   2022-12-18 09:15:00
推心得
作者: olp123 (ok)   2022-12-18 11:36:00
150太夸张了吧!一年才365天,还要工作,有家人也要独处及自己兴趣时间上根本不够用去维系这么多友谊
作者: cashko   2022-12-18 11:42:00
现在通讯软件这么方便,美国年轻人还是在寄实体圣诞卡片来祝福吗
作者: hedgehogs (刺猬)   2022-12-18 11:50:00
不是很认同这本书的一些观点,不过数字方面没什么问题毕竟作者的标准是“过去一年内”有互动的数量只要一年内有传个讯息按个赞就算在里面另外还有会深入交际的人际关系,这数量大概15人上下
作者: kiki41052 (缇)   2022-12-18 13:28:00
这里提到的朋友包含点头之交 朋友的朋友 那种吧每个人对朋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中文文字定义的朋友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范围缩小很多
作者: kevinapo (龙羽)   2022-12-18 13:41:00
真挚的友谊当然是快乐的来源但150我觉得夸张了XDDDD 应该包括很多点头之交 按按赞的关系也算进来@8楼:实体的互动绝对还是比较好
作者: weimr (小胖)   2022-12-18 14:58:00
有意思的数字...150
作者: myislet (以为忘了却记得牢牢的。)   2022-12-18 19:58:00
觉得150好多,点头之交对我来说不算朋友XD
作者: mapabeyb (╮(﹀_﹀")╭)   2022-12-18 23:44:00
同事也包括在150人名单内吗?
作者: hedgehogs (刺猬)   2022-12-19 00:09:00
依研究者的标准,是
作者: kevinapo (龙羽)   2022-12-19 10:53:00
那150名单就简单了
作者: DreamsInWind (不幸少女爱好会)   2022-12-19 12:23:00
150这个数字用圣诞卡片来推估 就不太基因..
作者: jyekid (会呼吸的痛)   2022-12-19 22:09:00
人类的小共同体极限(愿意用生命保护彼此)大概就150-200数字 差不多就这范围 跟一个连差不多知道他是村落中谁的亲朋好友 记得住其名字 关系网大概就那个数字
作者: s27129804 (s27129804)   2022-12-20 03:15:00
看到150真的吓死 XD我能不能数15个好朋友都有疑问了突然想到现在人联络起来太方便了 如果把一年内有传讯息的人数都加一加的话说不定也是150这数字
作者: tibo96033 (鲤鱼)   2022-12-20 07:18:00
interesting
作者: olp123 (ok)   2022-12-20 07:26:00
觉得朋友150人这个数字,就不会想看这本书了会觉得作者不够严谨
作者: mapabeyb (╮(﹀_﹀")╭)   2022-12-20 11:45:00
如果书里有将朋友的定义说明清楚,那就没有什么问题
作者: kevinapo (龙羽)   2022-12-20 13:04:00
这是更有趣的话题了:怎么定义朋友?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22-12-21 13:48:00
我没朋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