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思考的艺术》揪出你的系统性思考错误

楼主: vivina (乘着梦想去流浪 )   2022-07-10 20:34:32
书名:思考的艺术:52 个非受迫性思考错误
作者: 鲁尔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出版日期:2012.09.01
图文好读版: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08/52-denkfehler/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接续上一本介绍的书《逻辑谬误鉴识班》,我想再多谈一点非形式谬误,毕竟这是我们日
常生活最容易遇到和忽视的谬误。《思考的艺术:52 个非受迫性思考错误》这本书就是
在谈52个人人易犯的思考错误,作者用一些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爱情关系、投资
理财、实验研究等内容,具体说明错误在哪、我们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此外,针对
各项错误,作者也一一提出解决之道,让读者不易掉入思考陷阱之中。
这本书的作者,鲁尔夫.杜伯里 (Rolf Dobelli) 是德国人,全球最大商业书摘网站
getAbstract 和全球杰出人才社群机构Zurich.minds 创办人之一。他目前有7部作品问世
,涵括文学小说及非文学类作品。这本书在2011年于德国刚出版时就荣登《明镜周刊》畅
销书冠军宝座,并翻译成多国语言,足称作者至今最成功著作。这本书是由作者长期在报
纸专栏上撰写的文章集结而成,专门在讨论人们的认知偏误,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经商
、理财等方面清楚思考并做对决定。作者认为当我们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点之后,
我们也能更勇敢地与自己的非理性对抗。
我们经常会“直觉地、无意识地”做出决定,事后再补上一些看似合理的选择理由,就像
先射了箭再画靶。我们也很容易掉入思考的陷阱里,产生偏差、谬误、幻觉、错误。作者
在书里横跨心理学、哲学、企管等领域,涵括52个生活、工作、投资、爱情上最常见的思
考错误!我在这篇文章里,就不谈那些已经广为熟知的思考偏误,而是挑10个我认为也很
重要但更容易被忽视的偏误,还有指出作者在论述中出现的问题。
1. 确认偏误 The Confirmation Bias
作者说确认偏误是所有思考错误之母。这是一种将新资讯解释成合乎既有理论、世界观或
信念的倾向。换句话说,凡是牴触既有观点的新资讯(以下称之为“否证证明”﹝
disconfirming evidence﹞),我们便会自动地将它们过滤掉。例如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曾经说过:“人们最会做的事,无非就是把新资讯过滤到让既有的想法
得以完整无缺地保持下去!”这或许就是巴菲特会这么成功的原因吧,他很清楚确认偏误
的危险,从而强迫自己要反向思考。
另一个例子是达尔文。每逢他的观察与理论发生牴触时,他总是会特别认真地对待这些发
生牴触的观察。一直以来,他随身都带着一本笔记本,强迫自己必须在三十分钟之内,将
那些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新观察记录下来。因此每当出现“特殊情况”这样的字眼时,更
加仔细地停、看、听,绝对是值得的。
生活在这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对世界、生活、经济、投资、事业等问题采取某些理
论。基本上,一个人若完全没有任何想法,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寸步难行,然而,当理论愈
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确认偏误的效应也会愈发增强。例如占星师与经济专家,他们总
是尽量含糊不清,宛如用一块大磁铁,将各种可能的说法全吸到身上。
在确认偏误这方面,没有哪种行业比财经记者中毒更深!因为他们经常随便提个空洞理论
,再附上两三个所谓的佐证,一篇报导就这样大功告成。这些记者却不会花任何力气找出
一些否证证明;也就是说,去找一些同样具创造力文化、却经营得并不成功的公司,或者
不具创造力文化、却经营得很成功的公司。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不幸,原因就在于我们始
终无意识地保持着确认偏误。
作者说要对抗确认偏误的方法是将你的一些信念写下,不管是关于信仰、投资、婚姻、养
生、瘦身或事业规划都好,然后试着找出这些信念的否证证明。
我认为确认偏误非常泛滥,就是因为我们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我们很容易生活在同温层里
。我们不知不觉地被社群媒体利用算法喂养大量的相似讯息,所接触到的都是支持自己
立场的观点,你就很容易产生一个幻觉,认为自己的主张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更加深
对自己立场的确认度。所以要破除确认偏误,第一步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同温层,多方地去
搜寻与自己立场的不同意见,尤其是不要排斥去听听反方的论点。
2. 现成偏误 The Availability Bias
现成偏误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会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现成例证,为自己描绘出一幅世界图
像 。在现成偏误的作用下,我们总是系统性地高估了坠机、车祸或谋杀等事故的致命风
险;相反地,我们却总是低估一些较不引人注意的致命风险,比如糖尿病或胃癌等等。因
为在我们的脑袋里,轰动的、响亮的、惹人注目的事物,比起与它们相反的那些事物更具
有可支配性。我们的大脑是根据“戏剧性原则”在思考,不是根据“量化原则”。经常反
覆出现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大脑记忆库中提取出来,至于这些事情是否属实
,那可一点也不重要。所以,人们总是先利用手边容易取得的资料或处方,但建立在这种
基础上的决策,通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十年前人们就已晓得运用“布莱克─休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 为衍生
性金融商品定价并不可行。无奈人们并没有其他可取代的方法,于是他们宁愿继续使用这
套错误的模型,毕竟聊胜于无!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波动性”(volatility)这个概念
上:把它当作金融商品的风险指标显然是错的,但由于它计算起来十分简单,我们几乎将
它应用到所有的金融模型里。
现成偏误也是很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偏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你明知道目前的状况
或方法是有问题的,但你仍然继续用它。有句俗语“死马当活马医”,“聊胜于无”就是
类似的想法。但我们现在知道了这样敷衍的态度是不行的,终究会出问题。因此想要对付
这样的偏误,作者建议一个办法就是去和那些与你的经验及思考方式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共
事吧!因为,如果单打独斗,你完全没有任何机会战胜现成偏误!
3. 故事偏误 The Story Bias
“故事偏误”是说:故事扭曲且简化了事实。换句话说,故事会将所有不能与它本身配合
的东西统统排除掉。我们总是容易被故事吸引,却拒却抽象的事实于千里之外。这是一种
诅咒,为了那些讨我们喜好但不重要的观点,反而把重要的观点统统被贬抑了。
在人类开始以科学方法去思考这个世界之前,其实是先用故事来解释它。神话远比哲学的
岁数还要大。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配备一条可遵循的路线,于是我们就用那
些杂乱无章的细节编织出一个故事。许多人会称这样的指引为“意义”;若我们的故事就
这么经年累月直线地走下去,我们就将它称为“个性”。这些我们宣称理解的事物,在发
生的当时其实根本没有人理解;更准确地说,是根本没有人“可以理解”!我们是在事后
加工制造了一套意义,然后把它摆进历史里。
人的大脑天生就比较喜欢故事。作者举例假设现在有两个故事。(A)“国王死了,王后
接着也死了”;(B)“国王死了,王后因为哀伤过度也跟着死了。”如果你与大多数的
人思路相同,你应该会觉得第二则故事比较容易记住。因为故事 (A) 只是单纯的事实陈
述;但故事 (B) 就创造出了某种意义。不过,如果就“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
)的观点来看,故事 (A) 其实比较容易让人记住,因为它比较短。可是我们的大脑显然
不是这么运作。在广告方面也是一样,比起理性地条列出产品的各项优点,以讲故事的方
式宣传,反而更为有效。
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作者建议请你将故事拆解,并且进一步去质疑:故事所要隐藏的究
竟是什么?建议你训练自己,试着以没有脉络的方式去读一遍你个人的自传。
4. 后见之明偏误 The Hindsight Bias
后见之明偏误是最顽固的思考错误之一。我们可以贴切地用“‘我早就知道了’现象”来
描述这种偏误。从后见之明的角度来看,所有已经发生的事,似乎都紧密地遵循着某种看
似合理的必然性。所以当人们以后见之明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胜利时,便会高估其获得成功
的机率。后见之明偏误的危险是会让我们错误地相信,我们“真正的”预言能力,比起“
实际的”预言能力还要来得好。如此一来,我们便容易变得自大,也容易被误导而做出错
误的决定。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后见之明偏误有三种成因:认知上的 (Cognitive) 、后设认知上
的 (Metacognitive)、和动机上的(Motivational)因素。认知上,人们会选择性地扭曲或
错误地记忆他们先前关于这事件的预测。有可能是因为要回忆与现在的知识一致的讯息比
较容易所致。后设认知上,当人们可以理解一件事情是如何和为何会发生时,他们就会倾
向认为这件事是可预见的。最后,在动机上,人们喜欢认为世界是可预测的,对某些人来
说,他们需要相信世界是有秩序的,相信会有一个后果无可避免地出现,会比较安心。
作者建议你可以写下一些自己对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方面的预测,日后再三不五时
地将你的预测拿出来跟实际的发展做个比较。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你是一个烂透了的预
言者!请你同样也用这一套方法去阅读历史,少去看那些事后包装出来的理论,多去阅读
事件发生当时的一些日记、剪报或纪录。如此一来,在面对世界的“不可预见性”时,你
至少能获得些许宽慰。
5. 结果偏误 The Outcome Bias
让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设想有一百万只猴子在投资股市,牠们买卖股票的方式完全出
于随意。假设过了一年后,有一半的猴子投资成功; 再过一年,又只剩一半的猴子持续胜
出。假设十年后,只剩一千只左右的猴子投资成功。二十年后只剩一只猴子仍屹立不摇。
你会说这只猴子是股神吗?这个猴子闯荡股市的故事说明了“结果偏误”这种现象。
结果偏误是说我们总是倾向用“结果”来评断“决定”,而不是根据“当时的决定过程”
来评断“决定”。这项思考错误有时也被称为“史学家谬误”(historian's fallacy)
,经典的适例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当时美国政府是否该疏散人民呢?以今日的眼光
来看(后见之明),有很多迹象显示日军势必会攻击,所以应该要疏散人民。但如果将时
空倒回至一九四一年,我们会发现,当时其实并存著无数相互矛盾的迹象;一些迹象指向
日本会发动攻击,另一些却完全相反。如果想要正确地评价当时的决策品质(究竟该不该
进行疏散),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回到当时真正的资讯处境里,并将事后得知的种种事实一
一过滤掉(尤其是日本确实偷袭了珍珠港这项事实)。
结果偏误警告我们千万不要仅以成败论英雄。一个坏的结果并不必然等于是做了一个坏的
决定;反之亦然。不要对那些事后看起来是错误的决定落井下石,也不必对那些可能纯粹
是出于意外而获得成功的决定锦上添花。我们应该根据行为的理由去思考和判断,才不会
流于轻率。
6. 公地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C161GvMPc
“公地悲剧” 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作家威廉·佛司特·洛伊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著作中
所使用的比喻。1968年时,美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 (Garrett Hardin) 在期刊《科学
》将这个概念加以发表、延伸,称为“公地悲剧”。而这个理论本身就如亚里斯多德所言
:“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
当个人根据个人利益行事,而不是为共同利益而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共享资源(公地
)因自由进用和不受限地被过度使用,就会导致它们被过度剥削而崩溃。这样的情况之所
以会发生就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企求扩大自身可使用的资源,然而资源耗损的代价却转嫁
所有可使用资源的人们。我们世界里的许多情况,都隐含着公地悲剧,诸如二氧化碳的排
放、滥垦滥伐、污染水源、灌溉、无线电射频的过度使用、公共厕所、太空垃圾、大到不
能倒的银行等等。这出“悲剧”只是一种效应;当某个团体的规模越过了一百人左右,而
我们也因此超出了系统再生能力的极限时,便会引发这样的效应。事实上,公地悲剧是亚
当‧斯密(Adam Smith)所主张“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反面。在某些特定
的情况里,看不见的手未必会将市场调整到最佳状态;相反地,它可能会让市场走向崩溃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可自拔地,一再沉溺于公地的想法当中呢?那是因为演化并没有在这个
社会两难上,为我们预做准备。第一,在几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无限
的资源可供我们使用;第二,直到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生活型态都还维持在规模五十人
左右的小团体。在这样的小团体里,每个成员彼此认识,若有人胆敢利用公家的资源谋取
一己之私利,他马上会被揪出来,并且受到报复,甚至得面临千夫所指的严重后果。
“公地悲剧”其实是一种很寻常的现象,它最大的错误不是出在问题本身,而是出在人类
解决这项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人们祈求透过教育、启蒙、资讯传播、社会正义的感召
、教宗的诏令,甚至明星的说教等,将公地悲剧给赶出人间,无奈的是,它并不会因此而
远离凡尘。想要克服这项难题,唯一可行的路径只有两条:“私有化”或“管理 ”。具
体来说,要不就让这片肥美的土地落人私人手里,要不就是对放牧进行管制。私有化是一
个简单的解答;它甚至可以充作管理的论证理由。所有无法被私有化的东西,诸如大气层
、海洋、卫星轨道等等,就必须透过管理。管理可以指由国家颁布某些规则,例如收取使
用费、限制使用时间,甚至根据眼睛的颜色(农夫的或牛只的)决定谁有优先使用权。
7. 轻忽机率偏误 The Neglect of Probability 和零风险偏误 The Zero-Risk Bias
这两个跟机率有关的偏误,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讲。首先,是来自1972年的一个实验。该实
验室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被告知待会他们一定会受到电击,第二组被告知有50%的
机率被电击。研究人员在旁测量这些受试者在预告的时间快来临之前的身体反应,像是心
跳、紧张、手心冒汗等。结果发现两组都表现出同样的不安。随后研究人员又做了几次一
样的实验,只是第二组的成员被告知电击的机率一直往下降,20%、10%、到5%。结果仍然
是一样地不安。这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会对期待发生的事件之规模有所反应(例如,
彩金的总额或电压的强弱等),但对于它们的发生机率,我们则近乎无感。换句话说,我
们欠缺某种对于发生机率的直观理解能力,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轻忽机率”,它会导致
我们做出错误决定。对于风险,我们同样没有天生的直观感受能力。
再回到电击实验,第二组的受试者遭电击的机率一直要等降到机率变成零时,受试者的不
安反应才明显改善了许多。这时我们可以来谈什么是“零风险偏误”。假设有条河的两条
支流 A和B 都有污水引发的致命风险。如果采取措施A,可以将A支流的致命风险从5%降
至 2%。如果采取措施B,可以将B支流的致命风险从1%降至0。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会选择
措施B,但比起措施A可以降低3%的致命风险,措施B只降了1%。所以理性计算上我们应该
选措施A而不是措施B。这就是零风险偏误。
这当中似乎有什么神奇的机制在作用,使我们一面倒地看重“零风险”。我们总像飞蛾扑
火那般,为了将微小的残存风险彻底斩除,多付出了心力与金钱。几乎所有追求零风险的
个案里,人们原本可以更妥善运用各种宝贵资源,让别的问题也一并降低风险;但人们却
选择没有效率地运用资源,宁愿将其投至追求零风险的目标上头。这显然是种不太理性的
反应,但它却是“正常的”。在行为经济学中,康纳曼和特沃斯基就提出了 “展望理论
”(prospect theory) 来解释零风险的诱惑。该理论主张“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
敏感(损失效应)”,透过完全地回避风险,正消除了损失的可能性,这可能会令大多数
人感觉比较放心,以至于不做出冒险选择。再者,在思考上人们会选择较少努力程度和不
确定较低的选项,以减少认知压力,而非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关于机率和风险,有两个结论。第一,是除了风险为零的情况外,我们其实相当拙于
明辨不同风险的危险程度。当情势愈严峻或问题愈趋情绪化(例如,辐射灾害),降低风
险的安抚效果也会跟着打折。由于我们无法直观地掌握风险,因此必须花点心思去计算风
险。第二,请跟零风险概念说再见。学着在没有什么事是百分百确定的情况下过活;不管
你的积蓄、健康、婚姻、朋友、敌人,甚至国家,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确定的。
8. 框架 Framing
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用不同方式陈述,便会让听者的感受大不相同。心理学家使用了“框架
”这个专业术语,来称呼这样的现象,有时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这个现
象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卡夫曼和特沃斯基在1981年的实验中发现 (Tversky & Kahneman,
1981)。他们设计了一个问卷:假设有一地区的600位民众生命受到某传染病的威胁,对策
A可以拯救 200人的性命; 对策B有三分之一的机率让600人全部得救,但也有三分之二的
机率无人得救。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结果大部分受访者都选A。
接着他们再把相同的问题的两个选项以倒过来的方式再问一遍:对策A会牺牲400人的性
命; 对策B有三分之一的机率没人牺牲,但也有三分之二的机率全部牺牲。结果,大多数
人选B,反而选A的人变成了少数。这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做决定时,不仅受到选项的资
讯影响,还有陈述方式的框架。例如根据不同的陈述方式,“拯救”VS.“牺牲”,这些
受访者们竟然对同样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而“美化修辞”是框架特别常见的变种。比方说,股市重挫,我们会说那是在“修正”;
企业支出成本过高,我们会说那叫做“商誉”;在管理学课堂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不
叫“问题”,相反地,那是“机会”;被开除的经理其实是要“重新出发”,去开拓更美
好的人生。
此外,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件事情的单一或少数面向时,我们也会被框架原则牵着鼻
子走。比如,在购买二手车时,我们往往只专注于车子的里程数,却忽略掉引擎、煞车及
各种零组件的真实状态;也就是说,里程数往往主导了我们是否购买二手车的决定。
作者提醒我们千万要注意,没有框架,你根本什么也无法陈述。但是每件事情,无论是从
好友那里亲耳听闻,还是从一份严谨的报刊上读到,都是处在某种框架里。
9. 双曲贴现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对我们来说,立即是很有价值的;可是,到底值多少呢?它有着超乎理性所能论证的价值
。我们所做的决定,往往会因为时间基准的不同,而跟着反复无常。经济学学者们称这样
的现象为“双曲贴现”,意思是说:做决定的时点与获利的时点愈接近,我们的“情绪利
率”(emotional interest)就愈容易跟着调升。双曲的意思是指时间轴上的最近和遥远
的未来。贴现是指将未来的金额折算到现在的价值。我们会将不同时间出现的金额折算到
同一时间点(多数是现在),以方便比较实际价值差异。不过,受到“双曲贴现”影响,
远期的金额通常会被过度折算,与理论上应有的价值出现分歧,感觉上变得较不值钱。双
曲贴现代表着一种人类会被“立即”牵着鼻子走的事实,而这项事实在人类还是野生动物
时即已留下烙印。
一九六○年代,华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进行过一项与延迟享乐有关的著名实验
。在YouTube上如果用关键字“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test)搜寻,可以找到许多
有趣的相关影片。在某个影片中,一些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面前摆了一块棉花糖,这些小朋
友被告知有两种选择:他们可以马上把棉花糖吃掉,或者忍耐几分钟不吃,那么他们还可
以额外多得到一块棉花糖。有趣的是,只有极少数小孩能够等待;更耐人寻味的是,米歇
尔的研究结果指出,延迟享乐的能力竟然是日后事业成功的一项可靠指标。
读到这里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意作者说的双取贴现是一种思考错误,因为为了立即的享
乐而放弃未来更大的利益是不明智的。但是在此,我想提供更进一步的思考,当你对未来
充满不确定时,你还能有信心地等待未来吗?是不是现在先入袋为安,观看局势后再做决
定会比较好呢?
让我们来思考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喜欢吃草莓蛋糕吗?你是会先吃到草莓的人还是留到最
后才吃,要慢慢享受的人呢?对于想留到最后慢慢吃的人,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草莓
在你还没吃完蛋糕前就被他人给吃掉了?你生气地指责对方为什么吃掉你最爱的草莓时,
对方还无辜地回答你说 “我以为你不喜欢吃才留着呀”。或者,原本打算要最后才吃的
草莓蛋糕,却因为先前已经吃太多,现在吃不下了,所以只好放弃。又或者,在你一个人
准备慢慢享受时,突然一通紧急电话来,让你中断了进食的机会。这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
后悔的心情:“早知道就先吃掉了呀”?这些例子只是要说明,为什么延迟享乐不一定永
远是对的,有时选择兑现反而才是更好的选择。身边也看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年轻的时候
努力工作存了好多钱,想说要等以后好好享受人生,但一场意外过世了,就什么也没有享
受到了。年轻的时候说等退休了才要去环游世界,但等到退休后有时间、有钱了,但已经
没有健康和体力可以去了,这时候才后悔早知道年轻时就该去闯一闯。
至于棉花糖实验从1990年华特‧米歇尔公布他们的追踪研究,说当初有拿到第二块棉花糖
的小朋友,在高中生申请大学的SAT成绩上有比较好的表现,因而被认为延迟享乐的能力
是日后事业成功的一项可靠指标。但其实棉花糖实验在其他学者的重复实验下,有了不一
样的解读。例如在 2012年罗切斯特大学稍微改变了实验:一组在进行棉花糖测试之前没
有兑现承诺(不可靠的测试组),第二组在他们的棉花糖测试(可靠的测试人员组)之前
有一个兑现的承诺。结果发现可靠测试组等待第二个棉花糖出现的时间是不可靠测试组的
四倍(12 分钟)。研究者认为,这是对最初的解释提出了挑战:华特‧米歇尔将“自我
控制”(self-control) 作为儿童表现的关键因素,但如果是这样,我们测试自我控制应
该预测等待的能力,而不是有意义的战略等待的结果。研究者们质疑在斯坦福大学的棉花
糖实验之前,沃尔特·米歇尔其实已经有证明,孩子相信承诺的延迟奖励实际上会兑现是
延迟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他后来的实验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也没有控制个人在报告
与生活成功的相关性时,关于可靠性的信念的变化。
2018年,更有学者重新研究小时候的延迟等待和长大后的学业表现的相关性,他们指出这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很小 (Tyler W. Watts, Greg J. Duncan, and Haonan Quan, 2018)。
他们的研究发现对那些在4 岁时多等一分钟的小孩,预测其在 15 岁时的成就会增加大约
十分之一标准差。但这种双变量相关性,在对家庭背景、早期认知能力和家庭环境进行控
制的情况下,比原始研究减少了三分之二,仅为原本报告的一半。他们的结论是青少年成
就的大部分变化来自能够等待至少 20 秒。 而延迟时间与 15 岁时行为结果测量之间的
关联要小得多,而且很少具有统计学意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5cFoVCcEzM&t=441s
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双曲贴现确实是一种思考错误。当我们愈有能力控制冲动,就愈能
避免这样的错误。但是我们也不该固守总是延迟享乐,有些事情还是要立即兑现才好,尤
其是当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至于何时该兑现,这就是人生的考验。
10. 泳将身材的错觉 The Swimmer's Body Illusion
在这一章里,杜伯里说了一个故事。股市交易员塔雷伯有天想奋发图强甩掉身上的赘肉,
所以他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他看到游泳选手们的身材个个都像是雕像般完美,所以
他决定也来每周两次到泳池的魔鬼训练。经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了解到,过去的那段魔
鬼训练期间,他根本就是处于某种陷阱当中。“泳将身材的错觉”就是以为泳将的完美身
材是因为他们进行了大量训练的结果,但其实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有了好身材,所以才能成
为职业级的泳将。换句话说,他们的身材其实是某种“筛选的标准”,不是他们运动的“
结果”。接着他说类似的错觉也出现在化妆品代言上,并不是化妆品让那些女人美到变成
了模特儿,而是她们天生丽质。这都是倒果为因的错觉。同样地,哈佛大学真的是一所好
学校吗?确实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所学校本身很糟糕,但它却网罗了全球最聪明
的学生。最后作者结论,实际上,幸运大多与生俱来,并且会在人生过程中稳定地持续著
。但是那些成功的人似乎并不接受“他们天生就是比较幸运”这样的说法,反倒倾向于将
这一切解释成他们总是正面看待万事万物的结果。因此,奉劝我们最好远离那些高唱天助
自助者,因为他们是百分百地拥有天生的幸运倾向,而这些幸运秘诀在其他数以亿的小人
物身上根本无效。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论点,我个人是充满问号。因为这其中明显和我个
人经验不符。然后我就去搜寻所谓泳将身材的错觉的相关,我发现所有提到泳将身材错觉
的文章都是因为看了杜伯里的这本书,而在其他认真讨论认知偏误的教科书或网站里,根
本也没有泳将身材错觉这一项,有的是“倒果为因谬误”。即便在倒果为因的谬误里,也
没有说泳将身材是其中一个例子。因此,我认为“泳将身材错觉”是杜伯里自己创的,他
想要说明倒果为因的偏误,但是他的论证是有问题的,他正好犯下了我前一篇文章 《逻
辑谬误鉴识班》从侦查谬误来强化你的批判性思考力 里提到的“合理的当作是正确的”
谬误、“以偏概全”、“轻率地否定一个因果连结”谬误。篇幅关系,我会另外写一篇文
章“泳将身材的错觉”这个认知偏误成立吗?来说明清楚。
读后心得: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不错的书,整理了52个人们容易犯的思考错误,涵盖了心理学、经济
学、行为认知等层面。但是我也发现里面有些论点是有争议的,像是棉花糖实验,在这实
验问世的50年后就得到了翻转。这也凸显了为什么哲学家时时在提醒大众对所谓的科学研
究和实验报告要小心他们的推论过程。不要盲目地相信所有的研究,但也不是说要你当完
全的怀疑论者。多多训练你的侦错神经让自己能避免掉入这些思考误区才是最重要的事。
延伸阅读:
更多的认知偏误列表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A%8D%E7%9F%A5%E5%81%8F%E8%AA%A4%E5%88%97%E8%A1%A8
“泳将身材的错觉”这个认知偏误成立吗?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10/whats-wrong-with-the-swimmers-body-illusion/
《逻辑谬误鉴识班》从侦查谬误来强化你的批判性思考力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7/01/detecting-logic-fallacy/
作者: boombastick (快乐很容易~)   2022-07-10 22:04:00
这本书不错!
作者: banana1 (香蕉一号)   2022-07-11 10:41:00
我是看英文版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不过英文版有99个认知偏误,大概版本差异
作者: skycastle (天空之城)   2022-07-11 10:48:00
作者: Terahara (S N O W W H I T E)   2022-07-11 12:00:00
推!
作者: yingeng (小高)   2022-07-11 19:31:00
我也是最近看的,很多概念不错
作者: psion (psion)   2022-07-16 14:59:00
泳将身材或许有争议 但化妆品广告绝对是偏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