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蔡焜霖那篇讲白色恐怖的感觉还好吧
教育部也太怕事
另一篇木瓜我觉得驳回有理
性暗示描写不少
翻译的又不如原文好
(同音双关语很多都无法翻译出来)
以下FB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207293929452588/posts/2028552130660083/
致各位支持奇异果高中台语课本的朋友们:
原定作为台语课本课文内容的第十一课〈阿舍囝的新生行游〉与第十二课〈木瓜〉,由
于教科书审查委员于第二次审查意见中,仍要求抽换,因此我们必须很遗憾地宣布,这两课
无法作为课文,出现在奇异果高中台语课本中。
第十一课〈阿舍囝的新生行游〉的主角,是《王子》杂志和《侬侬》杂志创办人、同时
也是白色恐怖受难者的蔡焜霖老前辈。〈阿舍囝的新生行游〉描述的正是蔡焜霖因过去参与
读书会被捕入狱,而后被编入“新生总队”前往绿岛服刑的经历。
第十二课〈木瓜〉是由江文瑜的华语诗作翻译而成。在这首描写二战时期慰安妇遭遇的
诗作中,诗人以木瓜象征女性的乳房,以船、森林、电灯泡象征日本军人的欺凌。在课文中
,我们并置华语与台语的两个版本,同时呈现不同语言成诗的美感与力道。
为了对应“人权”及“性别平等”两项议题,我们选择这两篇课文。两篇课文内容,将
历史课本中的白色恐怖与慰安妇以深具文学性的方式呈现,让议题教育更加深化的融入本土
语言的使用之中。
然而,这样的期盼,在课本审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第一次审查意见中,审查委员认为
这两课不符合课纲精神;经过我们希望保留课文的回复后,第二次审查意见,审查委员的说
明是:两篇课文“课文充满‘负面/不甘心/愤怒’的氛围,与课纲注重学习者身心发展及
教学目标不符”、“课文探讨之主题为社会上仍需要凝聚共识的问题”,而取材和编写上,
“无价值澄清和带领学习,也没有展望未来或建立其他思考方向,同时又难以关照到青少年
成长过程中包含对于性和异性的了解”。
我们认为,由〈阿舍囝的新生行游〉和〈木瓜〉,来呈现一〇八课纲的九大议题中,“
人权”及“性别平等”两项,是符合课纲精神的。〈阿舍囝的新生行游〉代表的是台湾过往
的人权侵害历史,〈木瓜〉呈现的是战争之下,女性受到的多重剥削。
关于课文呈现“负面/不甘心/愤怒”,与课纲注重身心发展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审查意
见,我们认为是可以再商榷的。负面的呈现源于创伤,而这些创伤,是集体的、更是历史的
,是我们若要成为更好的人,共同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所必须面对的。这是我们在面对过去
的不公义时必然会遇到的氛围呈现,而这个氛围的认识和同理,更会让我们保持对不公义的
指认和拒绝。
选用这两篇选文,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与讨论,正是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本土语
言的过程中,同时也能思索:我们如何面对过去,并思索自身所处的位置?
另外,我们也曾犹豫过两篇选文在教学现场的难度;然而,正是相信教学现场的台语教
师,有能力以本土语言来诠释这些仍然在寻求多元声音的议题,我们才决定选入两篇文章,
并且以引导式学习的方式,编写两课的导读与提问。
本土语言课程虽然是必选修课程,但实际上,并不在教育部公告相关教科书必须申请审
定的科目范围内,课本不需获得审定通过的执照号码,学校也可以使用。目前对本土语言教
科书仅提供审查,而就算审查未过,学校仍然可以使用我们出版的教科书。此举是教育部为
了推广本土语言,希望学校多开设本土语言课程的美意。
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这本精心编辑的课本能顺利进入校园,也希望学校老师能够安心使
用我们的课本,因此我们做出更换部分课文的决定,也会继续送第三审次。
我们仍会将被要求更换的课文放进教师手册的补充教材中,避免参与课本募资的朋友权
益受损,也提供老师们教学时更多自由运用的空间,同时,也将公开两课课文于“奇异果文
创 FB 粉丝专页”中,让课文即便无法被列入台语课本,也能让课文希望传达的教育意涵,
有机会被更多老师、家长、学生看见。而替换后预计放入的课文,也必定会保持我们原先的
课本编写信念,继续深探人权与性别议题。
尽管未能完全同意审查委员所给予的意见,但我们也明白,审查委员必定有其具专业性
的考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元的声音、更丰富的议题讨论,随着本土语言推广
的道路一同进入校园。
虽然课文更换,势必打乱我们许多规划,但秉持保护本土语言、传达多元观点的初心,
即便因此增添许多人力、时间、印刷成本,我们仍相信这些坚持非常值得。期盼能藉众人之
力,透过奇异果版台语课本,让本土语言创新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