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ecorum (Festina Lente)
2022-07-11 12:12:10这么一本好书,落在知名译者手中,由国内一大出版社出版,
得到这样的结果,到底症结在哪里?应该好好地算算帐,
因为它反映出国内文史翻译书的一些问题。
首先说译者。梁永安是位多产的专业翻译家,国家图书馆的资料可检索到
140笔,除了他在台大哲研所的硕论及少数几笔重出译作外,含还未列入的
“伊凡的战争”,总数超过130本。这样多产的译者当然值得检视。
梁永安不但多产,译作还获得不少赞赏,曾获得东海大学英语系主办的
“译艺奖”(2013);连长年对国内翻译界施以无差别砲击的丁连财先生
也对他青眼以待,许之为“专职译者中有尽心坚守一定品质者”。
事有凑巧,就在前天丁先生还写了一篇本书的译评,仍然是嘉许有加:
中译本的翻译与编辑品质良好,可以挑剔的就是p.21的末4行与p.267 的
末7行的年代误植。
https://1453liencai.blogspot.com/2022/07/blog-post.html?spref=
fb&fbclid=IwAR3uQBa45PJFhEHKo6S9FImnjP2qLHCkIzbyLIafb4wPggkk83RhPQ2xRC4
只有两个问题?我们读到的是同个译本吗?或许我该配戴眼镜了.
话说回来,能获得译艺奖和大砲级的丁连财先生的称许,想必有点本事,
不能凭著1.2本书的表现,就据以论断一位资深译者的工作品质。
(我只在google books 上读到“伊凡”的试读章节,约占全书1/5而已.)
https://0rz.tw/YMGhl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2666
在此之前,梁永安对我是个彻底陌生的名字,所以我得对他之前的译作
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然而一大串的错缪就摆在眼前,就算之前的
翻译都是佳作,总能问个屈原问过的问题吧: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richardplch 说也许因为历史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他的专业是哲学(台大哲学系硕士、
东海哲学博班)。但是他已经翻译了许多历史作品,这并不是他新进入的工作领域,
而翻译是个技艺(craft),品质理应能随着工作经验成长,但我看到的不是一本
“老师傅挂保证”的翻译。
此外,“伊凡”里有个误译也让我怀疑他是否能应付哲学翻译的工作: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war of extremes along the Soviet front,
perversely, most of what we know concerns soldiers in Hitler's army.
不过,对于沿着苏联前线进行的战斗,我们大部分的所知都是得自希特勒的军队。
concern 这里是“关于”(be about sth)的意思,与“得自”意思有差。
而且从原书注释可知,当前对欧战东线战场士兵的研究,都是关于德国军队的。
“得自”会让人误解以为学者也根据希特勒军队的资料,对“伊凡”已有
许多研究。
concern这个字遭到误译,还有个让我难以释怀的原因:它在哲学领域是很常用的字眼,
随便就可举出两本近代哲学的重要作品: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唸到哲学系博士班的译者怎么会如此不小心?我想真正的症结还是在文法的功夫
不实在,例子已经举了不少,就不多说了。不幸的是,哲学著作对语言精准的
要求更甚于历史作品。文法观念不清是做翻译致命的缺点,这样的译者能承担哲学
作品的翻译吗?不过毕竟只是怀疑罢了,我欢迎惊喜.
richardplch 还提到或许是合作伙伴的问题,这点我倒是完全赞同的.
一本翻译书的品质,编辑、审稿人都得负点责任,而会有那么多毛病,
自然让人质疑他们是怎么对待译文的初稿的?除了编辑外,本书有位
审查人,辅大历史系的周雪舫教授。按常理言之,这该是上了双保险了,
但从一些蛛丝马迹判断,编辑、审稿人根本没拿原书和译稿比对过。
例如:
When I get to the top floor, the portrait of Vladimir Putin on the office
wall tells me which version of Lenin I can expect to encounter today.
译本中Putin变成了列宁。
Two weeks later, a secret German memorandum increased the estimate to
forty million marks or more.
forty million 缩水为400万。
两个低级不过的错误,但不拿原书对照,不可能知道翻译错得多离谱。
更严重的是那些即使不拿原书对照,也应能够抓出来的错误,居然轻易逃过
编辑、审稿人的筛查.如列宁对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与“民族主义”的看法,
不但攸关本书主旨,而且和上下文明显矛盾,为什么会轻轻溜过筛网?
还有些是语意不明的字眼,以一般读者来看,也会觉得迷惑需要厘清:
‘It is claimed that we put the workers’ leaders into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that we appease the hunger of women and old men with lead and gunpowder.’
我们被描绘为奴隶监工和工人的压迫者。我们被说成把人领袖关到集中营,用铅和弹药来
安抚妇女和老人的饥饿。
The years of Brezhnev’s rule would turn into a golden age of concrete and hot
air,
布里兹涅夫的统治时期成为了混凝土和热空气的黄金时代,
“铅”与“热空气”都让人摸不著头脑,其实就是子弹 (bullets)、
空谈 (empty talk) 的意思。译文是要考较读者的阅读想像吗?
如此当然更难以要求译者及团队了解 "Night of Stone" 的stone 不是“石头”,
而是“墓碑”
您的疑虑完全合理,然而从实务上言,台湾大部分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其能力和可用时间只怕无法做到比对原文的校稿和润稿。至于审核专业人士,也不见得每位都会善尽其责,往往只有背书之用。我觉得如果您愿意,直接将指正内容告知译者也许会是最有收获的作法。另外,我说的合作伙伴不限于社方,还包括合译者。不过追根究底还是同样的问题。
作者:
medama ( )
2022-07-11 16:47:00推这篇
a case of " save us from our friends . "
作者: power8050 (想飞) 2022-07-11 20:53:00
推
作者:
wensday (Eyes On Me)
2022-07-12 10:21:00掷地有声 只能推了
作者: Nexqachy (清风拂山岗) 2022-07-12 22:31:00
讲得很清楚 推
作者: kikoyngwie (背骨614) 2022-07-13 01:15:00
收获很多吧,谢谢分享
作者:
wensday (Eyes On Me)
2022-07-14 09:10:00丁连财是不是改文了?
作者:
wensday (Eyes On Me)
2022-07-15 07:58:00现在看丁的文 没有赞许了 也挑了一些错并指出疏失 像是国内翻到军事的常常很惨所以连丁先生专门这方面的都不记得真的去对照 一般读者跳出来说此译者其它译作好的我也怀疑有没有所本“记得”-》“见得”虽说一本书不代表其他书也烂 但低级错误太多 那个 brandnew 是日常生活常用字 这种错其实蛮羞耻的 要人相信其他没这些问题有点难
作者:
shrug (形狀這回事)
2022-07-21 09:49:00推
作者:
Dussek (a flowful life)
2022-07-27 16:53:00真心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