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好读版本: https://amberhsiaonote.com/measure-your-life/
最近许多自我成长课程,都强调要用经营公司的理念来经营人生,例如大人学《用经营公
司的思维经营你的人生》、商业思维学院《做自己生命的CEO》。因此看到这本《你要如
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是以“破坏式创新”理论闻名的哈佛商学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时,就相当好奇这位企管大师会如何谈人生经营。
在哈佛商学院有个传统,教授会在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送给学生一段故事、一段人生省
思。而这本书,就是 Christensen 给学生们的最后一堂课,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堂。
这本书,由他在课堂上请学生思考的三个问题展开。看完后,其实无法马上知道问题的答
案,但你可以得到切入的方向,把这三个问题放在心上,时时覆盘自己的人生量尺。
1.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乐?
第一个问题,或许你跟我一样,已经在心里问过自己无数次。工作占了人生很大的一部分
,如果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都能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开心,那会是多棒的一件事
。
该如何评断自己对一份工作满不满意?作者引述心理学家 Herzberg 的双因子理论
(Two-Factor Theory),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思考方向。双因子理论将影响对工作满意与否
的因素分为以下两类:
保健因素 (Hygiene Factors): 薪资、公司福利、公司政策与规范、工作空间、与主管的
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
动机因素 (Motivators): 具有挑战性、得到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职涯成长等。
这两者的差别在于,缺乏保健因素,我们会对工作不满意;但就算薪资高、主管很好、公
司设施很棒,也顶多只能让我们不讨厌这份工作。不讨厌,不等于喜欢。能真正带来工作
动机,能让人从工作中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是动机因素。从工作中得到认同感、
获得成长,才能让我们打从心底期待每一个工作天的开始。
读完这段后,我第一个想应用的地方,是在团队职缺招募。公司有一个职缺开放了好几个
月,不过投履历的人寥寥无几。从双因子的角度检视 104 页面上的工作叙述,发现我们
所提到的诱因,其实都属于保健因素。
于是我跟部门主管讨论,我们是否能试着放入一些动机因素,提升求职者对此工作的兴趣
?例如加入这个团队,将会参与新事业从无到有的建置过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动机因
素已经是许多成长型团队在征才时,首要诉求的特色。保健因素只是基本盘,如何塑造能
带来动机因素的文化,才是团队成长、扩大的决胜点。
2. 如何知道我与配偶、儿女及与朋友的关系可以成为快乐的泉源?
我们执行工作上的专案时,可能两三个月就可以看到成果;但是人际关系上的成果通常需
要长期耕耘,例如养育一个小孩,可能要等到 20 年后,我们才感受到在教育小孩上花费
的心力确实开花结果。或许因为如此,我们常会尽力投入工作,却忽略家庭经营、朋友关
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能互相扶持的家庭及人际关系,是在人生中带来长久快乐的关键。我很喜欢这段
中,作者用许多企业案例来类比家庭经营跟教导小孩。可能因为我还没有小孩要养,比较
没有共鸣,但光是读那些企业案例,就觉得收获良多。
我最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速食店找作者合作,希望提升奶昔的销量。明明照着问卷调
查结果降低价格、调整风味,销量却都没有改善。后来,研究团队改从消费者洞察的角度
下手,发现买奶昔的人可以归类为两种。
一种是早上一个人来买,只买奶昔,买了就走。访谈后发现这些通勤者接下来要开始长途
车程,需要有饮品提升饱足感。因此,针对这群人的产品优化方向是是奶昔更浓稠、出餐
更快速、口感不无聊。另一群顾客则是下午、晚餐带孩子来吃速食的父亲,不希望奶昔太
浓稠,孩子要喝很久,因此减量、稀释的奶昔反而更符合他的需求。
应用于产品行销面,公司可以多多思考顾客购买这个产品,是想要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延伸至人际互动面,我们认为对方想要的,可能不是他真正需要的。先生下班回家后发
现太太情绪很低落,赶紧帮太太把家事全都做完,然而太太却还是不开心,因为她想要的
,只是有人可以说说话。
学习让所爱的人快乐,将会是自己快乐的一部分。
3. 如何知道我这一生会坚守原则,以免除牢狱之灾?
作者会有这个省思,来自于看到哈佛商学院的优秀同学,当上安隆企业执行长、坐拥高年
薪,后来却成为丑闻案的主角,因诈贷、财务造假等罪嫌起诉。作者心中非常感慨,避免
人生走至歧路的分界点,到底在哪里?而他跟大家分享的答案是,找到自己的原则,拥有
面对人生的价值观。
这让我想到之前听的大人学 Podcast《想转职成专案经理?在这之前请先理解两件事!》
,听众来信问,我想成为一个专案经理,那我该去上哪些课?主持人 Joe 则提醒他,其
实还有两个更值得思考的层面,一个是探索自己的天赋热情,一个是找到自己的人生观。
因为那会是我们在做选择时,对于自我经营的最底层正确认知,让我们不会轻易被外界资
讯所迷惑。
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人生观是什么、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在近期第二次看到这
个提醒后,仔细想想,我们的每个决定,其中包含了一路走来的价值观累积、所认定的优
先顺序,的确都在表达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呢?我还没想好我的答案,于是先跟你分享作者的举例--他的使命是
加强更多人的自尊跟信心,帮更多人缓解痛苦,做好事和帮助别人。我想这本著作,就足
以证明他为其付出的心力。他的原则之一是身为虔诚的教徒,星期日为安息日。大学时篮
球队好不容易打进冠军赛,然而比赛在星期日举行。他挣扎许久后,跟教练表示他不能出
赛。
教练说神会谅解的,但他知道他会无法原谅自己。有了这么一次,就容易有下一次。坚守
原则,避免“就这么一次,下不为例”的妥协,才不会让之后的一次又一次,滚出难以负
荷的成本。
结语:推荐给正在思考人生目标,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的你
所以,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如果不知道怎么找答案,观察其他生活满足、快乐的人,也是个好方法。在这本书后,我
读了《我简单丰富的生活提案》,一位日本极简主义者,谈他如何将花费和物质压到最小
程度,非常有原则地使用金钱,换取空间、时间、思考上的自由,并以提倡极简生活为业
,从中感到自由且快乐。我想,他的满足,不只是因为极简,还有找到了充满动机的工作
、确立了人生价值观吧!