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369516
本书是作者伊恩‧托尔(Ian W. Toll)的《太平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征服的怒潮》
,完成于2015年。这系列按照作者的说法,写作念头始于2011,原本打算一本搞定,但不
知道为啥就写爆了量,打算2019年结束,又多拖了一年(还在推特上发了毒誓,后来自删
,他还自嘲写作时间都可以打两场太平洋战争了)。不过,2020年才写完的书,简体引进
的速度算是很快了,而且我觉得新思文化的编辑眼光独具,《太平洋三部曲》是足够跟李
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的欧战三部曲及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的“解放
三部曲”齐名的二战经典纪实文学,能够有中文版面市绝对是喜欢这个主题的读者之福。
可惜的是,之前跟一位台湾的编辑聊过,以这个微小的市场来说,要出台版可能要“非常
的勇气”。我想也是,简中排版都可以出的这么厚了,繁体一个不小心又是可以砸死人的
“巨册”。原本是想要普及给大众的书,却又变成只有资深军迷愿意买单的作品,那可是
无限讽刺啊。
坦白说,欧美作家真的很擅长写这类在可读性跟深度兼具的作品;前面提到的另外两位就
不赘述了,伊恩‧托尔在这系列中,不单只是描述太平洋战争的经过,他还从大局分析了
日本美国的胜败原因,并时不时引用各种回忆录,纪实资料,来让读者“见微知著”,全
方位的兼顾,说真的,看完这系列,还敢挑战写一本新的同主题作品需要很大的勇气跟自
信。顺便扯的题外话,我一直期待华文圈能有一部这样水平写1937-1945、1945-1949的作
品出现,不过看起来短期内似乎不容易?也可能只是我孤陋寡闻吧。
《征服的怒潮》,副标题:1942-1944,相对前作叙述战争如何开始以及美国在中途岛的
反手一击,本书描述的则是盟军如何继续在艰苦环境中一步一步逆转局势,到最终开始辗
压日本。在作者眼中看来,美军的胜利,固然是先天上国力的差距,但也有更多是人为的
因素。
‧十九世纪的战略思维,打二十世纪的仗?
众所周知,二战时的日本,尽管运用航空战在珍珠港一度重创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他们
还是依然坚持迷恋“大舰巨砲”。他们对付美军的战略思维停留在日俄战争那种打出一场
像对马海战的决定性战役后,逼华盛顿和谈的老路数上,这是十九世纪的大国战争,但已
经不合时宜了。早在1914年以后,大国之间的战争就已经进入了总体战,结果通常不到让
对方全面投降不罢休,日本人还以为可以像对付清朝、沙俄那样的对付美国,实属异想天
开。而日本海军对于马汉学说的痴迷,即便到了二战海战明显的转变也依然不改,他们的
作战计画中仍期待在“某个地方打出对马海战般的决战”。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随着昭和天皇的加入而变得更加难以逆转,他本身也是受到东乡平
八郎的教育。战争初期顺利的时候,裕仁只是纯听过报告便罢,随着战事急转直下,他开
始干涉,并不断质疑“为什么不打一场决战”,这给了军部很大的压力。
不过日本决策高层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有苦难言”。日美之间的国力差距,其实
不单只是山本五十六知道,有兴趣的可以翻阅同样属于这主题佳作,约翰‧托兰(John
Toland)的《帝国落日:大日本帝国的衰亡》,这本书明确的说了,即便是东条英机,心
中也清楚打总体战是赢不了美国,他们只能寄托于这种“打出决定性会战逼对方上谈判桌
”的思维。你与其讨论他脑袋清醒与否,不如说更多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伊恩‧托
尔在书中提到,山本五十六在输了中途岛会战之后,就变得更厌世,我或多或少可以体会
他这种绝望的心情吧。不过好笑的是,即便到了44年,还有另外一批人以为可以保住已经
占领的帝国来跟盟国“谈体面的和平”,这个又是属于过度自以为是了。
国力的差距是悬殊的,这体现在工业上。作者花了篇幅描述,战前日本的高级机床都必须
从欧美引进,许多先进科技的资源也必须由外部进口,这在后期遭到美国潜艇严重打击。
然后,当零战已经开始落伍,即便科研人员开发了新式飞机,也没有力量投入生产。
真正最让人直观感受国力差距的,莫过于日本的飞机生产出来之后还要靠牛来拉出工厂去
配送。这是连它们自己人都感到震惊的事实。(德军其实也还在依赖牲畜后勤运送,轴心
国跟同盟国的国力差距太可怕了)
‧武士道救国?误国?
另外一个还停留在旧思维的地方,是日本引以为傲的“武士道”。
太平洋战场跟欧洲战场不同的一个现象是,日军受到的“武士道”教育,让他们即使战到
最后一兵一卒也拒绝投降。这体现在他们的一些行为:伤兵装死等敌人过来引爆手榴弹、
诈降然后自爆等等。要此作道德评判是没太大意义,不过我们可以对照,在欧洲,英、美
、德虽然也有杀俘之类的恶行,但也有彼此停火,救助伤患等“骑士”行为。至于同样暴
行累累的苏德战场,也不很少见到类似日军这样的举动。文化上的差异吧。
总之,下场就是,美军对日军伤兵不再客气,有时清扫战场是确认没有自己人之后直接以
坦克“辗压”(画面自己想吧),避免损失。也几乎不再劝降那些负隅顽抗的敌人。甚至开
始出现羞辱,严重的种族歧视的现象。东京的媒体常宣传美军把日兵头颅悬挂示众之类的
,倒是事实。后来美军敲走尸体上的金牙,把骨头当纪念品带走,或著挂在坦克上炫耀等
等都司空见惯。这些在HBO几年前拍的太平洋战争中有所体现,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作者说:罗斯福总统曾收到一个用日军士兵骨头制成的开封刀,他收下之后一段时间,可
能顾及公关问题,又下令拿去埋了。(对这个主题有兴趣的可以参看约翰‧道尔的《无情
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
作者在书的最后讲述了一段评论。
最后一个离开关岛的日本军人是横井庄一军曹,他在那边待了28年,才最终被捕,送回日
本。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类似这样的故事这绝非个案。然而,横井氏最引人注目的
,是他明知战争已然结束,却依然不肯弃械投降。他在回国之后,拜见了天皇,并向他“
忏悔自己无能打赢战争,还厚颜活到现在”。
这也是所谓的“武士道”的一种吗?或许也是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评论。但,其中一个角度
我们可以看到,横井的思维已经很难用“正常”的方式去理解,大多数时间只会被认为是
无理性的狂热分子,而这种人在历史上常常都是带来灾难居多。
他与其是跟天皇忏悔,更该向全国民才对,恰恰是它们这种狂热的战争份子,把日本带入
了毁灭的深渊。
‧人力黑洞
日本资源贫乏,人力也是他们耗不起的,但偏偏他们最浪费。这点的缺点体现在航空兵上
最为显著。
在太平洋战争,飞机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武器,负责驾驶的飞行员更是重中之重的战略资
产。而一个技术成熟老练且有经验的飞行员,有远见的军队都会不惜一切保全他们的性命
。美军即是如此,在每次的航空大战后,他们总是不遗余力的搜救被击落的飞行员,即使
冒着船舰被击沉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因此,折损率非常低,保存了很多有经验的人力资源
。相对来说,日军就没有这么做,老练的飞行员往往一去无回,或者是不断被操劳导致身
心俱疲,最终折损,而新来的菜鸟很快又因为经验不够而被盟军老鸟打爆,造成严重的恶
性循环。原本可以傲视全世界的高素质日军航空兵,几次大空战后就暴跌到令人吃惊,人
才储备迅速就见底。反观美国,还会把老鸟送回去当种子训练新兵,两者高下立判。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美军在提拔有能力的航空兵也是不遗余力,他们甚至要求各指挥部
,在将官的出身上必须平衡,在海、航互搭的情况下才不会发生思维偏见。
‧关键是潜艇战
另外一个决定太平洋战争胜败关键点是两军对于潜艇的态度。
基本上战前大家都是差不多,把潜艇当作某种侦察部队在使用。但美国人在战争开始后,
改变了态度,它让潜艇去进行猎杀运输船,断绝这个本就已经匮乏的资源的岛国海上生命
线。他们在遴选潜艇舰长时,要求积极跟具有攻击性的;对于船员,则要团结,合作,并
对潜艇非常熟悉。作者选择了一艘潜艇的战争经过,生动说明了美国海军是如何打潜艇战
的。最后,他甚至评论说:真正决定太平洋胜负的,其实是潜艇战。
‧三位名将
美国情报单位发现了山本五十六往前线的飞行路线与时间后,通报了尼米兹。
司令部的都主张应以击落,但尼米兹有两点犹豫。
1.这是否违反骑士风度?毕竟两国交战,不是私怨,他们跟这些日本海军人员战前也都有
交流,有必要到这种程度吗?但考虑到日军这次战争之野蛮,似乎这点也不是不能释怀。
2.刺杀他让日军换人指挥是否符合战略利益?中途岛跟瓜岛卡纳尔之战的两次失策都是山
本的手笔,与其让日军换人,不如让他继续执掌兵符是否更好?(关于这点我得说一下,
这太成败论英雄了。不要忘了珍珠港同时也是他的奇策。山本是处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境况下在指挥,那两场战败多少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山本做为海军司
令个人认为并没有失职,尼米兹自己来也未必更好。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次败北
对山本的精神打击很大,确实也影响了他的一些状况。后来有人主张,山本被日本奉为神
明,他的死,可以动摇民心士气。
于是尼米兹就决定干了。
山本的对照组是尼米兹,他喜欢接见很多人,从中获取各种不同的讯息(我发现毛泽东也
有这种嗜好,很多精明领导者都喜欢来这套),他的记性好,能认出很多人,也会让助理
提醒他,塑造一种亲切的氛围让来访者如沐春风。
他遇见争执时会静静地听完并记下所有的意见,再从中考虑并做决定,而且他尤其重视要
去执行命令者的回馈。
而另外一位名将,“美国的凯撒”麦克阿瑟就截然相反,他喜欢被奉承,高傲自大,不过
,也是有能接受正确异议的时候,只要不要扫了其颜面。
本书另外一个让我称道的地方,是作者会花时间描述一些微观史的部分,例如,他花了一
些篇幅讲述战争对夏威夷的影响。这座岛虽然是最先遭到惨烈攻击之处,但也是最被重视
跟很快就重建的地方,许多人因为它是海军的大本营而大发横财。少数族裔的零售业,各
处涌进来的工人,还有,为了满足需求的妓女们。据说她们最便宜的一次收三美元,但只
给你三分钟,时间到走人,才不管你解决了没。一位海军陆战队士兵说:“我还不如找条
死鱼。”也因此,这边是美国最种族平等的地方,许多白人在这边赫然发现他们根本“没
什么特别”。
也不是没有副作用啦,由于人口暴增,这边的秩序跟物价也都不是寻常人能够承受与忍耐
的。有位军官回忆:“在这边待个半年,哪怕你手上只有一卷报纸当武器,你也会愿意对
上前线对日军碉堡发起攻击的。”
至于作者描述美军在澳洲休息时遇见的各种故事,更是可以对照HBO的电视剧,有印象的
观众肯定会发出会心一笑。
这系列的《燃烧的大洋》跟本书在2019年面世,我先读了首部曲,然后等到第三部也出来
之后,才又继续进度,关于前作的书评不妨自行搜寻一下。本书继承了一惯的风格,同时
翻译也感觉不到太大的问题,喜欢这个主题的读者,真的不该错过。
https://0rz.tw/kD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