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imgur.com/GQhRUwN.jpg
阅读札记:《没有不好的你》
这是一本在阅读过程,让我随之思考且发自内心感到愉悦、有收获的书。光是书名“没有
不好的你”,就予人格外深刻又平实的疗愈之感,习惯自我批判的我,常常在有意无意之
间,挑自己甚至是生活周遭不得不接触的人们的毛病,就算看似平淡无事的一日,仔细回
想仍会感受到难解的空虚与惆怅。就像刚读完这本书的此时此刻,我竟是产生不太想赶紧
动笔写好这篇阅读札记的拖延心态。
还是在听了几首歌,又看了几支youtube上介绍美食的短片后,才终于静下心来,带着几
分因熬夜而席卷而来的睡意,为这篇预计花一两天来完成的心得起个头。若要尝试运用书
中“探访内在世界”的方法的话,我会简单地将之归类在“担忧”,而为何会为必须完成
这篇自发性书写的心得而担忧呢?主要是,成长过程中,我总是有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的时
刻,所以这份“担忧”可能是要保护不被接受的“害怕”,毕竟为了一篇心得是否有写好
而害怕,本身就是很奇怪又没什么意义的情绪吧?
当然,若要潜入内在世界,我可能可以把这篇变成数万字的自我分析,那也会在不知不觉
间“离题”。只是在重新回到“主题”之前,还是要以尝试探问内在的角度,为第二段做
个小结论,那就是──在这本《没有不好的你》中,作者介绍且倡导的内在家庭系统中,
所有的情绪与直觉反应,以及进一步形塑而成的各式“人格”与其扮演的“角色”,并没
有好坏或对错之分。
因此那些为了一篇读书心得,而产生的担忧与被担忧小心掩护的害怕,连同其反映出来的
逃避心态与行为,加上踏入或探视这些情绪的自己,自我解嘲般地认定这些想法根本是“
无意义”,反而都是可以趁机为自己的内在开启“入口”,尝试去探寻更全面或被忽略的
,埋藏在“单一人格”的假设下,其实可说是更为多元、丰富的“多重人格”的珍贵契机
。
这本书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地方,即是作者提出了“多重人格”其实是常态,就算是在精神
诊断上,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也跟一般人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其内在的各个人
格,因为经历过太严重的创伤,而趋于极端化且缺乏连结。只要能在治疗中予以那些各行
其政的人格,有效的支持与协助它们恢复稳定,厘清过往的创伤经验与发展出来的因应之
道,就有机会让内在家庭系统不稳定的解离性身分障碍患者,找回各个人格的连结与能够
引导整个内在系统回复平稳的机制。
书中亦分享了数则IFS(内在家庭系统)的治疗实录,那些个案在身为治疗师与倡导者的
作者里查的引导之下,踏入自身的内在世界,与一个个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竟是如此活跃
且有其具体形貌的“人格们”展开对话。过程中充满对个人私密的成长经验的探索与厘清
,甚至有部分是已经被遗忘,其后座力却以某种难以察觉的型态,可能是身体某一处的病
痛,日常中难解的烦闷或对某人某事的不耐烦,诸如此类可大可小的征状,来提醒浑然未
觉的主体,伤口一直都在甚至未曾真正痊愈,只是被流放到某个内在遥远而深邃的地段,
等待某个不经意的时机点,一被触发就会顺势引来各式各样的保护机制,或者用来减轻浮
上台面的负担的成瘾行为。
在内在家庭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些被触发的情绪与随之而来的反映、行为,都可以是
踏入看似神秘,其实都有其待发掘的明晰脉络的内在世界,连结外在与内在的入口。一旦
入口打开,只要主体乐于发挥好奇心与接纳每一个眼见心想,同时耐心面对源自内在的质
疑与困惑,需求与挑战,更重要的是给予活跃于自身的人格们,耐心等待的“空间”。就
有机会踏入更理解自己是如何成为“自己”的旅程,在发掘内在的多面性的过程中,找回
面对生命的无常与过往的创痛的坚定姿态,也就是足以领导内在的各个背负著各自负担、
功能的人格们,一同迈向更健全、完整的“内在系统”的“真我”。
以下,就书中的三个单元,来整理内容与对照自身的读后感,这本介绍IFS(内在家庭系
统)的书,某方面而言是开启了我的新视界,因此会希望至少先在这篇札记中,初步纪录
一下,第一次阅读后的所感所思,相信这也有助于自己,在日后重读时,延伸或发掘某些
目前还不一定能完整消化的概念与实行方式。
PART 1 内在家庭系统:跳脱单一心智思维,见证内在的丰富资源
在这个单元里,作者里查介绍了内在家庭系统的概念。首先就是,颠覆了心理学传统中,
对于单一心智的理论基础。相对于“单一心智”理论,将“多重人格”视为正常,是身为
心理学家的作者,对学界与一般大众提出的突破性观点,而他的灵感与研究基础,也与佛
洛伊德的驱力理论密切相关。潜意识或内在的活动,本也是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着重探讨的
焦点,只是若以单一心智的概念为前提,很容易将人性或人格中隐而未显,却不时露出端
倪的细微部分,视为某种病征或病态,因为你只相信你自己认定的“单一人格”,而忽略
了那些隐藏在你为人或为自己所知的外显人格之内,也就是你的内在世界中,各式各样尚
待被发掘与认识的“次人格”,而那些不可见却存在着的人格们,组成隐密却不断影响着
个体的“内在家庭”系统。
内在家庭中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的成员,分别是需要被保护的流放者、贯彻某种防卫机制的
管理员,以及当流放者被触发(在某些情境中暴露其存在),个体的情绪与情况都陷入危
急时,消防员就会出现,采取某种非常手段,掩护受伤的流放者(也可称为内在小孩),
可能是用一些成瘾手段甚至自残、自杀,来帮助个体遗忘流放者带来的创痛记忆,回归理
论中的“正常生活”或某种“危险平衡”。其中,流放者是最核心的内在家庭成员,说是
“流放”主要是基于这些流放者,像是被滞留在个人生涯历史中的某一个时段,通常它们
都很幼小、年轻,像是手足无措的孩子,在某时某刻受过难以跨越的挫折,甚至在身心灵
也都留下难以真正痊愈的伤口。
那些当时没有处理好或意识到的挫败与伤痕,就被封藏在心灵的深处,只为让人生可以继
续进行下去。管理员的生成则是顺应着流放者的渴望,它们虽然被关入内在的某个角落,
却也还有其鲜活的冀望与意识,至少它们都不愿意再次陷入当时的伤痛,于是身为保护者
的管理员的到来,让流放者免于源自外界的风险,透过每一道精心设计的个人防卫机制,
让困在内在深处的流放者,不至于被新的创伤体验所唤醒,可以更为安心地沉睡在意识的
底层,永远不用担心被发现甚至遭受无情对待。
若是管理员能将脆弱的流放者“保护好”,或许就不会有需要动用到“消防员”的时刻。
只是外界毕竟充满各式未可知的情况,并非小心翼翼地“自我管理/防卫”就可获得安全
。如同现实世界的消防员,在内在家庭系统中,“消防员”正是在管理员的防备失去作用
,流放者被触发且陷入混乱,造成整个系统也就是个体的情绪与反应失去平衡之际,即时
出来支援并缓解流放者的失序,将它再度关回内在的某个小房间,换取整个系统也就是个
体的平静与回归常态。消防员采取的手段是因应困扰的急迫与程度,若有多个流放者被触
发,情况可能陷入一发不可收拾,消防员的反应就会越趋极端,甚至采取自杀或犯罪手段
。
初读“内在家庭系统”的理论,且是身为发起者与倡导者、治疗师的里查.史华兹的著作
《没有不好的你》,让我有可以随之重新探讨自己的成长脉络的期待与踏实感。再回到书
名所说的“没有不好的你”,里查以肯定的态度,开放与接纳的好奇心,来引导个案与接
触此书的读者们,进行认识内在世界,也就是聚集著拥有不同人格、愿景与存在价值的内
在家庭成员,以期在适合时机,展开一趟又一趟以尊重自己与同理自我的多面向为出发点
的探寻之旅。
扮演形似内在父母的角色的管理员,与协助其安顿身为内在小孩的流放者的消防员,加上
被保护且害怕重演造就其存在的创伤事件的流放者,这些内在家庭成员与透过它们所显化
的个体的外在行为、感知、情绪,乃至个体所定义的“自己”与他人所看到的“形象”,
其实都不是非黑即白,并没有谁可以一口论断其是好是坏。甚至更进一步说,作者里查予
以那些人性或人格中的各式现象与表现,某种正面的肯定态度,那就是“没有不好的你”
,在趋于完整又能容纳人格的多面性的“真我”的守护与领导之下,没有任何人是不好的
人,如果你觉得不好,那可能是你逐渐意识到,自身所需疗愈的陈旧伤口,那个无意间被
触发的内在流放者,所背负的负担与为了掩护那份负担所生成的各式内在人格,都等待个
体怀抱同理心去进行每一趟自我探询以达到修复目的的旅程。
PART 2 真我领导,回归完整的你:怀抱好奇心,踏上回归真我的旅程
“真我”可以说是某种理想化的人性状态,作者有提到,他定义中的真我,分别拥有好奇
、平静、自信、慈悲、创意、清明、勇气、连结等八个本质。其中,“慈悲”是真我很可
贵的出发点,作者也提出,他曾经认为慈悲不见得是个体能自发性拥有的特质,往往须在
与环境与人们展开互动后,随着人生历练与有意识的自我锻炼后,才有机会发展出“慈悲
”的人格特质。然而真我的慈悲,在作者多年的研究与观察后,他认定是不被流放者,也
就是共存于内在的创痛经验所压倒,同时能用尊重与接纳的态度,来感受它们的感受,并
且在充分同理后发挥其影响力,引导这些流放者走出它们的创痛,长成属于它们的全新面
貌。
作者也感叹到,对于人性的悲观,其实是需要去翻转与重新意会的。真我的存在,可说是
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能源,在不被成长过程的创痛经验制约,或从自我防卫机制中解放后
,个体就能自然而然地,体认到源于自身的丰沛能量。正如一台车,若是由一群不懂道路
安全概念的孩童或青少年来驾驶,就很容易出状况,通常真我会被掩盖在一群管理员之后
,驾驶座由它们轮流掌管,分别为了各式不同的欲望或想像而行进,却可能一路颠簸,行
往它们也不知为何迷路的分岔路口。此时的真我可能会在偶尔冒出来,时而帮助管理员们
稍微相信自己的判断,时而被它们拒于千里之外,那一趟旅程就此充满时而清明、时而混
沌的内在挣扎,沿路的风光与周遭的声响,巧妙对应了车内自成一幕幕“心理剧”,却总
是欠缺一张,能被拿在手里静心观视的路线图。
那么,要如何触及与回归真我状态呢?若先不往神祕学或身心灵的角度来探究,纯就作者
在书中提及的“意识基座”的假设或发现来说,我会先用那是一个人,在充分的自我认知
与同理、开放自身经验后,启发了某种呼应好奇、慈悲、平静、自信等等人性中的美好面
向,以更贴近其存在本身的纯粹的“真我”为出发,乐于与不同状态的人们,自发且平等
地有所交流。那是浑然未觉且不带内心挣扎的接纳态度,有点像是天空、大地、山川、流
水、日夜、星辰,纯熟而无须多加证明其存在的存在,与自然生态、万事万物、虫鱼鸟兽
、人情百态都能共存共荣,某种同在而合一,却不失却自身的独立性与能动力的无畏姿态
。
内在家庭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将个体自单一心智论述的思维中解放,不仅探究个体的多面
性,也就是多重人格的可能性,其核心思想还有跳脱“单一”思维,转而关切“系统”的
整体运作。“真我”可说是为个体的生命与存在,负起责任的坚定却从不强势的领导者,
在此书中,身为作者的里查也不断强调“连结”的重要,那不是把自身的空虚与愿景加诸
到触发相似的投射议题的他者身上,而是透过每个人本就拥有的“真我”能量,触及、理
解同时引导自身与他者,踏上大异其趣却总能互通有无的疗愈过程。
而那也是在每个人都能有自觉地将问题的源头,聚焦回曾经以为能依靠外力来缓解的内在
,在一趟又一趟的疗愈与修复后,将那可贵的经验不吝分享予同样带着疗愈议题的人们,
就此人与人的内在因为接近真实的自我,而拥有坚固且不必窒息彼此的连结,世间看似无
尽的纷扰与争端,也至此开启了曾经遥不可及的复原转机。
PART3 身体内的真我VS.世界中的真我:真我出发,与己与世界同在
来到第三单元,作者更进一步提出挥别“负担”的生命课程,不可思议的还是,课程计画
早已根植在众生之内,透过适当的引导就能让人更融入“生命”本身。每当个人往内在探
询进而回归真我,同时放眼从未与个体真正分离的大千世界,真我的连结与启发无所不在
,达到由真我来领导的境界后,生命课程将不再止于沙盘推演,小至个体的修为大致国际
间的战端,都能是实践与体验何谓“生命本真”的良机,正如作者在引导个案踏入自身的
内在家庭系统时,一再强调的“没有恐惧,就没有压制”。
而每当害怕或恐惧的情绪升起,就代表你触发了某个尚待发掘的内在课题,此时发挥“真
我”本质中的耐心、接纳与开放态度,先提出让内在“害怕/恐惧”的部分,与身为探访
者的“我/你”保持一段距离,如此一来个体就能更加清晰地看见,困在内在某个小空间
的,正在害怕或闪避著什么的,那位仍停留在某个生命阶段,瑟瑟发抖的流放者小孩。
透过接触并修复内在家庭系统,个体自然而然会触碰到“我是谁”,这个哲学与心理学都
共同关注的生命课题。要弄清楚我是谁,首先可以先从厘清“我不是谁”为开端,而这正
是踏入内在与从内在系统中,一步一步发现与澄清个人发展脉络,所能让将各式“负担”
揽在其身,认同了某一时期的“流放者”所背负的自我形貌,转而活在某种心理阴影或难
解的驱力作用,活像镇日旋转于滚轮而意识不到自身的重复与疲惫不堪的仓鼠。将那些不
是自己的“自己”,自本非自愿背负的负担中解放,从此能自由去探寻己之所向、心之所
往,让生命变成处处是惊喜的发现之旅。
发现真我进而由真我领导个体的身心灵发展,也能让对芸芸众生,多少都造成负担的“人
际关系”,转换为不再只有难题或迁就的全新面貌。对应书中同样再三强调的“正向”观
点,并非一味将事情往乐观、正面的方向去看待,有必要时远离负面情绪与人事物的正向
思考,而是某种近似于“转化”或“学习”的身体力行。正因为人人都拥有探询“我是谁
”的生命课题,以及时而被遮蔽、拒于其外,却终究未曾自远离内在世界的“真我”,由
真我出发,人际沟通不再是须要逃避、闪躲的难题,反而每一位在过去或当下“挑战”你
的人们,都能在不被动摇的“真我”引领下,成为让个体更理解“我何以为我”、“我们
何以为我们”的折磨者老师。
折磨者老师的概念,也是这本书蛮吸引我的观点之一。此观点能将聚焦内在世界(/内在
家庭系统)的论述,升华至个体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外在世界。当个体与客体都保有各自
修习的课题,必要时互通有无却不以各式成文或不成文的条件,控制彼此的生命发展,转
而解放每一段有碍身心灵的关系,每一段关系就拥有其在关系的当下,独一无二的寓意。
简而言之,每一次与他者的冲突或单方面地看某人不顺眼,都可以将这些不愉快的经验与
观感,视为折磨者老师在当下予己的“机会教育”。那些不顺心的互动经验,来自他人有
意无意间的伤害或质疑,或多或少地折磨著个体修为或深或浅的身心灵,却也给予被触发
的“流放者”或各式要保护流浪者的管理员、消防员,将控制权交还给真我,由其领导与
转化内在系统的能量与回归平稳的契机。
透过此书,作者也谈到将真我的力量扩及维护生态系统、社会安定的宏大愿景。近似于将
地球也当成一个大家庭,人人都可从自身的内在家庭的平衡发展为出发点,引领出自身乐
于探询与守护的真我。由真我出发,转化各个族群各自承袭与背负的传承负担,当个人的
伤痛被理解,就能发挥更大的动能接纳群体的伤痛,将过度开发后的匮乏意识,转化为因
有所连结与展开同理后,彼此都能相互对照与关心的永续精神,意即人性中共通的慈悲本
质。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同意公开其治疗纪录的个案中,也不乏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在那些治
疗实录中,可以看到由关怀自身内在家庭为立足点,厘清与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相处”
议题后,更能专注于守护社会与群体的心路历程。而那些治疗实录与作者分享的体验练习
,都能为对内在家庭系统感兴趣者开一扇门,特别是关切自身的身心灵发展,希冀更平衡
地立足于世,做回更贴近“自己”的自己,怀抱各式愿景翻开《没有不好的你》的人们,
不妨将此书视为某种充满祝福的开端。无论是抱持纯然的好奇心或想改变自我的目的接触
这本书,相信都将开启一趟不虚此行,且值得亲身体验、实践书中所言的丰富旅程。
卓敬柠/2022.06.14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