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枪砲、病菌与钢铁》重新定义地理环境论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11-07 17:57:03
原文书名: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作者: 贾德.戴蒙 Jared Diamond
翻译:王道环、廖月娟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2019/08/13
部落格图文好读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11/07/guns-germs-and-steel/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想要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绝对不可能漏掉《枪砲、病菌与钢铁》这本书。这本书的
作者是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理学教授、美
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被誉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达尔文”。《枪炮、病菌与钢铁》是
其成名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主要是探讨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与地理成因。这是
近代第一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宏观地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书,此书发表后,对后来
所有的相关书籍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论你是支持或是反对他的理论,只要谈到人类历史,
就不可能不提到这本书,像是《人类大历史》、《国家为什么失败》、《被发明的昨日》
等都有提到这本书的理论。2005年国家地理杂志还将这本书拍成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
有三集,非常推荐找来看,因为里面有作者戴蒙亲自带你走访各大洲来说明地理条件是如
何影响各个文明的发展,看看那些遗迹和考古证据,可以帮助你更了解书里的内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kkWMz6jDQ&t=78s
戴蒙后来又出了两本书2005年《大崩坏》、2012年《昨日世界》,这三本合称“人类大历
史三部曲”。三本合在一起看可以更了解戴蒙的理论:生物地理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终极
因素。
因为已经有太多人分享过这本书的内容心得,所以我的这篇心得不会着重太多内容的摘要
,我想要聚焦在这本书所引发的环境地理决定论的讨论上,和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以及我
们从这本书可以反思的部分。
到底什么是地理决定论?
人类生活在土地上,方方面面都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谈人类历史的时候,是不可能忽
略环境因素去谈的。在传统的文明史研究里,有一种理论就称为 “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有时也称为 “地理决定论”(geographical
determinism) 或“气候决定论” (climatic determinism)。相对地,所谓非地理决定论
,就是主张民族性、文化、制度和领导者的个人意志等人为的因素才是文明发展的决定因
素,比环境的影响力还要大。这些理论可以称为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历史决定论”(historical determinism) 、或 “个人决定论”
(individual determinism)。
环境决定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例如亚里斯多德在其《政治学》这本书里就曾
经提过他认为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民是精神充足,有热忱的,因此能长久保持自由,但大
多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从未培养好治理他人的才德,所以政府方面的功业总是无足称道
。亚细亚的人民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
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唯独希腊人,在地理位置上既处于两大陆之间,其秉性也兼有两
者的品质。
这种思想持续发展,到了十八世纪,在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他提出气候是造成
“东方专制”的决定性因素。相较之下,温带地区才有着最适宜的政治体制,也就是西欧
中部。他否认亚洲有温带地区,认为亚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温带,因为与寒冷地区紧挨着
的就是炎热地区,诸如土耳其、波斯、莫卧尔、中国、朝鲜和日本,都算是炎热地区。进
而推论出因为寒冷地区的人民勇敢,而炎热地区的人民怯懦,所以亚洲“独特”的地理环
境,就造成了“一方必将成为征服者,另一方必将成为被征服者”。相较之下,欧洲各国
则保持了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个理论很明显就不是事实,但已经反应了当时欧洲人自
认优越的心态。
另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兴起,帝国侵略必须有一套使殖民正当化的论述,所谓的“种族
主义”(racialism) 也是这时候的产物。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民族区分,由血缘、语言
、文化等属性来区分。但直到大航海时期和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人更广泛接触到世界各
地不同的生态,开始研究生物属性,也包括“人”在内——把人做为研究对象。因此,在
西方社会渐渐出现一种观点,即先天、客观的生物属性将人分成了不同羣体,这个属性被
称为“人种”。这个属性人人皆有,每个人都属于某个人种。例如,瑞典生物学家卡尔.
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现代生物学分类之父,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二名命
名法,他提出的人种分类成了当时的主流。林奈认为有四个人种,即欧洲人、非洲人、亚
洲人、美洲印第安人。与肤色对应起来,即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红种人。形成这个
共识后,科学家和伪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每个人种 的内在特质。随后,种族论者不仅把肤
色和体貌特征联系起来,还认为它与心智、情绪、文化等特质有关。
再加上当时的人们为了调和圣经和科学证据,例如法国古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
Georges Cuvier, 1769-1832) 就曾发表他的种族论,他主张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种族:白
人(白人),蒙古人(黄种人)和埃塞俄比亚人(黑人),并假定所有的人都是从《圣经》
中的亚当的后代,声称亚当和夏娃是白人,人类的原始种族。其他两个种族起源于逃往不
同方向的逃离者。是因为5000年前一个重大灾难袭击了地球,随后那些幸存者生活在完全
互相孤立的地方。然后,根据他所谓的头骨的美丽或丑陋程度和文明程度,他把白种人放
在顶部,他认为他们的头顶形状最美丽,而黑人则在底部。又主张白人是聪明理智,黑人
情绪充沛,黄种人灵活狡黠等等。到后来还有人根据所谓的人种内在特质给不同种族做了
优劣排序。这样的种族理论就渐渐地深入人心,成为种族歧视和迫害的合理化依据。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到19世纪中叶以后的地理学主要在研究自然环境如何决定人类社
会的活动行为,研究方法是透过对环境的调查来推论人类社会隶属何种形态。例如德国政
治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 1844-1904)运用了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观点,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这是近代最有
理论架构的环境决定论起源。在其主要著作《人类地理学》中,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
理、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进程;在所著《政治地理学》中,把国家比做
生命有机体,认为向邻国扩张领土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因此,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膨胀到
某一程度,就需要更多的物资和空间,所以欧洲各国都为了社会生存而斗争,必须向海外
扩张。就这样,环境决定论变成了一个合理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合理化了那些侵占领土、
经济剥削,军国主义,以及阶级和种族支配等等的行为。环境决定论变成了一种恶名昭彰
的种族理论。没有人敢再提起,直到1997年戴蒙出版了这本书《枪砲、病菌与钢铁》。
和以往的研究者相比,戴蒙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生物地理决定论”(biogeographic
determinism) 或是“新地理决定论”(neo-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这个理论不同
于有种族歧视意含的传统环境地理决定论,甚至是对传统理论的反驳。因为他要论证的是
各洲发展的差异,现代世界中的不平等,之所以会这么大,不是因为人种差异,哪个民族
比较优秀,因为在一万一千年前,当时各大洲的各个族群皆以狩猎─采集维生,发展的起
头都是一样的,在人种和智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各洲环境条件,先天的差异
造成某些文明可以提早发展,因为各大洲的发展速率各不相同,才导致现在世界上科技和
政治不平等的现象。他认为必须把地理决定论与种族主义分开,才是正确的理解什么是地
理决定论。另一方面,他认为没有人会否认文化、制度和个人选择在许多历史关键点上的
影响力,只是他发现以前的学者过度强调这些面向,反而忽视、甚至否认了环境的影响力
。如果以光谱的方式来看人类文明的演进,一端是原始社会,另一端是高度复杂的现代社
会,在现代社会这端,因为有机械科技的帮助,可以克服环境的问题,那文化和制度等的
影响力就会比较突出,但对另一端的原始社会而言,如何面对环境的挑战就是生存的关键
。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要唤醒大家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力。对于“地理决定论”这个议
题可以看戴蒙这篇文章,Geographic determinism,他自己的澄清。
因此,他的理论又被称为“新环境决定论”来与旧的理论区分; 新环境决定论是以科学
、客观的角度来检验地理和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建立、经济发展和文明制度。
接下来我就来谈他的理论和论证方法。
研究方法与寻找历史终极因:
戴蒙的学术养成背景很有趣,所以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因为父亲是小儿科医生,影响了
他一开始的梦想是学医,但后来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医学,就改念生理学,成为生理学教
授。赏鸟一直是他的爱好,在1964年他首次去新几内亚观察鸟类,对于新几内亚的环境和
人文发展充满了好奇,这影响了他后来转行研究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1991年他出版了第
一本书《第三类黑猩猩》,讨论人类的自然史,论述人类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演化的如
此不同。我们和另外两种黑猩猩的基因差异不到2%,但发展却完全不同,他推论这些关键
性的差异是在近一千万年内演化出来的 (可对照在《人类大历史》中提到的智人的发展
史)。《第三类黑猩猩》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对人类的演化过程有兴趣的,很推荐
去看一看。这本书从人类与非洲大猿类的共祖谈起,直到人类族群间的暴力、战争以及全
球核子威胁。
他当时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在过去的一万年间,人类社会在不同大洲的发展会如此不同
?过去有一种种族主义的解释,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这理论主张这是因为欧洲人比其
他人种更聪明,所以欧洲文明才会如此先进和强大。戴蒙认为种族理论是错的,新几内亚
的原住民并没有在智力上比较差,他们的生存技能和技术甚至更精巧。如果不是人种 (
基因本质)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差距?这个答案就是《枪砲、病
菌与钢铁》这本书要说的内容。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三类猩猩》的延伸。
而这本书的出现,在人类历史学的研究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史研究法不外乎是收集过
去发生的史料,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去剖析相关事件的前因后果和趋势,希望能透过精准的
描述和解释让大众对过去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可以解释现况或预测未来。不过
传统的史料研究都比较偏重在人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是历史当事人的口头叙述或是
文字纪录,非书面的遗迹、器物等。因此在近代科学方法的影响,传统的历史研究一直被
认为不是科学,因为反对者主张历史是研究人事现象,这人事过去就过去了,不像科学研
究可以反复实验、直接观察,历史发展没有法则可言。既然历史没有法则可言,那就更不
用谈预测了。科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能精准预测,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能算是科学。也因此大
家的想法里总是认为历史是人文的学科,与自然科学是无关甚至是对立的。
但是《枪砲、病菌与钢铁》这本书做到了如何以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历史。戴蒙把全球各
地区、各族群纳入回溯性的实验,来检视过去的发展轨迹并探讨人类社会的命运。他的论
述是科学的,因为他运用了生理学、演化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植物学、地
质学等角度来剖析人类社会。在书的收场白这章里,他就谈论了人类史如何可能是历史科
学,虽然它与其他传统科学,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很大的差异。我认为最有启
发性的论点是戴蒙说研究人类历史的学者可以从比较法与所谓的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s) 来获得知识。历史科学研究的是近因(immediate causes) 与终极因
(ultimate causes) 的因果过程。虽然生物系统是复杂的 (chaotic),意即系统的细节可
以做决定性的因果分析,但这不代表可以预测系统的行为,生物学家和历史学者能发明描
述统计趋势的“定律 ”。因此历史系统即使有终极的决定性(例如服从量子力学定律)
,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仍是显著的性格,那么要描述这种性格的方式就是对因果长链
做解析,来分别最后的“果”与源自研究领域之外的终极“因”。在历史科学中,虽然学
者很难做先验的预测(因为没有历史资讯的指引,无法预测生态系中哪个物种会灭绝),
但是学者可以做事后解释,例如中生代结束时一颗陨石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的大灭绝,可是
还有许多其他物种幸存了,为什么?再者,历史科学家的预言内容是过去发生的事,其预
言可以受到未来发现(新资料、新证据)的检验。
接下来,我将说明戴蒙如何用这套研究方法找出人类历史的终极因。
生物地理决定论:
回顾人类历史,在西元前11000年,当时各大洲的各个族群皆以狩猎─采集维生。时间快
转,到了西元1500年,欧洲的殖民扩张才刚开始,各大洲的族群在科技和政治组织的发展
上已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这个世界是如何发展成西元1500年时的模样?为什么人类社
会今天是以这种面貌出现?为什么这个世界的贫富差距这么大?环境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有
多大?动植物如何成为人类历史的“推手”?这些是这本书的核心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采取历史回溯法,以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谈,依据他的生物地理学、演化生
物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科学的视野带我们横跨一万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发展轨
迹。他要用生物地理的客观事实来追溯在这样超长历史里人类发展的终极因素是什么。他
的论证方式就是提出各种科学研究的证据,包含大量考古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他的论证非
常细腻,例如前面为了要论证农业发展是历史的终极因,在第二部分就花了7个章节来讨
论农业的起源与传播,就是要重新建构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这本书的主题是个历史问题,但是解答的门路是科学,特别是演化生物学、地质学等历史
科学,包含农作物以及它们的野生祖先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人类病菌和
相关动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学;人类疾病的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各大洲及主要
岛屿上的考古研究;技术、文字、政治组织的历史研究。
这种跨学科性的科学论证的方式,非常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最后,他发现
从生物地理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他似乎找到了某种历史规律:枪砲、病菌与钢铁。最后
,作者总结出四个世界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可驯化动植物的洲际差异、传播与迁徙的速
率、洲际传播的因素、面积和人口的差别。
历史规律:
终极因:粮食生产力 (第4-10章)
作者从人类的起跑线说起,从伊甸园到印加帝国,发现人类文明史的起点是农业。定居农
人组成的社会,比较容易采借其他农业社会发展出的金属技艺;狩猎─采集族群反而不容
易从定居的农业社会采借粮食生产生计——最后他们往往给农民替代了(驱逐或消灭)。
农业创造了人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空间,农业社会创造了所有的文明要项。因为粮食生
产方式决定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的复杂程度——因此两者是那个历史结果(欧洲人征服美洲
)的终极因。 欧亚大陆的粮食生产业,比美洲新世界早五千年达到一定的规模(食物中
有很高的比例源自粮食生产)。
美洲广大的土地上没有出现农牧业的唯一原因,就是缺乏土产资源。首先,在美洲自行发
展出农业的地区,与欧亚大陆比较起来,有五大利空因素使它们的发展受到限制:农作物
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种籽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用手犁田;缺少动物肥
料以增进土地的生产力;农事中许多工作只有人力可用。这些差异意味着:在一四九二年
以前,欧亚大陆和美洲每人每小时的平均产值,用卡路里与蛋白质来计算的话,有很大的
差别。第二,世上主要只有十四种哺乳类动物被饲养,当中的十三样动物都原生于欧亚大
陆。而美洲的大型哺乳类在冰后期发生了一场大灭绝,所以美洲缺乏大型哺乳类家畜,大
量减少了美洲人驯养动物的机会。
铸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近因
近因 1:病菌 (第11章)
农业的兴起会触发群聚传染病的演化,其中一个原因是,比起狩猎─采集的生活形态,农
业得以养活十倍甚至百倍以上的人口。采定居形态的农夫生活圈不出自己的污水排放区,
等于是为微生物提供一条侵入人体和水源的捷径,城市的兴起则使微生物更加繁盛。 群
聚传染病的媒介,它们也寄生在我们豢养的牲畜和宠物身上,像牛和猪等这种人类社群大
规模饲养的动物,身上早有一大群等著登陆人体的微生物,纯属动物的疾病渐渐转变成人
类专属的疾病。欧亚族群长期与病菌共生的情况下,要不是因此而获得免疫力,就是累积
了抗病的遗传力。那些疾病包括天花、痲疹、感冒、黑死病、肺结核、斑疹伤寒、霍乱、
疟疾等等。相对于这张人类杀手的名单,美洲社会在哥伦布造访之前,唯一经验过的群聚
传染病,只有非梅毒螺旋体病,因此当欧洲人踏上新世界时,毫无抵抗力的居民就惨遭人
口削减。
近因 2:文字 (第12章)
大多数欧亚国家都有识字的官僚系统,平民中也有很高的比例能读书识字。文字方便政治
管理与经济交换,激励与指引探险、征服的雄心,使资讯与经验得以累积、传布,不受时
空限制。一言以蔽之,文字增强了欧洲社会的竞争力。文字在知识的传达上,可以更精确
、大量而且详实,现代社会的力量正是来自文字,我们因而得以汲取遥远时空的知识。帝
王和商贾都是利用文字发号施令、组织船舰向海外扩张。舰队航行依循的海图和航海指示
都是以前的探险家留下来的。这些记载告诉后代探险家外地的景况,使人得以未雨绸缪。
帝国的统治、管辖也靠文字。相对的,在美洲只有中美洲一个小区域的一小撮知识分子,
掌握了文字的奥秘。印加帝国发展出一种流水帐系统和标识符号(类似结绳记事),可是
与文字比起来,功能差远了,无法作为传递详细资讯的工具。。现存的中美洲文字历史最
为久远的,是来自西元前600年墨西哥南方的萨波特克地区(Zapotec),我们了解最多的
则是马雅低地的文字,最早的书写年代据推断为西元292年。
近因 3:科技技术 (第13章)
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近因中,可与病菌的威力比美的,是技术。双方的技术每一个面向都有
差距,这些差距源自双方社会的不同发展史——欧亚世界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都市早就
兴起了,都市里人口稠密、经济分工、政治集权,都市之间互动频繁、相互竞争。可以从
五个技术领域进一步观察旧世界与新世界的差异。第一,1492年所有欧亚大陆上的复杂社
会都已经使用金属工具了——起先是铜器,然后青铜器,最后铁器。相对地,美洲所有社
会仍以石头、木头、骨头作为制造工具的主要材料。第二,军事兵器以欧亚大陆的最具威
力。此外,美洲土著也动员不了什么动物,足以对抗欧洲人的马匹。第三,欧亚社会用来
运转机器的能源,比美洲土著的丰富得太多了。传统上都以“十八世纪英国以蒸汽为动力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事实上,一场以风力与水力为基础的工业革命,中世纪时就
已经在欧洲许多地区展开了。到了1492年,欧亚大陆上所有利用兽力、风力、水力完成的
工作,在美洲仍旧以人力操作。第四,在欧亚大陆上,轮子用作能量转换的装置,是后来
的发展,轮子老早就是陆路运输的基础。美洲土著从来没有利用轮子做过前面提的那些事
,在墨西哥发现的陶制玩具上倒是有轮子。第五, 航海。许多欧亚社会发展出大型帆船
,有些能迎风破浪、横渡大洋,并装备了六分仪、罗盘、尾舵、大炮。无论装载量、速度
、操控性、耐航性,那些船只都比美洲土著建造的筏子优越多了。
近因 4:社会组织 (第14章)
戴蒙主张密集农业和复杂社群由于自体催化,有互相刺激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口成长将
使社群日益复杂,而社群的复杂又会助长密集农业,从而刺激人口成长。中央集权且复杂
的社群精于公共建设(如水利系统)和远方贸易(进口金属以制造更多农具),经济分工
也较细(可用农民的谷物供给牧人,又提供牧人的牲畜给农民帮助犁田)。这些能力都将
助长粮食生产,从而缔造高密度的人口。
因此他认为关于国家的起源跟一地人口的数目有关。文化人类学家为了描述人类社会的多
样性,经常将人类社会分为不同的类型:队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当人口越多,社群必
然越复杂。例如一样是酋邦,人口众多者,则越倾向中央集权,社群分层越多,且越趋复
杂。一地人口的数量、密度或压力对复杂社群的形成有绝对的关系。原始国家就是超大型
酋邦再更上一层楼。 国家和酋邦相比,中枢的控制范围更大,经济的重新分配(税收)
形式也更广。国家内部的冲突越来越依赖司法和警察系统。最根本的差异就在国家是有组
织的政治实体,领土有一定界线,不像队群、部落和原始的酋邦主要系于亲属关系。
长期发展下来,欧亚社会与美洲社会在政治组织方面逐渐有不同发展结果。许多欧亚大陆
的国家或帝国,都有国定宗教,以维系国内的政治秩序,团结民众、对抗异族。美洲有两
个帝国,印加与阿兹提克。她们与欧亚大陆上的帝国,在各方面都很相似——面积、人口
、语言成分、国定宗教与起源。但是因为发展的时间速率不一致,竞争力就有了明显的差
距。(细节可参考《人类大历史》第三、第四部有很精彩的说明)
小结:农业生产改变了不少社会的命运,而粮食生产催生文字发明。欧亚大陆因为生物资
源而抢先,后来的世界不平等不仅是粮产、物产、技术和发明所决定,更是互动后的结果
。原来,比如非洲与欧洲有不同的历史发展,与其面积、轴线、生物资源相关。但并不是
说文化与性格并不重要,像日本放弃火枪、中国放弃远洋航行,就是文化和性格的影响。
因为技术会衍生另一项技术,失传了便失去了下一项的发展机会,就改变了中国和日本的
科技发展的命运。
四个世界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组因素,洲际差异,就是可供驯化的动、植物食物资源 :
粮食生产非常重要,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剩余粮食喂养不事食物生产的专家,而在发展技术
与政治优势之前,充足的粮食可以喂养更多的人口,人口的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军事优势,
使社群进可攻退可守。要发展出复杂的经济体系、分化社会阶层、集权的政治组织,也是
完全由粮食生产决定。以可供驯化的生物资源来说,欧亚大陆最得天独厚、非洲次之、美
洲又差多了,而澳洲简直是不毛之地。
第二组因素,那些影响传播与迁徙速率的条件:
有了传播与迁徙,文明才可能传播和交流,但各大洲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欧亚大
陆上,传播与迁徙最迅速,因为欧亚大陆的主轴是东西向。在非洲传播的速度很慢,美洲
更是特别的慢,因为大陆主轴为南北向,生态与地理障碍较难克服。而新几内亚作为太平
洋中的岛屿,传播和迁徙的条件更是非常不利。
第三组因素,洲际传播的条件:
由洲际传播也可以获得一组农作物、牲口,和新技术,使社会进一步发展。在过去六千年
中,从欧亚大陆到非洲亚撒哈拉是最容易的。欧亚大陆又独占优势,而美洲就比较差,澳
洲就更差了。澳洲土著与欧亚大陆隔着大洋,中间点缀著印度尼西亚,欧亚大陆在澳洲的
遗泽,已经证实的只有澳洲野狗。
第四组也是最后一组因素,是各大洲在面积或人口总数上的差异:
面积越大、人口总数越多的大洲,就有更多的发明家,更多的社会相互竞争,更多的创新
。必须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和足够多的人口,文明才能高度发展。世界各大洲中,欧亚
大陆的面积最大,相互竞争的社会数量也最多,澳洲与新几内亚就小得多了,塔斯马尼亚
更不用说。美洲的面积虽然很大,却给地理与生态分割开来,实际上像是没有紧密联系的
几个小洲。
论证小结:
作者戴蒙将造成各大陆民族之间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环境的差异,其“生物地理决定
论”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各大洲“自然资源”的不平等,正是造就至今社会文明发展落差
的主因。欧亚大陆较其他大陆更具有发展农牧业的优势和技术传播的条件,因此欧洲人征
服了美洲和非洲,而不是相反。今天的世界现况,其实早在一万三千年前就决定了,换句
话说,各洲社会、文化的巨大歧异不在生物基因本身,不是人种或文化,而在地理环境的
差异。
中国问题:
按照这样四条标准,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区,毫无疑问必在欧亚大陆某处。事实上
,戴蒙德在欧亚大陆找到了两处这样的地方:第一处是“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即古称美
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根据现今已发现的证据,该地区确实是人类文明发
达的最早地区。第二处则是中国,在戴蒙德眼中,中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区。但为什么
肥沃新月地带和中国当时都没有出现欧美的“现代国家”? 为什么是欧洲社会殖民美洲
与澳洲,而不是肥沃月弯、中国或印度?这显然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在收场白这一章里戴蒙给了一个简短的回应。他认为中国在现代史上丧失了政治与技术的
优越地位,让后起之秀的欧洲超越了,追根究柢必须从中国长期统一与欧洲长期分裂的历
史下手。中国先驰得点,于唐宋之间成为技术大国,领先世界。中国也曾经是世界领袖,
1405-1432年,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论规模和时间也都比欧洲社会强许多。但是中国
的地理条件最后让中国付出了代价——只要独裁者一个决定,就能阻滞创新。在政治制度
上,欧洲的分裂反而优于中国的大一统,因为大一统的中国只要政府一声令下,郑和庞大
的舰队就全面停摆,但是哥伦布却可以从分裂的欧洲各国里找到机会去发展。正因为欧洲
是分裂的,哥伦布才有机会在几百位王公贵族中说服一位,资助出海的费用。也因为分裂
,必须竞争,只要某个国家在哪各方面领先了,其他国家也会急起直追。
从对中国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戴蒙的生物地理决定论并不是简单的环境决定论。事
实上,他要强调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来自不同个体、不同社群的互动。只有在欧
亚陆块上,不同的族群可以“实验”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族群有机会从互动中累积集
体的实力。虽然他的答案必然引发更多的问题与思考,如“地理决定论”的标签问题;以
科学论述历史的利与弊,以及人文与科学的争议等。
读后心得:
戴蒙的科学背景向我们显示了历史研究和科学是息息相关的:要说明历史不再只简单地依
靠政治事件,经济指标,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还要跨越很多学科来拼凑才能窥探全貌。
过去的历史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被局限在人的本身,以及人本身所带来的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等。我们忽略了人以外的外部因素,以为那是不重要的,我想背后的隐藏思想是
启蒙时代人文主义和进步主义带来的优越感,我们相信人定胜天,科学的进步可以让我们
打破自然环境的限制。
我认为戴蒙的论证确实超越了简单的“地理决定论”,提出的理据和分析令人信服。也成
功地打破地理决定论和种族主义的连结,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的理论引起了两极化
的反应,有些历史学者指责他在宣传(传统的)“地理决定论”, 这个标签似乎有令人
不快的意涵,例如“人类的创造力无法影响历史”、“人类只不过是受气候、动物相、植
物相摆布的棋子”,这主张会鼓励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贬低非西方社会的人。
关于这点,我在前面的定义部分就已经解释过了。
还有另一种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简单地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指向了环境的的绝对
影响,但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有误解存在。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决定”这两个字
。那误解的关键就是将戴蒙说的因果关系以为是一条“必然关系”,但综观整本书,很多
地方都可以看得出来他说的因果关系是指“相关性”的连接。历史的终极因和近因都是关
键性因素,彼此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地理环境只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并不必然
会导致了这种结果的产生,这是一种浑沌理论的因果观。他也同意文化、制度和人为因素
的影响力。有些文化差异的形成跟环境有关,但他也认为有些是无关的。对于文化特异性
格的历史意义,虽是重要的问题,但他承认目前他无法作答。对他来说,解答那个问题最
好的途径,是先把主要环境因素的作用都找出来,然后针对仍然令人不解的部分,再从文
化下手。这个观点可以在他的下一本书《大崩坏》里有更清楚的说明。他同意人类可以改
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要强调的是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自然环
境不是绝对的决定者,但它的力量也不可小瞧。下一次我们就来谈谈《大崩坏》这本书。
延伸阅读:
【CASE说书人】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王道还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8iZMPdAn4&t=221s
《人类大历史》回顾智人发展史,重新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 – 哲思飨宴 Philosophy
Symposium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9/23/sapiens/
作者: RezicKooo (瑞奇寇)   2022-11-08 23:38:00
作者: SixAmy   2022-11-09 16:35:00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实信徒-我爱萝)   2022-11-10 21:55:00
这本书算是预言了sars与武汉肺炎
作者: Lavone (塞壬的沉默)   2022-12-15 14:0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